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清幽的自然;“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是和諧的自然;“棠梨葉落胭脂色,薺麥花開白雪香”是多彩的自然。碧海藍天,看海鷗飛翔;冰封雪飄,聽松濤轟鳴。清晨,觀賞大海分娩太陽;夜晚,觀看天空閃爍星辰……多么愜意!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品悟自然,聽大自然的聲音吧!
【美文展示】
拙政園荷韻
□王欣
蘇州拙政園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荷,北宋周敦頤稱之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之花”。拙政園與荷的融合到底是怎樣的一番景致呢?伴著淅瀝的細雨,我走進了荷風飄逸的拙政園。
雨中的拙政園雋秀而古樸,滿園亭亭的荷更增添了園林高雅的神韻。步入一拱圓門,眼前活脫脫一幅有影有色又有聲的江南水鄉畫。“瘦盡金石昨夜風,半塘前日染來紅。”連連荷葉間,粉色、白色、黃色的荷花,靦腆地含笑在粉墻黛瓦下,輕柔地曼舞在亭臺樓榭間。微風拂過,除了濕漉漉的荷香清涼地撲面而來,還能看到荷葉下的魚兒在歡樂地游弋,如調皮的孩子,在荷的裙擺間盡情嬉戲。舉目遠眺,迂回的曲橋被荷葉簇擁著,籠罩在蒙蒙煙雨中,時有明黃快綠的雨傘款步其間。雨珠灑落在碩大的墨綠的荷葉上,耳邊盡是如蘇州評彈里的琵琶聲一般的天籟之音,真真切切,卻又虛無縹緲……
我目不轉睛地欣賞著這幅絕妙的畫卷,不敢向前移步,唯恐一步之差,再也尋不到眼前的這份美麗了。然而,我大錯特錯了,一步一景在這里表達到了極致,甚至視線稍稍扭轉方向,眼前又是一片賞心悅目的新奇……
如果說,這些景色僅僅是自然景觀與建筑景觀的融合,那么,當我走到遠香堂,展現在眼前的,便是景色與文化的聯姻。遠香堂的落地花窗結構精巧、雕飾精美,站在一面花窗前,就是一幅鑲入畫框的江南荷花畫,一窗一畫,窗窗迥異,窗窗美不勝收!
繞過梧竹幽居,再穿過花廊,來到荷塘中央的島上,登臨荷風四面亭,幽幽荷韻霎時通透了我的心魂。假山、亭臺、長廊彌漫雨霧中,岸邊垂柳婆娑,而腳下真可謂“接天蓮葉無窮碧”,盡管是陰雨天,但荷花依舊“別樣紅”……我依著美人靠坐下來,暢想著古人,邀三五摯友,泡一壺上好的碧螺春,在此賞荷品茗,雅興驟起,吟詩作畫,該是何等雅致與愜意喲!
亭柱上的對聯讓人余味悠長,上聯“四壁荷花三面柳”,下聯“半潭秋水一房山”。荷風四面亭四周并無墻壁,那么“壁”字又從何談起呢?導游說,雖然亭子沒有墻壁,可是她周邊有密密匝匝的荷花圍繞著,難道不就是香柔之墻嗎?哦!我恍然大悟,的確,一個“墻”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一池搖曳的荷景、荷味與荷趣!
其實,將荷與拙政園兩種文化真正融為一體的,還不僅于此,以觀荷、聞荷、聽荷而取名的景點比比皆是。比如“遠香堂”,每逢夏季,周邊荷香隨風飄至堂內,宋代周敦頤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遠香堂便取了“香遠益清”之意;還有坐落在拙政園西花園的“留聽閣”,因唐朝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詩意而得名;荷又美其名曰水芙蓉,因此有“芙蓉榭”……
荷,憑其內涵,依其風姿,濃郁了拙政園的文化底蘊,助長了拙政園的生態美,賦予了拙政園淡雅卻很迷人的體香,成為了拙政園聞名于世不可或缺的一抹。荷香潤澤著拙政園,亦如江南女子的芊芊玉手,輕柔地撥弄著游客對拙政園流連忘返的心弦,叫人禁不住一步一回首……
(選自《溫州晚報》2009年9月9日)
閱讀感悟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其特色主要是體現在:1.句式多變,長短句交錯,體現了語言的變化美。而且詩詞的運用讓文章增色不少,令人回味無窮。2.文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寫活了荷的神韻、風采,盡展荷之美妙,而且使荷的形象更加具體生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文中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如“荷香潤澤著拙政園……對拙政園流連忘返的心弦”,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盡了荷花的嬌羞的神態,扣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