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高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社會實踐活動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本文對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實效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G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2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標的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大學生深入實際、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從而提高其全面素質的一種教育活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才的重要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當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把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好。
1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1.1 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清晰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高校內部的方面,還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但是,目前社會、高校、家長、學生對于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尚有局限性,從社會來看,由于社會實踐的社會認同有限,社會渠道狹窄,社會實踐基地少,部分高校缺乏與社會的溝通聯系,沒有達成共同培養學生的共識;從高校來看,當前部分高校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認識不足,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教育的一種形式,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因而沒有高度重視,也沒有擺上學校的重要日程;從家長和學生來看,對社會實踐活動不夠重視,對什么是社會實踐,為什么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對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是什么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把專業知識學好了才是正事,忽略了對社會實踐及意義的重視等。
1.2 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實施過程中缺乏科學性
首先,社會實踐的組織程度較為復雜,涉及到指導教師、學生、場地、經費等眾多因素,必須要做好周密細致的安排。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部署主要停留在文件、會議當中,忽視了如何具體指導、組織、監督、評價等關鍵環節,使得社會實踐經常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其育人作用。其次,實踐組織形式單一,針對性較差。長期以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過分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沒有將大學生真正放到實踐主體的位置,使得大學生社會實踐不能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大部分的精力和財力投到了由學生干部組成的少數幾支隊伍中,由于參與的人數有限,這種組織模式越來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而同時學校對人數占絕大多數的普通學生的社會實踐采取“放羊式”的管理,學生真正參與社會實踐并從中獲得鍛煉與提高的人數并不多。
2 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對策
2.1 轉變觀念,正確認識社會實踐的意義。
大學生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他們的廣泛而積極地參與是開展社會實踐的基礎。教育廣大的大學生從思想上正確認識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是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思考的問題。促進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是簡單地把學生推出校門,而是首先要轉變學生觀念,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與引導。例如,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先進典型,轉變學生的觀念,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對于今后走出校門、融入社會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同時,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指導,幫助學生正確地制訂、完善實踐計劃,用切實的可行性方案來消除學生的惰性與畏難情緒,徹底解決學生走不出去和不愿走出去的困境。
同時學校各級管理部門也應統一思想,把社會實踐活動定位到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高度,還必須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章制度、強化保障措施,建立有院校自身特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機制。主管部門還要各司其職,真正使社會實踐成為一項由學校主管領導統籌部署,學生處、團委、各院系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教務部門、就業部門協助指導,宣傳、后勤等部門通力配合的有一整套規范的運行機制來保障的實踐活動。
2.2 充分利用、合理開發社會資源,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高校通過主動與城市社區、農村集鎮、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礦企業、部隊、社會服務團體等聯系,以“雙贏”為原則,充分調動高校和社會雙方的積極性,建立多種形式的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是有效組織實施社會實踐的基本保證。在實踐基地建設中,要堅持“合作共建,雙方受益”的原則,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充分發揮實踐基地的教育功能。
高校在主動與社會各方聯系時首先要積極與地方政府聯系,在實踐活動項目的開展上要吸引政府的關注,能讓政府關注和參與這些活動,支持學校實踐基地。其次要發揮學校在技術和管理創新上面的成果優勢,積極與各類企業開展合作,形成產學研合作的實踐基地。同時社會實踐基地要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學科專業優勢,把促進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努力建設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2.3 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
高校社會實踐管理部門應制定更為全面、公正的評價體系,高校應深刻認識到社會實踐的內涵和實質,充分認識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科學規劃和設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總體規劃,確保社會實踐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學校應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對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規定一定的學時和學分, 在實踐活動結束后組織開展社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社會實踐先進班集體的評選工作和總結交流表彰大會,并要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成績作為學生評優、獎學金評定、入黨積極分子推薦的依據之一,以加強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激勵。
為了保證專業教師參與活動的力度,應要求所有實踐團隊必須有專業教師隨同和指導,對于指導教師,應把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結果折算之后納入到教學工作量的核算范圍,同時把教師參加和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工作業績等方面考評的重要依據。學校對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個人,除給予相應獎勵外還要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推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健康、快速發展。
3 結語
總之,社會實踐發展到今天,其作用與意義已被社會各方所廣泛認可,新的形勢也決定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陣地。我們應及時總結經驗,認真組織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使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素質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
[2]劉三寶,李木明.《對新時期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學校管理,2007,2.
[3]李同果.《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的建立》.教育評論,2005,5.
[4]方靜雨.《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其對策》.江西教育科研,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