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企入校”是高職院校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文章介紹了國貿專業“引企入校”,建立“校中部”作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營模式的探索情況,重點分析”校中部”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改進措施,旨在為同類專業開展校企合作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高職教育 國貿專業 “校中部” 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02
高職教育強調對學生職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選擇引企入校、引廠入校與企業建立緊密聯系,以滿足學生的實踐訓練需要。
高職國貿專業以培養外貿高技能應用人才為目標,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要求。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國貿專業已經開始探索通過“引企入校”促進與企業的合作。但因雙方缺乏利益共同點,合作之路步履艱難,或中途夭折,或有名無實。近兩年,筆者所在學院的國貿專業嘗試了“引企入校”,通過設立以“校中部”為載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訓練平臺。
1“校中部”簡介
1.1“校中部”的含義
“校中部”即校內貿易部,指外貿公司將其貿易部移至校內,由學生擔任員工,在企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業務操作。“校中部”實施校企業共建,兼具企業業務部門和學校教學部門雙重功能。
1.2“校中部”發展歷程
2008年6月起,筆者所在學院開始與企業協商“引企入校”事宜。同年9月順利與黎明(香港)實業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該公司貿易二部在校內正式掛牌。隨后,又與杭州萬事利進出口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在校內合作設立貿易部。
1.3“校中部”組建過程
利用阿里巴巴“出口通”對外貿易平臺,我們在校內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校企雙方首先簽訂合作協議,明確由校方提供場地和電腦、網絡等設備,企業提供阿里巴巴“出口通”網絡平臺。通過筆試和面試挑選優秀學生作為“校中部”員工,由企業人員負責業務培訓和指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各種業務操作。
2 “校中部”運營模式的優點
2.1 符合高職教育需要
“校中部”運營模式符合高職教育加強實踐教學的要求。該模式使學生的學習從教室、實驗室延伸至“校中部”,而學習的內容從仿真訓練轉化為全真實訓,訓練內容與真實工作內容融為一體。學生在“校中部”近一年的實踐操作訓練能夠使其積累豐富的業務經驗并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能,畢業時即有能力直接上崗,有助于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零對接。
2.2 實現了校企共贏
“校中部”運營模式對企業和學校都有益,有效促進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2.2.1 學校受益
通過“校中部”平臺,學生可接觸企業真實產品、真實業務操作過程,并提前進入職業人角色。此階段訓練,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并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外貿職業素質,為實現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校中部”的設立為校企雙方開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平臺。“校中部”運行中,學校與企業聯系增多,可以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借用企業力量,促進專業整體水平提升。
2.2.2 企業受益
首先“校中部”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每個校內貿易部有十余名學生在“校中部”學做一體,努力開拓市場,這無疑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市場開發能力,也增大了訂單獲取概率。“校中部”設立以來,學生已成功為企業獲得訂單二十余單,總金額達成二十八萬美金。
其次“校中部”也是企業培養和儲備人才的良好平臺。根據合作協議,企業派人對學生員工進行必要的掊訓和業務指導。在此過程中,企業人員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個人素質和業務能力,并重點培養素質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生畢業時直接錄用。由于學生在“校中部”已接觸了相關業務,畢業時不需崗前培訓就可勝任工作,大大節約了企業招收新職員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3“校中部”運行中遇到的問題
“校中部”設立以來,筆者所在學院不斷探索“校中部”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建設。目前基本完成了“校中部”運行模式框架的搭建,并初步形成相關的制度文件。通過校企共同努力,目前“校中部”運行順利,曾被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浙江日報》、《浙江教育在線》等多家媒體和網站報道。但是“校中部”的探索畢竟還在起步階段,“校中部“運行也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
3.1 現有崗位資源難以滿足實踐教學需要
受場地等因素限制,目前筆者所在學院已設立的“校中部”能夠容納四十余名學生。但國貿專業一屆學生人數一般在80至120人左右,“校中部”的崗位只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實踐需要,阻礙了國貿專業實踐教學與“校中部”運行的全面融合。
3.2 各項制度有待完善
“校中部”運營模式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學校都是新的嘗試。相關制度既要滿足企業部門業務運行需要,又要適應學校教學管理需要。因此校企雙方必須共同討論協商,根據適用情況多次反復修訂各項管理制度和運行方式。
3.3 校企共建課程機制還不夠成熟
