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合肥經濟圈的啟動引發了高職人才需求的變化,為了使高職教育培養質量不斷得到提升,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合肥經濟圈中心城市合肥及六安、淮南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特點。為有效培養社會所需人才,高職教育應針對合肥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本文提出專業設置依據區域性需求;培養方式落實好校企結合,保障與區域經濟的融合;打造優良高職教育品牌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才需求區域經濟合肥經濟圈
【中圖分類號】C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2
1 前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區位條件改善、發展環境優化,投資流入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合肥經濟圈”由最初的學界倡議和構想到政府強力推動,概念和范圍逐漸明晰,各城市功能定位逐漸明確,2006年啟動以來,合肥經濟圈已初步形成五級城體系,五城市分別為合肥、六安、巢湖、淮南、桐城。經濟圈發展演進是由中心城市帶動的經濟一體化過程,是在工業化、城市化驅動下人口、要素、產業由不斷集聚再逐步有機疏散,是空間結構由單中心少節點向多中心多節點網絡化形態轉變,是圈域城鎮的共同成長、經濟繁榮傳遞和延續的過程。
2 合肥經濟圈發展對高職人才需求的影響
實現合肥經濟圈的進一步發展,要做好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培養工作,而高等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之一,依托地方性、區域性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實施技能型、技術性人才一體化培養,能大大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隨著合肥經濟圈的快速發展,合肥經濟圈的發展對高等人才,尤其是高職人才有著旺盛的需求,在中部承接產業轉移的形勢下,合肥經濟圈產業結構變化和區域經濟發展決定了高職人才有較廣闊的成長空間,必然引起新一波對高職人才的需求。
2.1 合肥中心城市的定位對高職人才的需求
隨著產業轉移的日益加深,工業快速增長,重點行業的增長加快,2009年汽車、裝備制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件、生物醫藥和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共實現增加值530.27億元,增長27.1%。其中,汽車、家用電器兩大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84.67和147.96億元,增長37.7%和58.7%;汽車產量39.06萬量,增長53.9%。具體工業增長值見表1。
合肥八大產業占據全市工業比重的近七成,是工業中人才需求的主要市場。《合肥市2010年度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肥地區重點單位人才需求目錄》顯示,合肥重要人才需求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裝備制造業人才需求旺盛,141家企業共需求人才11019人,緊缺人才9063人。其中,裝備制造業是我市人才需求的第一大行業,占需求人才總數的52.5%;這反映出近兩年合肥市承接國內家電、汽車制造、工程機械等重點產業轉移落戶政策成效顯著。另一個特點是技能型人才需求具有周期性,裝備制造業、輕紡產業受國際經濟形勢、訂單制約等因素影響,人才需求具有周期性、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從工業人才需求來看,裝備制造業對學歷的要求偏低,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不高,同時,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強。因此,高職技能型人才在合肥工業發展過程中有廣泛的需求市場。
從合肥的戰略定位來看,合肥是安徽省都市區,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門戶和區域性交通樞紐。合肥作為合肥經濟圈中的中心城市,它的發展是帶動圈內的龍頭,同時,也是決定經濟圈發展的關鍵。根據合肥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09年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102.12億元,比上年增長17.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888.45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對高職人才有著旺盛的需求,合肥增速排名第一的是批發和零售業(絕對數最大),其次為金融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批發和零售業為例,超市、連鎖店需要店長、部門經理,店長成了零售企業最期待的人才,這些現象表明,第三產業要求具備一定管理知識的基層營銷和管理人員。
2.2 合肥經濟圈外圍城市對高職人才的需求
