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淶源縣成功的實現了五個“華麗轉身”,在干群的齊力攻堅下,淶源縣各項事業均取得傲人的成績。“十二五”期間,淶源縣將站在新的起點上鼎力構建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
【關鍵詞】十二五 淶源縣 發展 華麗轉身
【中圖分類號】F0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0-03
淶源縣,河北的“涼城”,保定建設的一方熱土。
五年來,淶源經風歷雨,勇往直前。
一路走來,面對一系列難以想象的壓力和挫折,淶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縣生產總值增長超過一倍,財政收入增長也超過一倍。
一路走來,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全縣城鎮綜合整治舊貌換新顏。
一路走來,扶持打造特色種植養殖產業,提升產品附加值,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一路走來,“三富產業”、“開放興縣、項目立縣、工業強縣”、 “三年大變樣”、“建設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等等,這些記錄時代的字眼印證著淶源不屈的、奮進的發展歷程。
1 憶往昔:心無旁騖書宏卷戮力同心斬荊途
風雨同行,歷久彌堅,這是淶源前行的信念,正是這個信念,讓英雄的淶源兒女奏響了發展的最強音。
過去的五年,是淶源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這五年,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奮斗目標,充分發揮和挖掘自身優勢,不斷創造發展新優勢,搶抓歷史機遇,從容應對挑戰,全力攻堅克難,全縣經濟實力得到大幅提升,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增長。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0.4億元達到了2010年的4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由4億元達到了9.2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4.8億元達到了18.1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1.12億元達到了4.46億元。據2009年河北農村統計年鑒資料顯示:2003年至2009年,淶源在全省綜合排位由85位上升到72位,上升了13個位次,人均可用財力上升到全省第13位,在全市綜合排位由11位上升到8位,上升了3個位次,淶源成為“全國縣域經濟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之一。
1.1 特色產業,強農富民
過去的五年,縣委、縣政府在大力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加快推進二、三產業發展,為淶源實現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回顧五年,著眼于農業的可持續和跨越式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淶源已成為“全國無公害谷子種植示范區”、“全省虹鱒魚良種繁育基地”、“全省優質核桃之鄉”和“全省優質核桃生產基地縣”。回顧五年,著眼于工業的現代化和跨越式發展,加快構筑現代工業體系。奧宇鋼鐵公司年產值已從建廠初的6.07億元達到了現在的35億元,一舉進入“河北省百強企業”行列;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天然氣利用等新能源開發已填補了保定市新能源產業的空白,淶源縣2009、2010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在省、市大力支持下,成功引進世界500強河北鋼鐵集團,成立了河北鋼鐵集團淶源有色金屬公司。回顧五年,著眼于旅游業的精品化和可持續發展,成功引進了省旅游投資公司和黃山黎志管理團隊,積極創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白石山景區先后被評為“中國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中國4A景區”、“中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最美30景”,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估驗收,并成功舉辦了“中國淶源白石山首屆旅游文化節”。秀美的白石山,遼闊的空中草原,巍峨的仙人峪,無一不讓游客動容、驚嘆。三大產業的發展,惠及了淶源27萬百姓,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給他們送去了真情福祉。
1.2 城市建設,亮點紛呈
在城鎮面貌實現三年大變樣基礎上,淶源脫胎換骨,城市化水平一再拔高。一是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謀劃,聘請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等頂級規劃設計單位,高標準編制了《淶源縣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淶源縣城市建設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規劃,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二是高規格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累計投資近50億元實施了一系列城建精品工程。其中,投資4.1億元建成了建設標準,建設質量全省一流、全國領先的3米×3米,總長31公里的縣城主要道路綜合管溝和污水管網工程,實現了通信線、電力線、電視有線以及上下水管全部入地,這一埋在地下的億元工程被評為全省三年大變樣19個典范工程之一,在全省三年大變樣現場交流會上,該縣做了典范經驗介紹。三是生態建設已深入人心。“低碳經濟”“生態建設”……五年前,對于淶源廣大百姓來說,還是一個個陌生的新鮮詞。而今,這些新詞匯悄然走近身邊,并改變著生活。新建成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使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四是交通路網便利暢通。全長8434米的縣城5條主要道路拆遷改造工程正式竣工通車,“五縱五橫一環”城市路網格局已經形成。張石高速淶源至張家口段已正式通車,榮烏高速也在緊張建設之中。
