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實生活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關系緊張的現象并不鮮見。這會引起學生在接受教育上的對抗性。班主任進行心理換位,有助于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和管理方法;有助于理解、寬容學生;有助于關愛每一位學生。班主任善于進行心理換位,這是促進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心理基礎和重要途徑。班主任進行心理換位,顧及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并非是放棄原則,遷就學生,討好學生,而是為了架起師生彼此尊重、理解、信任的橋梁,選擇和優化教育內容和管理方式,付出更多的耐心、熱情和努力。
【關鍵詞】心理換位 班主任工作 自我中心
【中圖分類號】F25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02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領路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師專業化的推進,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性也逐步為人們所認同。現實生活中,能夠上好課的教師,卻當不好班主任的現象便是佐證。
1 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心理基礎與途徑—心理換位
班主任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比一般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有教育工作中的學習與積累,班級建設中的實踐與反思,專業成長中的專家引領與同伴互助等等。
筆者作為一名從事政治教學任務的班主任,在幫助學生調控情緒,化解人際沖突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反思自我,逐漸認識到:班主任要善于進行心理換位,這是促進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心理基礎和重要途徑。
所謂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實際上,心理換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這一概念。他認為,人在兒童時期形成“自我中心”意識是一個進步,因為他們能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客體中區別出來了。但是“自我中心”傾向并不隨個體的成長而消失,即使在成人身上,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這后來的“自我中心”傾向則阻礙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妨礙人們的感情交流與相互理解。
在現實生活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關系緊張的現象并不鮮見。這會引起學生在接受教育上的對抗性,給班級管理等相關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但有一點我們必須看到:班主任和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品質修養、文化水平及現實所處角色位置不同,在認識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必然存在較大差異,班主任長期置身于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角色固著”現象,強化了自身固有的“自我中心”意識。于是,在實際的班級工作中,班主任極易從“班主任”的角色意識出發,而忽略了自身和學生之間諸多方面的差異,無視學生的感受,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去做,效果可能就不理想。這一狀況的改變,需要班主任進行心理換位。
2 班主任心理換位在管理教育工作中的意義
進行心理換位,有助于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和管理方法。在教育和管理中,班主任要經常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思考,去體驗,了解學生對某一問題、某種言行的想法和態度,不斷選擇和優化教育內容和管理方式,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意圖和行動。學生學習退步了,班主任要在鼓勵、信任的基礎上與其共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的責備;當學生取得了進步或榮譽時,班主任要及時表揚,分享他的快樂并為他驕傲;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不妨適當降低對他們的要求,重要的是幫助他們保持自尊、樹立自信、融入群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發揮學生特長,展現青春風采;成立班級調解委員會,化解同學間的小矛盾,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適宜的教育內容和管理方法必須符合學生實際,為學生所接受,它們的獲得就需要班主任通過心理換位,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進行心理換位,有助于理解、寬容學生。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犯錯。批評處罰是嚴格要求不可或缺的,但這并不排斥教師從心理上寬恕違紀的學生。也就是說,任何一次不愉快的經歷,都不能造成自己對某一學生的偏見,反而應該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他的轉變與進步。只有心理的換位,才有心理上的原諒與理解,才有心平氣和地教育,才有在以后工作中發現其閃光點后的表揚與鼓勵。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應理解成一種對學生永遠寬恕的心態。無限次的原諒、永恒的寬恕,才是真正的理解與寬容。
進行心理換位,有助于關愛每一位學生。愛就是教育,關愛學生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班主任應該真正從內心關愛每一位學生,并根據他們的需要傳遞對他們的愛。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愛部分學生容易,愛所有學生難。畢竟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不討人喜歡的學生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即使面對各方面都較差的學生,我們決不能產生歧視心理,因為只需一個眼神,就可能讓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班主任進行心理換位,就能體會他們面臨的壓力與困惑,就能以發展的、辨證的眼光看待他們。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現行的教育模式并不適合每一位學生。我們不能用一個本身并不完美的教育模式去“完美”地要求每一位學生達到完美。尊重學生的“不同”,能愛所有學生,是班主任的一種境界。
3 班主任如何進行心理換位
總之,善于進行心理換位,有助于促進班主任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發展。其實,每一個班主任都是從學生階段走過來的,都有做學生的親身體驗。因此,班主任把自己放到學生位置上考慮問題并非一種假設或空想,而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我們應該還記得:曾經的我們希望班主任和藹可親,亦師亦友,希望班級活動豐富多彩,希望我們鳥兒般詩意地生活……當然,現在的學生與曾經的我們并不完全一致,每一個學生又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班主任進行心理換位,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班主任要掌握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學生心理發展有其必然規律,各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是不同的。班主任只有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與學生進行心理換位才能順利進行;
其次,班主任要把握學生時代特征。當代學生的自主性和時代感越來越強,視野開闊,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律意識也顯著增強,這是進行心理換位不得不考慮的;
再次,班主任對班級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心理換位不是簡單地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對他人感受的一種猜測,只有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愛好等才能真正實現“換位”;
最后,班主任要通過具體方法實現心理換位。具體方法包括:回憶往事法,即通過想想自己當學生時的經歷和想法,去體驗學生的感受;角色扮演法,即通過扮演學生角色,去體驗學生的感受;遷移感受法,即通過想想自己在類似情境中的心態,去體驗學生的感受等等。
班主任進行心理換位,顧及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并非是放棄原則,遷就學生,討好學生,而是為了架起師生彼此尊重、理解、信任的橋梁,選擇和優化教育內容和管理方式,付出我們更多的耐心、熱情和努力。讓我們蹲下身來看看孩子的世界,想必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