受篇幅和數據等原因影響,本文主要對合肥經濟圈中的六安市和淮南市的人才需求進行分析。六安市地處大別山區,2009年全年,六安工業實現快速增長,黑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43.4%、33.8%和22.3%。同時,六安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是全省最大的林業基地,并且位于合肥市“1小時車程”經濟圈范圍內,六安市在農林業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和區域優勢,《合肥經濟圈2011-2015年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顯示,六安市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將加大政策、科技、人才、服務支撐,發展優勢產業,以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比較優勢發揮。六安市除建設市農產品加工與物流區,還將在霍邱縣、霍山縣、舒城縣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未來5年內,在合肥經濟圈內,六安市根據金安、裕安、金寨、霍山、霍邱、壽縣、舒城等縣區的特點以及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了生產基地,將建成包括糧油、蔬菜、生豬、家禽、奶牛、水產品、蠶桑、茶葉生產基地。旅游業是六安的重要產業之一,2009年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0361人次,增長31.4%;接待國內游客577萬人次,增長21.2%。旅游總收入31.63億元,增長27.5%。其中,旅游外匯收入472萬美元,增長30.7%;國內旅游收入31.3億元,增長27.5%。現代農業和旅游業是重點發展的行業,可以預測,未來六安地區需要發展現代農業的高職技術人才和農業旅游業復合型高職人才。
淮南建設“兩型城市”,加大經濟和社會重點領域的人才開發力度。經濟領域,重點是培養開發煤炭經濟、電力、化工、機械、醫藥、信息電子、商貿物流、金融、農業等方面的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社會領域,重點是培養開發教育、政法、宣傳思想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具體數據見下表2:
3 區域經濟內發展高職教育的對策
3.1 專業設置依據區域性需求,培養針對性人才
在專業設置上,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多數沿襲了本科專業設置思路,致使專業名稱上與本科趨同,專業內涵上有了“夾生飯”的尷尬,難以體現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的吻合。盡管伴隨近幾年高等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老的專業在逐步調整,新設置的專業也更多地考慮了區域經濟特點,但更多僅是專業名稱上的改變。許多高職院校設置專業時沒有做充分的市場調研,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專業趨同。為本地區經濟建設、產業集群基地而“量身定做”的專業有限。如許多院校均開設了市場營銷、會計等專業。 但針對合肥經濟圈內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專業較少。因此,要結合合肥經濟圈內各城市的發展情況和地區行業、地理等特點,比如六安重點發展的農業、旅游業,合肥八大工業及服務業等,真正做到有針對性地開設專業,培養專業性強的高職人才。
3.2 培養方式落實好校企結合,保障與區域經濟的融合
高職學生的實習實踐基地可建立在地區重點行業中的中小企業或區域龍頭企業。針對學生的實習實踐效果、企業內實習實踐基地的利用效率等。比如:針對中心城市合肥的第三產業,零售業企業眾多并且有旺盛的人才需求,零售業分布區域廣,特色性強,有利于高職院校與企業采取多種形式的合作,使學生的培養更加聯系本地經濟和貼近實際。政府多部門聯合或成立相關組織對其實施評鑒,并保證互助互贏,還可出臺有關政策,鼓勵企業業務骨干到高職院校兼職,一方面他們自身素質可以得到檢驗和提高,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另一方面,利于專業的“雙師”教學團隊質量提升。
3.3 結合區域經濟需求,打造優良高職教育品牌
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以及所處的地域位置,優先發展地方產業急需的專業,在面向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中,重點培育一批品牌和特色專業,以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增強自身的辦學競爭力。加強專業的預測性,處理好熱門與冷門專業的關系,不同類型的高校要錯位發展。職業學校要培養出經濟建設所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教學大樓、實訓基地和設施設備等硬件,更需要優質教師。教師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第一資源.還是教育變革的執行者、靈魂工程師。要完善教師培養體系。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帶頭人。要依托高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采用項目制方式讓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
參考文獻
[1]龐晶.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08,.2:97-99.
[2]蔣曉嵐.孔令剛.儲昭斌.基于中部比較的合肥經濟圈發展與演進趨勢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呂洪霞.基于產業集群背景的浙江高職教育發展構想[J].職教論壇,2010.
[4]解艷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背景下高職教育需求分析與發展對策[J].高教發展研究,2006.
[5]陳力捷.適應地區產業體系炙伯調整高職專業結構[J].機械職業教育,2010,11.
[6]六安市發改委,《合肥經濟圈2011-2015縣域經濟發展》.
[7] 《淮南市中長期人才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