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午,開會的地方離婆家不遠,正好趁中午休息看看老兩口,順便蹭頓飯吃。
一進家門,公婆正在吃飯,見我來了,頗有些意外。公公怪我沒有提前打個電話,婆婆趕緊張羅著給我做飯。我忙攔住婆婆,說有什么吃什么,千萬別麻煩。可到飯桌上一看,我頓時愣住了:一大碗“雜貨菜”,一盤子魚頭魚刺,還有半盤只剩下肥膩肉皮的紅燒肉,他們吃的分明是周末大家聚會時的剩飯?。∫呀浾?天了,兩位年近70歲的老人,還在默默地咀嚼著我們這些子女大快朵頤之后剩下的殘羹剩渣……我心里那份難受就別提了。
親眼見到的一切,深深地觸動了我。我想,讓老人不吃剩飯是一方面,同時,也要想個辦法,讓老人不再為做飯操勞。為了做好周末這一大家子的飯,婆婆每次光采購就要跑農貿市場、超市等好幾個地方,有些費事的菜還要提前洗、切、燉、炸,做成半成品……多大的工作量??!我想出來3個方案,一是我們在附近找一個比較經濟實惠的飯館,在外面吃,錢由大家輪流出或AA制;二是兄妹幾個排班,輪流操辦;三是每人來時帶兩個菜,走時打包。
晚上回家和老公商量,大家都覺得還是“來時帶菜,走時打包”這個辦法更好些。
當天晚上,我和老公便分頭給兄弟姐妹打電話,告訴大家,從這個周末開始,我們每人帶兩個菜回家,老人只負責主食——用電飯煲燜一鍋米飯即可。
周末很快到了。這天早上,我們先去超市買了醬肘子和素雞,估計青菜會少一些,又去農貿市場買了黃瓜、扁豆、菜花等一大兜子蔬菜。來到婆家時,公婆正在客廳擦洗茶杯和水果。
不一會兒,哥嫂和妹妹妹夫們也都陸續到了,哥嫂帶的是蟲草醬鴨和丹麥腸,大妹家是妹夫做的糖醋鯉魚和朝鮮泡菜,小妹做了紅燒雞翅和水果蔬菜沙拉,還帶來了準備做奧地利式奶油大蝦湯的作料。真是太好了,居然沒有重樣的。不過,總體上是葷多素少,好在我有準備,再做幾個青菜就是了。大家聊了一會兒,11點整,我和嫂子開始動手做飯。先留起一小塊醬肘子、兩只鴨腿和幾個紅燒雞翅,這是老人最愛吃的,包好放進冰箱,然后,婆婆和嫂子炒菜,我打下手;其他人各自將帶來的菜該加熱的加熱,該切的切,裝盤上桌……前后不到40分鐘,桌上已經滿滿當當,色香味俱全。
12點整準時開飯。大妹高興地說:“我看今天這法子不錯,又快又好,媽媽也省得勞累了,以后咱們就這么辦吧!”大妹的話太直,我怕婆婆聽了不高興,連忙打圓場:“說到底,今天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少受點累,至于菜的口味嘛,怎么也無法和媽媽比,以后逢年過節,還得是媽媽的芋頭扣肉、栗子雞、粉蒸豬排,那才解饞吶?!贝蠹疫B忙隨聲附和,碰杯聲響成一片。
菜剩下很多,大家互相謙讓著,各自拿了一些喜歡吃的菜。剩下的湯湯水水和魚頭魚刺,小妹用幾個塑料袋裝好,往帶菜來的盆里一放,對婆婆說:“不客氣了,這些我帶走,晚上就不用做飯了?!逼牌胚B連說好。我心說,演技還挺高,跟真事似的,其實,除了公婆,誰都知道她帶走的那些剩菜到底要喂誰。
日子過得飛快,第二周、第三周,幾次周末聚會之后,我們已經漸漸形成獨特風格。公公婆婆也漸漸習慣了,現在他們徹底放權,樂得個逍遙自在。據婆婆說,好幾家鄰居都開始學習我家的辦法。甭問,一定是婆婆傳授的經驗。其實,我還特別想知道,他們走時是否也打了“包”,好幾次話到嘴邊,但我忍了又忍——還是沒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