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議是一種正式溝通的渠道,組織通過會議解決問題,安排工作,制定計劃和決策,是推動組織最終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也反映著管理機制、企業文化方面的狀況。會議需要優化組織管理,發揚民主參與,落實制度規范等措施多管齊下,齊頭并進,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關鍵詞】會議管理 組織行為 企業
【中圖分類號】C9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5-00-02
對于很多人來說,每年各式各樣的會議都參加不少,我們稍加留意就發現這些會議有一個“共同點”:與會者都不太喜歡往前排就座。很多時候經主持人幾番催促,哪怕有人不情愿地往前就座,前排最終也是稀松寥寥,與后排“接踵摩肩”形成鮮明對比。本來,坐在前排可以更好地聽取會議要旨,可以更好地與會議主持者互動交流,在開會的有限時間內可以獲得比坐在后排更多的收獲和效益。問題是為什么人們不愿意往前排就座呢?人們對于就座前排有哪些顧慮和不安呢?事實上,會議就座困境既有社會傳統、企業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又反映了會議組織管理,員工精神風貌等企業日常狀況,如若僅停留在“頭痛醫頭”,則難以取得最佳效果。本文從造成困境的各個方面入手分析,撥云見日之后,提出一些綜合性的改善建議,我們將會看到,在企業管理不斷成熟精進的同時,這一困局是如何化于無形。
首先我們從與會者主觀方面來進行分析。人群個體差異很大,制約與會者前排就座的主觀原因也是形形色色,大到價值觀,小到個人習慣,都會產生影響,總體來看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不敢坐。在人們意識中,前排多是領導或重要人物就座的位置,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溫良恭儉”這樣的美德,講求“深藏不露”,也有著“出頭的櫞子先爛”這類反面教材。于是,老員工不敢向前,怕人說倚老賣老;普通員工不敢向前,怕人說急功近利;新員工不敢向前,怕人說不懂規矩;甚至部分管理人員也有顧慮,怕人說“脫離群眾”。于是,進入會場之后,在相互推讓之間,眾人一起坐在了后排,似乎“和諧”了。
第二,不愿坐。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坐在前排當然意味著要坐姿端正,聚精會神,嚴肅認真,不茍言笑,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離領導近了,自然也不能像平時那么嘻哈,于是紛紛表示很有壓力。而且再加上自己的心理作用,似乎人身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至少是感覺不自然,很多人會覺得坐如針氈,精神恍惚,會議內容聽不進去,連會議的時間似乎變長了。今后如能選擇,自然不會向前就座。
第三,不肯坐。人們都各有偏好,在衣著、飲食方面如此,就座方面也如此,再加上人們有保持私人空間和安全感的本能,如果環境不加限制,人們在選擇座位時會呈現出一定的離散趨勢,比如在空位較多的公交車上和圖書館里。開會時情況就不同了,受到之前因素的影響,人們選擇座位的趨勢集中化,以非正式群體為代表,三五成群, “抱團取暖”,認為“法不責眾”,從眾效應明顯。收到指令向前就座時自然產生抗拒甚至逆反心理,如果有就座前排壓力過大的經歷,這種不肯向前的動機就更加強烈。這也是為什么主持人幾番給力催促,后排就座人員我自巋然不動的原因。
第四,不想坐。如果說絕大多數人不到前排就座是被動心理作用的話,還有一小部分人就是主動的。由于思想觀念問題,總不把會議當回事,要么遲到早退,要么翻書看報發短信,甚至“左右逢源”傳播八卦。自己沒掌握會議精神就罷了,往往還影響一大片。這部分人自然不想坐到顯著位置,否則早退太明顯,看書報不方便,說話聲搞不好臺上都能聽見。每次入場就專挑離出口較近的,側后方,或是主席臺視線盲區等區域就座,其意不言自明。
除以上原因之外,主觀上還有諸如從眾效應,接聽電話,分發無關資料等行為動機也促使人們逃往后排。面對此情此景,確實令會議主辦方感慨,一般情況下,只要會議能順利進行,如此行為也算無傷大雅。
會議主辦方其實非常辛苦,從安排到組織,哪一處不是煞費苦心,字斟句酌,但就與會者對于前排不感冒的問題上,會議主辦方還得再檢審一番。為什么聽名家講座、分房調薪、觀看表演時前排都坐滿、站滿和蹲滿了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是哪些客觀原因導致了與會者的就座困境。
第一,會議目標。一種情況是每次會議本意是解決某些問題,或是說明某些情況,但在實踐中,受到各種因素干擾,會議目標難免會有偏離的趨勢,不加制止,最終可能會議目標落空。另一種情況是時間管理不當或會前準備不充分,會議拖沓或是會議無效。如此,與會者參與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一旦他們對于會議有效性產生質疑,對于參加會議產生的效益預期降低,會議紀律就成了問題,部分與會者就跑到后排干“私活”,甚至伺機開小差。