1.3 民生工程,以人為本
五年來,淶源在全保定市率先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實現了“七個第一”:一是在全國率先全部免除農業稅;二是率先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是率先實行免費教育;四是率先落實農村計生獎扶政策;五是率先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六是率先為88名農村黨組織書記和1名優秀村主任比照公務員管理享受待遇;七是率先為75周歲以上農村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在此基礎上,2010年,通過積極跑爭,淶源縣被確定為保定市唯一一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全縣10萬多名群眾直接受益,3萬多名60周歲以上農民群眾已經按月開始領取養老金。同時,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農田水利、土地整理、造林綠化、新民居建設四大工程。廣大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觀。此外,深化扶貧開發,以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為基礎,整村推進貧困村13個,解決了0.35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事實勝于雄辯,“十一五”淶源縣收獲頗豐,梳理各領域五年來科學發展的生動實踐,淶源的發展勢頭強勁,特色鮮明,如今淶源的發展天時地利人和。
2 看今朝:華麗轉身勤砥礪固本強基謀發展
怎樣去認識淶源過去五年的風雨兼程?怎樣去把握淶源而今邁步的發展趨勢?怎樣去抉擇政府調控的科學思路?我們不妨轉換一下視角,從縣委書記趙志棟同志提出的五個“華麗轉身”來審視和把握。
2.1 是在發展戰略上,實現了由“三富”產業向“一三一”發展戰略的“華麗轉身”
按照“三富”產業(農業富民、礦業富縣、旅游富社會)發展戰略,—干就是十年,使淶源積蓄了底力,改變了面貌。在此基礎上,保定市委、市政府針對淶源發展實際,為淶源縣提出了“抓住一個機遇(抓住河北鋼鐵集團進駐淶源這個歷史性機遇)、實現三個轉變(由礦產開發的群體化向既重群 體化更重集約化、規范化開發轉變;由出售資源為主向既出售資源更注重生產高端特優產品轉變;由主要開發地下財富向既重視地下開發更重視地上開發轉變)、達到一個目標(建設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的發展戰略。“一三一”戰略目標的提出,抓住了淶源發展的根本,符合淶源實際,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這樣的思路,淶源再干十年,必將以河北經濟強縣的雄姿傲然屹立于河北乃至全國的大地上。
2.2 是在發展道路上,實現了由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到聚集資本和人才的“華麗轉身”
縣域經濟實力大幅攀升,2010年全部財政收入突破9億元大關,總量居全市第3位。財力的增強,環境的優化,為淶源發展聚集了優秀人才和旺盛人氣。世界500強河北鋼鐵集團、中國500強河北建投集團、江蘇雨潤集團、全國百強民營企業河北德龍集團等一批大集團、大企業相繼進駐,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老總、留美留德博士蜂擁而至。淶源正在以優良的環境和“保姆”式的服務吸引著大批有識之士到淶源投資興業。
2.3 是在發展方式上,實現了由管理農村為主向統籌城鄉發展的“華麗轉身”
淶源跳出了“就農業抓農業、越抓越窮”的怪圈,靠強大的工業支撐和積累,扶持三產,反哺一產,培育城市,進入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時期。在全保定市以“七個第一”的成績,使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實惠,共享了發展成果。山水宜居城市建設全面推進,高標準、高起點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占地44.88平方公里的“一城三區”品字型發展框架已經拉開,山水城同步建設,五條主要道路、綜合管網等一批城建精品工程相繼完成,拒馬源“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綜合治理、濱湖新區等一批“拓城”工程扎實推進。目前,經保定市委、市政府同意,正在積極向省申報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
2.4 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實現了由產業單一向多業方興未艾的“華麗轉身”
礦產品及加工是淶源的支柱產業,但產業單一,抵御風險能力脆弱。經過近五年的努力,經過大刀闊斧地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這一問題正在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河北冶金工業園區、白石山旅游休閑度假區、江蘇雨潤食品加工工業園區加速推進;新能源產業快速興起,肉食品加工產業開始起步,鋼鐵、有色、旅游等傳統產業不斷得到提升。以“三大園區”和“五大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格局已經形成。
