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偉大的悲劇》一文后,我們感到猶如在風雪交加的南極親身經歷了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掩卷之余,不禁讓人欷歔不已,心底又油然升騰起一股豪氣,這種復雜的情感在肺腑中激蕩,讓人欲罷不能。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這篇文章,為何能如十指撥弦,在讀者的心中激起巨大的反響呢?筆者認為這篇文章從多方面不落窠臼,一反常態,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
一、題目。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悲劇面前,人們想到的常常是傷感、愁苦、嘆息、悲痛、遺憾,甚至是淚如雨下,而茨威格卻在“悲劇”面前冠以“偉大”二字,不禁讓人驚嘆。
二、選材。《偉大的悲劇》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贊歌,它歌頌了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歌頌了人類為事業而獻身的精神,歌頌了人類的集體主義精神。在這些贊歌里,我們想到的常常是類似于這樣的情景:歷經千難萬險的勇士,終于第一次登上了頂峰,站在峰巒之巔,插上標志著勝利的旗幟,歡呼雀躍;歷經千辛萬苦的斗士,跨越各種障礙,登上最高領獎臺,手捧鮮花,或振臂高呼,或淚流滿面;歷經千難萬險的賢士,雖功未成身先死,卻為后來者開辟出道路,指明了方向,贏得生前身后名;歷經千軍萬馬搏殺的壯士,雖戰死沙場,卻振作了同伴的士氣,從而讓其前赴后繼戰勝敵人。贊歌似乎是唱給成功者或不成功卻成仁者的。
《偉大的悲劇》選擇了斯科特一行,雖然他們也歷經千難萬險到達了南極,但他們沒有歡呼,因為他們所熱烈追求的最早到達南極的理想被挪威人阿蒙森先予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斯科特他們是一群失敗者,而且這群失敗者還倒在了南極,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沒有換來光輝燦爛的成績。
茨威格一反常態,將目光投向了這群失敗者,但茨威格的贊歌遵循的不是成王敗寇的邏輯,而是讓這群失敗者在南極覆滅的故事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其中凸顯出來的崇高精神,讓這首贊歌異常激昂高亢。
三、視角。文章對細節逼真的描繪以及心理的細膩描寫,讓人覺得作者就像是探險隊中的一員,親身經歷了這場悲劇。其實《偉大的悲劇》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卷、書信和遺書等材料寫成的。能實現這種視角的轉換,依靠的是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的能力。
四、表達方式。這是一篇傳記,通常情況下,作者只會對人、事做客觀的敘述,很少在文章中直接發表議論,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傾向都蘊涵在文章的敘述中。這篇文章中卻有不少直接議論的語句,如“千萬年來人跡未至……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這些直接議論的語句絲毫沒有損害文章的價值,反而深化和突出了主題。
茨威格一反常態,以他的天才想象構思全文,給我們講述了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從南極絕望而歸乃至覆滅的故事,令人讀來感到猶如心靈之鼓被擂響,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