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設置和教材內容建設是關鍵性因素,而教材內容與職業崗位標準實現“零距離”接觸和對接,又是又好又快培養適應會計工作第一線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之關鍵。本文擬就會計專業教材內容與會計職業崗位標準的對接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期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點微不足道的思路。
【關鍵詞】教材內容 職業崗位標準 對接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2
1 對接的必要性
1.1 提高教材內容的針對性
傳統會計專業教材內容是“知識本位”體系教學理念的產物,教授的對象一般是文化基礎和理解能力較高的高中層次的學生;而現在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已轉向“能力本位”體系,教授的對象則是文化基礎和理解能力較弱的初中畢業生,不改變教材內容就適應不了這種變化。
1.2 提高教材內容的實用性
傳統教材內容的側重點在于理論的闡述和前后內容的連貫性和邏輯關系的體現,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而實踐技能和實操能力較強的應用型勞動者的培養,則必須要有和具體的職業崗位標準緊密結合的教材內容來支撐,使教材內容的實際應用能力大大提高。
1.3 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中職學校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實現會計教育與會計崗位的“零距離”接觸,必須有為實現該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專業教材及其內容,很顯然,原有教材體系和內容已遠遠滿足不了這方面的要求。
1.4 順應社會分工細化及專業化趨勢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崗位特征越來越明顯,各崗位工作質量標準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專業教材內容適應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知識和技能的需要,在專業性和崗位工作規范性方面進行編排。
2 傳統(現行)教材內容的編排規律及特點
2.1 編排規律
2.1.1 按會計工作流程編排
現行的部分會計專業教材內容,是以會計核算工作流程為主線來安排的,比如,《基礎會計》教材就是以會計的記賬、算賬和報賬為線索來安排內容的;《財務管理》教材也是按照資金籌集、資金使用和資金回收的資金管理流程來編排內容的。
2.1.2 按經濟業務發生的環節編排
部分會計教材是按照經濟業務發生的先后順序來編排內容的,比如,《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核心內容就是分別批發和零售兩部分就購、銷、存來安排內容的。
2.1.3 按會計要素順序編排
部分會計教材是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順序,分別其流動性(或永久性)大小來編排內容的,比如,《企業財務會計》教材。
2.2 特點
一是追求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大而全,小而全;二是內容難易程度的循序漸進性,即知識的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學習過程也是不能發生間隔的,否則學習是無法進行的;三是定性性內容多,定量性內容較少,側重于知識培養的內容多,能力培養的內容少。
3 會計職業崗位及其標準
3.1 會計職業崗位
3.1.1 什么是會計職業崗位
職業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會工作類別,它是一種或一組特定工作的統稱。我們經常使用的“工種”、“崗位”等概念,實質上就是將職業按不同需要或要求進行的具體劃分。一般來說一個職業包括一個或幾個工種,一個工種又包括一個或幾個崗位。因此,職業與工種、崗位之間是一個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崗位是企業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而設置的工作位置。會計職業崗位則是根據企業單位的生產經營和管理需要而設置的會計工作位置。
3.1.2 會計職業崗位的分類
企業單位應根據自身規模大小、業務量多少等具體情況設置會計崗位,一般大中型企業應設置會計主管、出納、固定資產核算、材料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利潤核算、資金核算、總賬報表和稽核等會計崗位。
小型企業因業務量較少,應適當合并減少崗位設置,例如,可設置出納、總賬報表和明細分類核算等會計崗位。
3.1.3 各崗位之間的關系
會計職業崗位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會計人員在履行崗位職責時所借助的技能或手段不是唯一或單一的,而是各種技能和手段的綜合利用,這樣就形成了各會計職業崗位之間相輔相成而又相對獨立的關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會計職業崗位體系,它是完成會計任務的必要保證。
3.2 會計職業崗位標準
3.2.1 定義
崗位標準是指國家或企業單位根據勞動崗位的特點和崗位職責對上崗人員提出的綜合性要求,也就是崗位規范,它構成企業勞動管理的基礎。而會計職業崗位標準是指根據會計工作崗位特點和崗位職責要求所制定的綜合性規范。
3.2.2 制定依據
會計職業崗位標準應以《會計法》為準繩,以《會計準則》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相關財稅法規為依據,結合會計職業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和管理需要來制定。
