馬醫生:
我有一份不錯的退休金,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孫子和一個聰明能干的兒子,有車有房……可我活得并不快樂。因為工作需要,兒子常常不在我身邊,我總擔心自己淪為無人關心的“透明人”,所以我總是很不安,我甚至會為兒子不接電話而失眠,也會為他幾天不打電話而傷心難過……
李玉山
答:
你目前面臨的狀況在老年人中很普遍。“過上好日子”不只是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情感生活。你要想得開,你不用為沒有房、沒有車而發愁,不用為家庭開支不斷增加而操心,而且還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孫子”,有“能干的兒子”,你是屬于幸福一族了。你應該充分享受已有的幸福,從身體保健、培養孫子、豐富業余、訪親交友、熱心公益……找到自己的樂趣。
有的人不快樂屬于放大痛苦型。主要病因是因為總是習慣盯住痛苦,在心里不斷地放大它,于是與快樂無緣了。一個人要想自己有而他人沒有的,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想他人有而自己沒有的。這樣不斷自我放大痛苦,越想越覺得自己是不幸的人。我勸你一定要首先從這種“自我放大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尋求自己的快樂。其次,也要與兒子很好溝通,讓兒子能夠理解自己的感情需求。
生活中也會有老年人總因為一些小事就和兒女們慪氣,只因兒女們一兩次失約,沒來看望自己,便埋怨孩子們不孝順,甚至為此大吵大鬧,以致搞得家庭關系不和睦。一些老年人總覺得活得很累,總有排遣不完的痛苦,這是為什么?原因很多,但其原因之一肯定是常犯一種錯誤——放大痛苦。人有時難免失誤,但如果只看眼前的錯誤,就事論事,不擴大,不追究以前,也不想未來,這樣痛苦就被包裹了,就局限了,痛苦就小多了,晚年生活也就輕松多了。
有這樣一個老太太,他的兒子對她很不好。人老了,最怕這一步,養兒防老成了空,一生的愿望也就空了。當初老太太非常疼愛兒子,供他上學,幫他娶媳婦,所有的積蓄都花完了,她也老了。她被兒子安排到一個平房里住,吃的是剩菜剩飯,每月給她10元錢的零花錢。有人對她說:“這樣不孝的兒子,去告他。”老太太笑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他對我不是還好嗎?”眾人不解。老太太說:“我有屋住,有飯吃,已經不錯了。”別人說:“你為兒子付出了這么多,難道就求這些嗎寧”老太太說:“這還不夠嗎寧我兒子工作辛苦,要養活那么多人,太難為他了。他能夠照顧我這老太婆,我覺得他已經不錯了。”有人把話傳給她的兒子,兒子聽了,良心發現,羞愧難當。兒子來接母親回家,并向老母親道歉。老母親說:“兒啊,你沒什么大錯啊,要是你待我不好,我會活得這樣開心嗎?”
老太太之所以沒有感覺兒子在虐待她,是因為她把兒子的缺點縮小了,而把兒子的好處無限放大了。所以,她能夠快樂。
在生活中,學會放大美好,就會讓自己的心境也美好起來。契訶夫說:“即使有一千個理由哭泣,更要找出一萬個理由微笑。”學會放大美好,縮小自己的痛苦,你的每一天都會有一份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