第二,會議內容。有些單位無論什么會都要求全體參加,沒有將會議內容與會議參與者進行區分。無關人員對于會議的抵觸和懈怠情緒會影響會議氛圍,他們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涌往后排,使得真正的與會者覺得孤掌難鳴,也從眾而行。
第三,會議準備。會議的前期準備很容易被忽視,與會者如果不知道當天會議的主題內容,也不知道會議對于自己將產生哪些影響,帶來什么樣的機遇與效益,難免不以為然,甚至心生抗拒。沒有鼓勵投入和參與的氛圍,與會者就覺得自己不過是會議中可有可無的一員,不由自主就往后就座,把“關鍵”位置讓給“關鍵”的人。
第四,會議紀律。我們之前也提及過,有一小部分與會者其實是不夠自律的,那么,外在的規章制度如果沒有起作用,情況就更加惡化。會議紀律對于遲到,早退,講話,看報紙等行為在不同位置上的容忍度上,一般對于坐在后排容忍度會更高。如果坐在任何區域都必須嚴守會場紀律,不同座位帶來的“效益”差異趨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與會者對于就座位置的偏好。
第五,會議文化。企業文化體現在方方面面,我們在分析主觀原因時也提到了由于某些“文化”對于與會者就座取向產生的影響,這與一個企業的文化是否健康向上有相當關系。當然,傳統的美德我們要發揚光大,但對于一個志向遠大,銳意進取,團結向上的集體來說,其實很少關注那些所謂“慣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積淀,但優秀的企業總是能把精髓發揚光大,而把糟粕掃除干凈。
行文至此,我們發現會議就座困境并非與會者個體或會議主辦方的獨立問題,也非規章制度單打獨斗所能及,事實上,當今世界500強的許多跨國巨擘提及此事也面露難色。對于會議就座困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難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引導重于管制,只有不斷探索和嘗試,潛移默化,或能達其根本。簡要來看,應從如下三個角度入手。
第一,會議的組織管理。這部分主要是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會議的策劃安排等工作,確保會議提高效率,取得效果。包括明確會議目的,選定會議主題,調節會議氛圍,決議的民主合理,會議信息的傳達,特殊問題處理等方面,在此不一一贅述。目的是使與會者關于會議“低效”、“拖沓”、“空泛”的慣性思維得到根本扭轉。
第二,構建企業文化。通常來看,會議氣氛是否熱烈,與會者是否積極,除了會議主題引人關注之外,民主包容的文化氛圍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這里要做的工作是進一步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為企業添磚加瓦;開放更多信息溝通渠道,鼓勵員工獻計獻策;營造更加民主開放的氛圍,吸引員工積極參與;等等。目的在于使會議臺上臺下一條心,共同關注,共謀發展。
第三,會議紀律和制度。如果說前兩個方面是“軟”的手段,那么關于會議的規章制度則是“硬”的方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包括就座安排,會場紀律,獎懲條例等。就行政方式而言,雖然看起來有些強制的味道,但也有助于打破員工原有就座習慣,配合其他措施的落實,潛移默化,終能從一定程度上化解就座困境。關于就座安排,常見的行政方式主要有:
1、排號就座。按部門在會議室劃分區域并排定個人座位號,對號入座。這種方式立竿見影,便于考勤,但是人數較多時,會務人員工作量激增。
2、分區就座。會議開始前按部門列隊入場,按既定區域就座。這種方式較為常見,給人紀律嚴明的映像,但列隊也會使人覺得較為生硬,且需要耗費一定時間,另一方面,區域的劃分也難以“涇渭分明”,哪個部門坐前排又是個問題。
3、順序就座。控制座位總數與參會人員數量相當,先到場人員可自選區域就座,后到場人員補空就座。這種方式簡便易行,效果較好,但要對預定到場人數有確切掌握,也需要注意現場秩序控制。
4、規定不論高中低層管理人員一律到前排就座,由主管身體力行。發揚管理者的率先作用,但現場的協調仍是個難題,主管如果不愿朝前坐,員工不可能強迫他們,領導也沒有精力一一去核實教育。
5、其他視場合而定的就座安排,如先進表彰時,先進員工前排就座。總結一些好的經驗,必要的話進行規范,類似情形下就可以沿用。
綜上,會議就座困境這一現象既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反映著管理機制、企業文化方面的狀況,需要優化組織管理,發揚民主參與,落實制度規范等措施多管齊下,齊頭并進,最終使其自然衰減消退。類似的現象在企業管理的實踐中還很常見,我們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小見大,通過調查研究,慎密思考,檢審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方面,注意總結經驗,才能使工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