3.2.3 現行崗位標準
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制定和頒布一套系統、完整的會計職業崗位標準。但這不否認我國沒有會計職業崗位標準,而是這些標準和規范要求散見于《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相關的財稅法規中,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和標準進行加工編纂整合即可。
4 對接的策略
會計專業教材內容與會計職業崗位標準的對接,實質上就是教材內容與職業崗位標準的“零距離”接觸,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既不能就事論事,也不能無限延伸,一般來說,大致可分為直接對接和間接對接兩種方法和策略,具體分析如下:
4.1 課程體系設置與會計職業崗位對接的策略
對接應遵循循序漸進、分門別類的原則進行,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課程要采用不同的對接方法,對于職業崗位特征明顯的會計工作,相關的專業教材在兼顧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直接按照會計職業崗位來命名教材,比如《出納實務》、《收銀實務》、《會計員實務》、《財務報表的編制與分析》等;而對于職業崗位特征不明顯的會計工作,仍可沿用原來的教材,但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應處理好實務與實踐的各種關系,充分體現會計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實現課程設置與教材內容的間接對接。
4.2 教材內容與職業崗位標準對接的策略
4.2.1 打破原有教材體系模式,在理順會計職業崗位之間工作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各會計職業崗位之間的工作順序或因果關系,統籌編排新的教材內容體系。
4.2.2 改變原有教材內容基本屬于對現行會計準則或財稅法規的解釋或說明的做法,而針對會計職業崗位標準要求,將其分解為具體的操作內容、操作規程和考核評價標準等,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塊。
4.2.3 在對接時,要廣泛應用“模塊”形式來編排教學內容,因為采用教學模塊的形式既可以使教材內容保持原有的因果關系或邏輯關系,也可以使各模塊獨立存在,自成體系。
4.2.4 鑒于目前國家還沒有頒布專門的會計職業崗位標準,在對接時,應采用科學的方式和方法,對現行的會計準則和相關財稅法規中所涉及到的有關會計工作規范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系列相對獨立的、與會計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模塊。
4.2.5 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一個職業崗位的工作涉及的知識和技能較多,在對接時應注意各職業技能標準內容的相容性問題,避免重復或遺漏。
4.2.6 職業崗位標準作為一種工作規范,一般來說定性的描述較多,而作為專業教材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定性和定量描述內容相結合,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專業教材內容,由于培養目標的限定,定量解釋和實踐性訓練內容應占大部分,因此,在對接時,應在了解各職業崗位經濟實質的基礎上,對各崗位的定性性規范,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解為若干個可具體操作的項目,并予以量化;重點和難點在于在涉及到會計核算的相關崗位標準對接時,如何有效地解決會計事項確認、計量和報告的量化問題,切忌在對接時將相關職業崗位標準直接移植到教材中,致使教材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4.3 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與職業崗位標準對接的策略
實現會計專業教材內容與會計職業崗位標準的有效對接,必須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所有專業課教師必須熟悉和了解各會計職業崗位的職責,并熟練掌握履行崗位職責和完成會計任務的技能和手段,實驗實訓和實際動手能力必須大大提高。
4.4 實驗實訓環境建設與職業崗位標準對接的策略
實現會計專業教材內容和會計職業崗位標準的對接,教材建設和師資力量是決定性因素,但實驗實訓環境和條件也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情況下,有條件的職業學校可以把會計課堂搬到企業或單位,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系統了解企業單位的生產經營管理過程的同時,重點了解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和各個崗位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會大大提高;不具備條件的學校,為了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就要通過建立會計實驗實訓室(手工或電算)來模擬進行。
5 結語
課程體系設置和教材內容的改革,屬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決定中職學校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雖然有人已經開始嘗試會計專業教材內容與會計職業崗位標準的銜接或對接,但進展速度還滿足不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這項工程。
參考文獻
[1]會計基礎工作規范[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