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該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采用來自中國化工企業的樣本數據實證檢驗了高管團隊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功效結構。結果顯示,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和內部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都沒有顯著直接作用,只有明顯的間接作用。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主要通過提升企業市場績效而間接改善財務績效,而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則主要是影響企業創新績效,對市場績效和財務績效的直接作用均不顯著。此結論明確了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的作用路徑,是對已有研究結論有效的融合與擴展。
【關鍵詞】高管團隊社會資本市場績效創新績效財務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05
1 引言
在企業社會資本實證研究領域,學者們將重點放在了檢驗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戰略和績效的影響作用上,相關的研究已屢見不鮮,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①用企業家個人社會資本代替企業社會資本。企業是整體概念,企業家是個體概念,整體不等同個體,用企業家社會資本代替企業社會資本有著相當大的局限性;②對社會資本的測量沒有形成全面、統一的測量框架?,F有研究要么只考慮外部社會資本,要么只考慮內部社會資本,對社會資本的測量都有失全面,因而也無法準確衡量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作用;③在檢驗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作用時,對企業績效的衡量主要集中在財務績效方面,而忽略了對企業市場績效和創新績效的考慮。本文研究試圖彌補以上不足,利用來自中國化工業的數據實證檢驗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和內部社會資本對企業不同類別績效的作用,探討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是對企業社會資本實證領域的有效擴展與補充。
2 研究假設
2.1 高管團隊社會資本概念提出
現有企業社會資本研究多集中于企業家個人層次,用企業家個人社會資本來代替企業社會資本展開研究。這一方面是由于企業家對企業戰略決策和經營成功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從個體角度測量社會資本便于操作的原因。在計劃經濟時代和改革開放初期,企業不用考慮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以及市場競爭情況,企業家個人可以應付企業信息處理過程而做出最優決策,這一做法具有一定合理性。然而,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融入國際競爭市場,當今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以及決策問題的復雜性都大大提高,決策者需要大量多元化和異質化的信息,單憑企業家個人已無力應付。而以團隊形式進行決策,其成員之間能相互共享信息和資源,對不同觀點和方案進行合作,以形成協調統一的行為,決策的質量和效率優于企業家個人。因此,在企業界,高管團隊已經逐漸取代企業家個人成為企業最高戰略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負責整個企業的組織與協調,企業家資本社會資本已無法代表企業社會資本。另外,將企業社會資本簡化為企業家個人社會資本忽略了企業內部社會資本的作用,而只能分析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戰略選擇和經營結果的影響,在研究內容上也有失全面。
針對以上問題,Shipilov和Danis(2006)結合企業社會資本理論和高階理論首次提出了高管團隊社會資本概念。高階理論認為,高管團隊(Top Management Groups, TMGs)而非企業家個人是企業的關鍵決策者,企業經營結果(如績效、創新和戰略決策)是企業高管團隊成員價值觀和認知觀的體現。用高管團隊社會資本取代企業家個人社會資本來測度企業社會資本,既能避免“個體代替整體”的錯誤,也能通過高管團隊成員內部網絡而進行的信息與資源的共享及交流情況來準確衡量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因而采用高管團隊社會資本概念能同時考察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和內部社會資本的功效,是企業社會資本度量理論方面的一大進步,在實證研究中已開始得到應用。
本文以中國化工企業為研究樣本,由于很多企業沒有上市,采用文獻資料界定的方法不適用,因而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高管團隊特征數據。另外,在中國由于所有者屬性、地域和企業規模不同,各企業對高層管理者的職稱也大不相同,對董事長、總經理和總裁的區分也并不明確,有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同一人,有的則干脆沒有董事長或總裁,因此根據管理者頭銜來界定企業高管團隊,無疑也是行不通的。因此,為保證獲取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本文認為由企業總經理根據本企業實際情況來確定該企業的高管團隊成員是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為此,問卷首先全部郵寄給企業總經理,再由其決定企業TMT成員并分發問卷。
2.2 高管團隊社會資本定義及分類
目前,對企業社會資本的定義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當前主要有能力說和資源說。本文采用現在應用最為廣泛的資源說定義,將高管團隊社會資本定義為“嵌入于高管團隊外部關系網絡與內部網絡關系之中的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Shipilov 和 Danis(2006)將高管團隊社會資本劃分為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和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