2.5 是發展理念上,實現了由思想陳舊保守到思想不斷解放的“華麗轉身”
在淶源科學發展實踐中,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不斷解放,淶源人的精神風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自卑到自豪,由自豪到自信,由自信到理性,由“貧窮落后”、“暴發戶”的代名詞到建設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淶源人有了敢為天下先的信心和勇氣。
五個“華麗轉身”,讓當今的淶源更加明晰了發展思路,更加明確了戰略重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抓發展、重民生、促和諧,已不容忽略或質疑,這是今朝淶源發展實踐中面臨的又一輪考量。而發展從來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不能簡單的就發展談發展,需要固本強基,從容面對,揚帆遠航。
3 瞻未來:乘勢奮進繪藍圖策馬揚鞭更兼程
機遇是給有科學準備的人準備的,將發展的機遇變成發展的現實,最重要的是合理確定科學的發展思路。
面對新一輪五年計劃的嶄新機遇,淶源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和省特別是保定市的決策部署,抓住一個機遇、實現三個轉變、達到一個目標,奮力建設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統籌城鄉發展,打造鋼鐵工業基地、山水宜居城市、生態旅游勝地和保定西部的物流基地,經濟總量力爭翻兩番,確保翻一番半,地方生產總值達到150億—200億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30億—40億,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河北30強。
3.1 讓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持續發力加快推進
經濟實力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產業發展的支撐。必須堅持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兩手抓,做大做強礦業冶金產業,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鼓勵扶持高科技產業,著力壯大園區經濟建設,全力打造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河北30強。
3.2 讓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統籌全局協調發展
毋庸諱言,雖然歷經了結構調整,淶源的經濟結構實現成功轉變,但結構體制還不十分完善,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尋求結構調整的新突破,仍是未來發展攻堅的重中之重,必須努力統籌全局協調發展,使一產優起來,二產強起來,三產活起來。
3.3 讓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同步城鄉加快繁榮
城鄉面貌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方面。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小城鎮為基礎,構建布局合理、拉動作用明顯的梯次型城鎮體系。同時緊緊抓住全省開展“城鎮面貌三年上水平”的有利契機,加快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使城市面貌年年變、年年新。
3.4 讓生態建設取得成效,打造平臺創優環境
在深入挖掘自然稟賦和創新的基礎上,淶源縣委、縣政府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圍繞打造“京西夏都、生態淶源”名片,堅持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大力倡行綠色、低碳、環保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
3.5 讓社會管理達到新水平,創新服務營造安定
對社會管理來說,管理是手段,服務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隨著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創新管理,關鍵是提高服務水平,根本是夯實公共服務基礎,只要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和諧就有了堅定基礎。
3.6 讓人民幸福指數得到新提高,普惠民生共建和諧
未來,應屬于每一個百姓,百姓最看重的是溫飽,是富裕;期盼的是權利,是公平;珍惜的是體面,是尊嚴。在以后的發展中淶源將逐步完善保障體系,擴大城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目標就是讓每個人活的更有尊嚴,成為保定市乃至河北的“沙特人”。
站在新的起點上,勤勞勇敢的淶源人信心百倍,滿懷豪情,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不屈的精神,繼續深入實施“一三一”發展戰略,奮發有為迎接機遇,沉著冷靜應對挑戰,瞄準對標縣,集中發力、全面釋放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鼎力構建河北經濟強縣和現代化中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