目前國貿專業三門專業核心課程(外貿函電、國際市場開發、外貿跟單實務)的實踐教學部分和兩門實訓課程(“校中部”全真實訓、“校中部”頂崗實訓)已經與“校中部”運行相對接。在校企共建課程過程中,校企雙方需要對課程標準、課程實施方案、項目設置、課時分配、教學形式、考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探討。特別在“校中部”實踐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融合、“校中部”運行環節課時比例、考核形式等方面還很不成熟。
3.4 專業教學目標與企業業務目標難以兼顧
專業的教學目標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而企業的業務目標則是做出業績、出成效。兩者之間既有互通性,又有矛盾性。學生能力的提高將有助于為企業創造效益,但企業對效益的追求往往在于眼前。學生能力的培養既有即時的,也有長遠的,因此兩者很難兼顧。
3.5 新老學生更替影響“校中部”業務開展
作為教學環節之一,“校中部”學生員工的實踐時間需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設定。目前筆者所在學院規定學生二年級第二學期進入“校中部”工作,三年級第二學期起離開學校開始畢業頂崗實習,“校中部”工作時間總共為一年。下一屆學生在原“校中部”學生離開前一學期期末進行業務交接。由于外貿業務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新老交替后一段時間由于新入職學生不熟悉業務不能很快勝任相關的工作,會導致企業業務停滯。同時“校中部”成員的大規模更替使企業不得不重新培訓新員工,原已經培養成熟的業務人員大量流失,這影響企業在員工培訓方面投入的積極性。
4“校中部”運營模式的改進措施
4.1 進一步擴大“校中部”規模
針對“校中部”崗位資源不足問題,需爭取學院支持,增加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面積和相關設備配套。同時與更多外貿企業建立聯系,將符合要求的外貿企業引入學校建立校內貿易部,使貿易部的規模擴大到10家左右。屆時校內貿易部總共可容納學生百余名,基本能滿足國貿專業一屆學生的實踐教學和實訓需要。
4.2 以課題為依托,加強“校中部”運行機制研究
“校中部”運營模式是國貿專業建設中的新嘗試,同類高職院校中沒有成熟的經驗供我們借鑒,因此對“校中部”運行機制需要不斷地研討和改進。
近兩年,筆者所在學院的國貿專業團隊以“校中部”平臺為主要研究對象,成功申報兩項浙江省新世紀教改課題,課題組均由國貿專業專任教師和企業專家構成。課題的立項為“校中部”運行機制的研究提供了經費和穩定的參與人員。
根據課題立項要求,課題組將在今后兩年時間中對“校中部”的運行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研討,對已有的運行方案、管理制度、考核方案等制度建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依托課題研究,可以指導和促進“校中部”更快更好發展,同時“校中部”的運行情況又可作為課題研究成效的有力驗證。課題研究和“校中部”實體的運營相輔相成,有助于推動課題研究深入和“校中部”順利發展。
4.3 以“校中部”為平臺,加強校企課程共建
“校中部”運營模式為開展校企共建課程提供了有效平臺。在“校中部”建設過程中,需同步跟進課程建設。
首先設立課改小組,負責涉及課程的改革和建設任務。小組成員由校內教師與“校中部”企業人員共同組成。
在此基礎上,雙方開展多種形式的分析和研討,共同制定課程標準、課程與“校中部”結合的運行方案、項目設置、教學時數分配、課程考核方案等教學資料,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其中應特別強調“校中部”業務內容與課程實踐環節的融合。由校企雙方共同對各貿易部的業務共性總結歸納,規范統一各貿易部業務運行與課程的結合形式,形成課堂與“校中部”二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4.4 逐步擴展“校中部”業務范圍
目前“校中部”中學生可參與的業務范圍較窄,主要集中于網上上傳產品、業務磋商階段的收發函等,企業對學生員工的培訓和指導也僅限于外貿前期的業務內容。這使“校中部”的業務操作存在較高重復性,不利于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對外貿后續業務流程的了解和實踐。
因此必須進一步擴展“校中部”的業務范圍。首先應繼續強化學生員工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增加獲取訂單的數量;其次在獲得訂單基礎上,逐漸將跟單環節和單證制作環節引入“校中部”完成。
隨著業務內容從外貿流程的前期向后續的延伸,“校中部”對企業的作用會越來越大,這有利提高企業對學生進行全流程培訓的積極性,使企業業務目標與專業教學目標的統一成為可能。
4.5 加強校企協作,共同破解存在問題
首先應建立相互約束機制。“校中部”運行中,企業和學校有不同的利益出發點。如果僅考慮已方利益,校方的教學目標和企業方業務目標之間的矛盾必然無法調和。因此雙方必須相互配合,建立一套責任和義務的約束機制。一方面對企業形成約束,要求企業在“校中部”運行中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并逐漸明確企業對學生員工的培訓項目、課時數要求及培訓目標,減少企業的短期行為。另一方面對校方提出明確要求。要求校方在教學安排上盡可能考慮企業業務運行需要。在特殊情況下,靈活調整計劃以適應企業的業務運行。
其次邀請企業人員深入參與專業建設。包括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修改、課程開發等工作,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方案制定和修改過程中考慮企業運行特點,最大可能緩解教學與業務運行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校中部”學生員工交替問題上,校企雙方應共同協商,設定合理的新老交替時間。同時共同決定老員工留用比例、企業錄用優秀員工程序等事項。
第三應加強溝通,隨時解決遇到的問題。校企雙方人員應定期召開例會,對“校中部”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討論,并提出解決辦法。
5 結束語
“校中部”為核心的國貿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校企合作開創了新的平臺。雖然建設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我們相信只要不斷地探索和嘗試,“校中部”運營模式將越來越成熟、完善,使國貿專業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有效。
參考文獻
[1]馬廣,王志明.“引企入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實踐<職業技術教育>[J].第32期2008,32:60-61.
[2]胡華江,劉宏日,劉魯平.高職教育“雙元課程”的構建與實踐.職教論壇[J].2006,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