根據研究需要,本文借鑒這種分類方法。其中,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指企業從高管團隊與外部聯系主體的弱關系中獲取的中間業務(brokerage)、資源、信息和控制收益,在高管團隊與外部關系網絡之間扮演橋梁作用(Bridging View)。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則指高管團隊成員互動所形成的強關系中所蘊藏的信任、規范、共同愿景等無形資源,體現高管內部團結的粘合作用(Bonding View)。在企業戰略決策過程中,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可幫助企業從外部網絡獲取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源,而內部社會資本則可以通過內部互動促進信息和資源在企業內的維持、交換和共享,使外部社會資本得到同化和有效利用,提高決策質量。此外,內部社會資本還可以通過信任、規范和共同愿景等促使團隊成員確保目標一致的集體行動,增強其對決策的執行承諾和效率。
2.3 企業績效的衡量
按照平衡記分卡(Balance Scorecard, BSC)理論,綜合反映企業多因素經營結果的企業戰略績效由四個維度組成:財務績效、客戶績效、內部運營績效以及學習與成長績效。本文主要考慮財務績效、客戶績效和學習與成長績效。財務績效通常從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三個方面進行衡量。由于數據可獲得性原因,本文對客戶績效只從銷售收入增長率、顧客保持率、新客戶獲得率等方面進行衡量,這三個指標均與企業產品市場有關,故又可稱市場績效。學習與成長績效衡量的是保持創新、變化和不斷提高的能力,本文只關注與企業社會資本關聯較大的創新績效,對學習、吸收以及應變能力不予考慮,創新績效通常從創新效益和創新效率兩個方面來衡量。
2.4 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
綜合已有研究的結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市場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H2: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沒有顯著直接影響。
企業高管團隊與同行業其他企業的高管以及與科研院所、高校及技術中介組織的聯系可以更容易與同類團隊或企業建立知識與信息共享機制,從外界獲取更多的產品相關信息,從而對新產品的創新程度做出正確的判斷,以便精益求精,提高創新績效。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3: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2.5 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關系
本文假設:
H4: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H5: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沒有顯著直接影響。
2.6 企業績效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
本文假設:
H6:企業市場績效對企業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H7:企業創新績效對企業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H8:企業創新績效對企業市場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
根據上文的闡述與研究假設,構建本文研究框架如圖1。
3 研究設計
3.1 數據與樣本
3.1.1 數據收集。
本部分將利用中國化工企業的數據來檢驗上述理論假設。數據收集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為打消被訪者答題顧慮,問卷全部直接寄回課題組。結合專家意見、試調查企業反饋信息和以往研究結果,化工企業高管團隊規模一般不會超過8人,因此,每一企業郵寄8份問卷給企業總經理,再由其決定企業高管團隊成員并分發問卷。隨機選擇300家企業,共發放問卷2400份,回收1246份,問卷回收率51.2%,剔除掉無效問卷(問卷中數據缺失),得到212家企業共計1124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90.2%。
3.1.2 樣本特征。
樣本統計信息如表1所示。從產權性質來看,樣本企業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所占比重較大;從企業規模來看,大中型企業居多;從地域性質來看,來自華東和華南的企業占多數。樣本覆蓋范圍廣泛,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3.2 變量測量
3.2.1 高管團隊社會資本。
本文兼顧內外視角,將高管團隊社會資本分為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和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其中,高管團隊外部社會網絡包括高管團隊與政府部門的聯系、與銷售商、客戶及行業協會的聯系、與科研院所、高校及技術中介組織的聯系以及與銀行、供應商及同行業其他企業的聯系四類,可依次稱為高管團隊政府社會資本、高管團隊市場社會資本、高管團隊技術社會資本和高管團隊支持社會資本。對這四類網絡分別從網絡規模、網絡密度和網絡嵌入資源三個方面去衡量。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則遵循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8]的分類方法,分為結構維、關系維與認知維三個維度。具體的測量結構分別如圖2和圖3,具體的題項設計與度量方法可參考張進華(2010)[29]或向作者索取。
二階因子模型能夠同時求得指標對一階因子、一階因子對二階因子的因子載荷,標準化后的因子載荷衡量了指標與一階因子、一階因子與二階因子的關聯程度。根據相關性權重法,將標準化因子載荷歸一化處理,即可得到各指標對應的權重。歸一化公式為:…………(1)
其中為一階因子的第j個指標的相應權重,一階因子的權重確定適用相同方法。二階因子具體測量方法為:
………(2)
其中ESC代表TMT外部社會資本,表示一階因子的第j個指標的分值,表示一階因子的權重,H表示一階因子的數目,K表示一階因子對應的相應指標數目。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的計算方法類似。
3.2.2 企業績效。
企業績效從財務績效、市場績效和創新績效三個方面進行衡量。財務績效由資產收益率、資產周轉率、資產負債率等三個指標度量,分別表示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市場績效由市場占有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和新客戶獲得率等三個指標度量,其中市場占有率由該企業銷售收入占整個樣本企業銷售收入比重來表示。創新績效則借鑒張方華(2004)的做法,由專利申請數、新產品銷售額占銷售總額比重來表示創新效益,由新產品開發速度和創新產品成功率來表示創新效率。
