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江西高職教育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江西高職教育互動發展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江西 高職教育 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02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立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加強城鄉統籌、造福子孫后代的必然要求,不僅關乎環鄱陽湖地區、關乎江西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還關乎我國東南腹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改善,有助于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供示范。”(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語)。也關系到江西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1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1960年,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論,各國紛紛將教育與國富民強的國家戰略聯合起來,對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教育先行,科教興國逐漸成為國家戰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教育使得勞動者通過學習獲得知識與勞動技能,能夠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教育具備消費和生產的雙重特征,教育作為現在的消費,正是為了將來的生產,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保障,沒有物質基礎,教育無法實施,如課桌、圖書、教室、宿舍、儀器設備等,任何教育事業發展不可能超越它所依賴的社會經濟條件。可以說,經濟對教育起決定作用,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經濟發展的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制約著教育結構和教育體制的變化,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1]。同時經濟的發展促使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的改進和變革,如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直接催生了現代多媒體和網絡教學。總之,教育與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江西高職教育的相互作用
2.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對江西高職教育的作用
2.1.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江西高職教育提供財力支持
高職教育本身是經濟發展的產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為江西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是江西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江西高職教育目前以公辦為主,其經費來源主要為地方財政撥款。通常情況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財政收入越多。2010年,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啟動后的第一年,江西省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創17年來最高增幅,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對于江西經濟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顯而易見。財政收入的增長,將直接為江西高職教育提供更為充足的經費來源,從而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財力支持。
2.1.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江西高職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畢業生就業市場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指導思想。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規模的增長,必然帶動就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市場的增長。即需要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必然同步增長。一方面,可以提升高職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另一方面,也為高職院校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提供了條件保障。
2.2 江西高職教育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作用
2.2.1 高職教育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提供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重點是光電產業、新能源產業、航空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生產等十大產業基地建設,這些產業基地建設必然帶來區域內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優化,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經濟也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變,同時對于初級中端的人才需求轉向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這不僅需要研究、設計、規劃、管理的領域的高端人才,更需要在第一線從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這些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最大的來源即是高職院校。高職教育通過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培養輸送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來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和發展。而高職教育學制較短,培養出來的學生可直接從業,縮短了適應期和過渡期,保障了人才的及時供應。此外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一些新設備新工藝必然會逐步推廣應用。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還可以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企業提供崗前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以及職業技能鑒定,從而提高整個區域內勞動者技能素質。
2.2.2 江西高職教育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廣泛的技術支持
加快產業發展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重中之重的戰略任務[2]。要建設“十大產業基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構建生態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都離不開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科研與社會服務是其基本功能。當前,校企合作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模式。江西高職院校通過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聯合區域內企業開展相應的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或將自己的發明專利和科技成果轉向企業進行生產,直接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和發展。另外,高職院校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進行社會科學與軟科學研究,為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決策咨詢和方案論證。
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江西高職教育的互動發展策略
3.1 高職院校:主動適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人才需求
目前,江西的高職教育相對于沿海發達地區,還比較落后,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產業資源優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其根本目標在于促進江西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江西高職教育要進位趕超,也要跨越式發展,一方面各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立足于江西社會經濟發展這一大局,充分調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產業結構問題及其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認真研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針對“十大產業基地”、“四大支撐體系”,調整和改革現有的專業結構,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未來建設提供急需的專業人才和未來的人力資源儲備。值得強調的是,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辦學條件、生源以及資源優勢來確定自己的辦學目標,不要盲目革新,過度發展。譬如,因為光電產業基地建設而一窩蜂地開辦光電類專業,其結果必然過度發展,不僅影響質量,超越產業負載,造成結構性失業,得不償失。
3.2 地方政府:優化制度設計,推動校企合作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其成果必然是區域內產業的升級、企業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增大。建立基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機制,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江西高職教育互動發展的重要途徑。相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江西高職教育的相對滯后,企業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推動。首先政府要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人才觀和就業觀,摒棄高職教育是次等高等教育的陳舊觀念,讓社會、企業認識到高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高職畢業生的社會價值。其次,政府需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如以反稅、補貼等形式鼓勵企業能夠參與到校企合作辦學、吸納高職畢業生就業等。最后,政府還要加強宏觀調控,一方面,建立企業與學校的溝通渠道,拉近市場與學校的人才對接距離,另一方面,指導學校進行相應的專業結構調整,以便更具針對性地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各企業提供對口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4 結語
高職教育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先進的科技成果,也為其為社會生產一線提供大量的專門化的應用性人才。從這個角度來講,高職教育是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最為密切的教育層次,也正因為如此,江西高職教育發展必須緊密圍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江西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18-320.
[2]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