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大陸游客到臺灣旅游后,都有這樣的第一觀感:看起來臺灣已經遠遠不如大陸了——街道狹窄、設施陳舊、大城市中人流擁擠、偏遠山區則貧困落后……
然而,在臺灣旅游,我卻有一個小小的發現。
在臺灣,地鐵有一個別樣的名字叫做“捷運”。捷運車廂中的座位顏色是不一樣的,普通的座位是淺綠色的,而車門附近為“老幼病孕”乘客開辟的“博愛座”則是深藍色的,顏色對比十分明顯。(當然,在大陸的公交車上,也有給“老幼病孕”設立的黃色專座。)但是,我注意到一個很小的細節,在臺北的捷運車廂中經??梢钥吹竭@樣的現象,在普通座位都坐滿的情況下,很多乘客即使站著,也不坐“博愛座”。
在筆者看來,這體現出臺北居民具有較好的公德素養,一般乘客不愿意成為車廂內不道德的焦點。
與此同時我還發現,捷運車站還有一個獨特的設計,那就是“需要幫助”的小貼士,據說,這是從2007年開始的,臺北捷運推出了“博愛識別貼紙”,供有需要者索取,貼在身上,以推動旅客自覺讓座。臺北捷運的這個小例子,只是臺灣社會城市文明的一個縮影。毋庸諱言,“讓座文化”近年來在臺灣也接二連三地遭遇少數年輕人的挑戰。但我以為,這都需要我們初到臺灣的大陸游客去仔細地觀察和認真品味,城市的內涵往往要從生活中體會。
臺灣,在觀感上可能已經遠沒有大陸那么繁華與亮麗,但是不可否認臺灣民眾經過多年發展所沉淀的城市文明素質,還是有值得我們大陸游客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