4 實證分析
4.1 信度與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同時采用Cronbach’s a系數法和組合信度法(Composite Reliability, CR)??偭勘淼腃ronbach’s a系數達到了0.843,遠超過臨界值0.7,表明此量表的可靠性較高。同時分別計算5個潛變量得Cronbach’s a系數和CR值,結果如表2所示,均超過了0.7的臨界值,表明各建構的信度較高。效度檢驗主要考察各建構的聚合效度和相互之間的區別效度。聚合效度通過平均萃取方差指標(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來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從中可以看到,5個建構的AVE值都大于0.5的臨界值,表明各建構聚合效度較高。區別效度則采用卡方差異性檢驗。5個建構兩兩之間的卡方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各建構之間差異明顯,具有較高的區別效度。以上檢驗結果表明,本文所列各題項能夠可靠度量相應建構,且各建構之間區別明顯,適合進行下一步假設檢驗。
4.2 高管團隊社會資本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考慮到圖1中因果關系比較復雜的特點,本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來檢驗上文提出的理論假設。模型擬合由AMOS17.0來實現。按圖1所示的初始模型擬合結果如表3。從中可以看出,卡方值與自由度之比為2.44,落在了(2,5)的允許范圍之內,NFI超過了0.9的臨界值,但CFI與IFI都稍微小于0.9,RMSEA超過了0.05,但小于0.08,依然在可接受范圍內。擬合指數結果表明,模型擬合效果勉強可以接受,但需要改進。審視測量模型部分,各因子載荷系數都超過了0.5的臨界值且顯著,表明各測量題項都符合要求,沒有可刪除項。結構模型標準化解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看出,8個預設路徑關系中有7個通過了假設檢驗。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市場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0.56, P<0.01),同時對企業創新績效也同樣有顯著正向影響(β=0.31, P<0.05),所以,假設H1和假設H3得以證實。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有直接正向影響,但卻沒有達到顯著性標準(P=0.098>0.05),假設H2也成立。假設H1、H2、H3的聯合檢驗結果表明,在中國轉型經濟條件下,化工企業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沒有顯著直接作用,更多地是通過對企業市場績效和創新績效的影響來間接提升企業財務績效。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則與所預想的一樣,對企業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0.69, P<0.01),但對企業財務績效則沒有直接作用,相應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只有0.06,且高度不顯著(P=0.538)。由此,假設H4與H5的推斷得以證實。在企業三類績效之間,市場績效對財務績效有顯著提升作用,表明銷售狀況良好且與新舊客戶保持融洽關系的企業更容易獲取好的財務績效表現,假設H6成立。與理論預測相反的是,創新績效對財務績效的提升沒有顯著直接作用,更多地是通過影響市場績效來間接影響財務績效,這可能與化工企業研發活動通常需要較大的投入資金以及研發周期較長、研發效果滯后顯現有關。因此,假設H7不成立,H8符合理論推斷。
結構方程模型的一大優點就是可以根據初試模擬結果對模型進行進一步修正以達到更好的擬合效果。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在結構模型部分有三條理論預設路徑系數沒有得到樣本數據支持。從企業實際來看,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雖然有助于企業獲取稀缺資源和價值信息,提升銷售業績和降低交易成本,但同時需要不間斷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已維持已有關系,這有可能抵消凈利潤的增長,因而對財務績效的直接提升作用可能不明顯。而高管團隊成員之間交流頻繁且相互信任、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能使企業從外部獲取的信息和資源在企業內部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和吸收消化,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但不會直接提高企業銷售收入或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因而對財務績效沒有顯著直接作用,更多是通過創新績效的提高來間接提升市場績效最后才反映在財務績效上面。因而,上面三條路徑系數可以考慮從初始路徑圖中刪除。
在結構方程模型中增刪路徑以修正模型,原則上每次只能增刪一條路徑,然后根據新的擬合結果再來考慮是否增刪路徑系數,一般從P值最大的路徑系數開始。依照上述原則,本文首先在圖1的初始模型上刪除內部社會資本與財務績效之間的路徑系數。新的擬合結果顯示,創新績效對財務績效以及外部社會資本對財務績效的影響作用依舊不顯著,因此繼續刪除P值較大的創新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的路徑系數。依次過程,刪除3條路徑系數后的修正模型擬合結果表5。從中可以看出,與初始模型相比,修正模型的卡方值幾乎沒怎么改變,但擬合指數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模型變得更簡潔了,做此修正是合適的。
接下來考慮通過修正指數來對模型繼續修正。e25與e27的MI值最大 ,為27.83,表明若增加e25與e27之間的殘差相關的路徑,則模型的卡方會減少較多。從實際考慮,專利申請數量與新產品創新速度之間確實相關,專利申請數多表明企業技術創新速度快,自然會推出更多的新產品。因此增加e25與e27的相關路徑。同樣的方法,最終還增加了e22與e24、e29與e30的相關路徑,即顧客保持率和新客戶獲取率之間的殘差相關路徑以及資產周轉率和資產收益率之間的殘差相關路徑。重新估計模型,最終模型的擬合結果見表6。
從中可以看出,卡方值大幅減小,各擬合指數得到較大改善,均達到對應臨界值標準。該模型下,各估計參數都達到了0.05的顯著性標準,且結構模型部分的路徑系數變得更大了(見圖4)。以上結果表明,模型擬合效果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最終模型的標準化解路徑關系如圖4、各潛變量之間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計算結果則如表7。從中可以看出,與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相比,外部社會資本對企業市場績效和財務績效的影響更大,其每標準差的變化會相應引起市場績效0.75個標準差的變化和財務績效0.59個標準差的變化(總效應)。而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則主要是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其總效應系數高達0.71,遠高于外部社會資本相應影響系數。內部社會資本主要是通過影響創新績效來最終影響企業市場績效和財務績效。
5 結果討論與建議
5.1 主要改進與結果討論
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是否有顯著影響這一命題在學術界還沒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很多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企業家)社會資本確實有助于企業財務績效的改善,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并用實際數據加以證實。本文針對已有文獻存在的問題,做出以下三處改進:①引入高管團隊社會資本代替企業家社會資本作為企業社會資本的替代變量;②兼顧內外部視角,對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和內部社會資本分別建立了一個二階因子測量模型,較之以往文獻簡單設定幾個指標的測量更全面和準確;③將企業績效進一步劃分為市場績效、創新績效和財務績效三類,可以更清楚探討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作用路徑。結果顯示,不論是高官團隊外部社會資本還是內部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都沒有顯著直接作用,但有明顯的間接作用。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主要通過提升企業市場績效而間接改善財務績效,同時也部分通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進而促進市場績效最終改善企業財務績效。而高管團隊內部社會資本則主要是影響企業創新績效,并最終通過企業市場績效來間接促進財務績效的提高,對市場績效和財務績效的直接作用均不顯著。以上結論既證實了企業社會資本總體上對企業財務績效確實有顯著提升作用,同時也闡明這一顯著影響來自于其對企業創新績效和市場績效的顯著作用,明確了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財務績效的作用路徑,是對已有研究結論有效的融合與擴展。
5.2 建議
從以上研究結論來看,在中國轉型經濟環境下,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較之內部社會資本對企業市場績效和財務績效的作用更大,企業應將更多的注意力和資源投入到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營建與維持中,尤其是與政府部門的關系。對重在研發和創新的企業,應制造多的機會增加成員之間交流互動的頻率,培育相互之間的信任,并努力使之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文江/陳傳明.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家社會資本的貫通性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02):186-190.
[2]朱至文.組織社會資本/組織戰略與績效[J].現代管理科學,2009(09):29-31.
[3]趙延東/羅家德.如何測量社會資本:一個經驗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5(02):18-24.
[4]邊燕杰/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02):87-99.
[5]張進華.基于二階因子模型的高管團隊外部社會資本測量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0(09).
[6]劉林平.企業的社會資本:概念反思和測量途徑——兼評邊燕杰/丘海雄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社會學研究,2006(02):204-216.
[7]Kim.Y.and Jr,Albert A.Cannella.Social capital among corporate upper echelons and its impacts on executive promotion in Korea[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m43(1):85-96.
[8]Yli-Renko,H.,Autio.E.and Tontti,V..Social capital,knowledge,and the international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new firm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3):279-304.
[9]Knight,D.,Pearce C.L.and Smith K.G.et al.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Group Process,and Strategic Consensu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5):445-465.
[10] Reed,K.and Srinivasan N.Adapting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to Impact Performance:Some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the U.S.Personal Banking Sector[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9,21(1):36-57,6-7.
[11] Park,S.H. Luo,Y.Guanxi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ese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455-47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