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聽到“某某食物中的某有害物質超標了多少”的說法,細心的人會發現:同一種有害物質,在同一種食物中,在不同的國家,“安全標準”也不盡相同。
這個結果實在“荒誕”:有害物質以某個含量存在于某種食物中,在一個國家是“安全”的,在另一個國家卻是“有害”的?“安全標準”的意義,是低于它就“安全”,超過它就“有害”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安全線”是如何劃定的。
人體能承受多少有害物質
任何有毒有害物質,都需要在一定的量下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要建立食物中的“安全標準”,首先要知道人體能夠承受多大的量。理想情況下,是要找到這樣一個量:當人體攝入的這種物質低于這個量時,就不會受到損害;而高于這個量,就有一定的風險。這樣的一個量,被定義為“無可測不利影響水平(簡稱NOAEL)”。
在實際操作中,NOAEL的確定并不容易。首先,“損害”如何界定?人體有各種生理指標,每一項指標都有正常的波動范圍,如何來判斷發生了“損害”呢?其次,出于人類的倫理,我們不能明知一種物質對人體有害,還拿人來做實驗,讓實驗者吃到受害的地步。
多數情況下,是用動物來做實驗。首先,喂給動物一定量的目標物質,跟蹤它在體內的代謝和排出情況。在一定的時間內(比如幾個月)喂動物不同的量,檢測各項生理指標,以沒有動物出現任何生理指標異常的那個量為動物的“最大安全攝入量”。如果這種物質在體內有積累,就會比較麻煩,需要考慮在體內積累到什么量會產生危害,然后再計算每天每公斤體重能夠承受的最大量。由于動物和人不同,這個量還得再轉化成每公斤體重的量,并除以一個安全系數,來作為人的“安全攝入量”。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用某種物質喂老鼠,幾個月之后,每天喂的量少于10毫克的那組老鼠都沒有問題,而喂20毫克的那組老鼠中有一兩只出現了不良反應,那么10毫克就是這次實驗得到的“安全上限”。
假如這些老鼠的平均體重是100克,那么每公斤體重能夠承受的量就是100毫克。用這個數據來估算針對人的“安全上限”:如果采用100的安全系數,那么“安全標準”就定為每公斤體重1毫克;如果采用50作為安全系數,“安全標準”就定為每公斤體重2毫克。
安全耐受量怎樣確定
有的對人體有危害的物質,有較多的研究數據,比如鎘。鎘在通過飲食進入人體的情況下,最先出現的傷害在腎臟。鎘會在腎臟累積,腎皮質中的鎘含量跟腎臟受損狀況直接相關。當腎皮質中的鎘含量在每公斤200毫克時,大約有10%的人會出現“可觀測到的不利影響”。世界衛生組織把這個含量的1/4,即每公斤50毫克,作為“安全上限”。
然后考慮到飲食中鎘的平均吸收率,以及能夠排出的一部分鎘,計算出:每周每公斤體重吸收的鎘在7微克以下時,對人體沒有可檢測到的損害。這個量叫做“暫定每周耐受量”。平均來說,這個量跟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1微克是一樣的。對于一個60公斤的人,相當于平均每天不超過60微克。
還有一些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危害缺乏直接實驗數據,對動物的危害也是在大劑量下得到的。而通過飲食,全以“小劑量長期攝入”,這種情況下,會有什么樣的危害,就沒有實驗數據。科學家們會采用“大劑量”下得到的實驗數據,來“估算”在小劑量、長期攝入的情況下對人體的影響,從而制定“安全標準”。
如何理解“安全標準”
顯而易見,所謂的“安全標準”是人為制定的。制定的依據是目前所獲得的實驗數據。當有新的實驗數據發現在更低的劑量下也會產生危害,那么這些“安全標準”就會相應修改。比如鎘,也有一些初步實驗顯示在目前設定的安全量下,有可能導致腎小管功能失調。如果在進一步實驗中,這一結果被確認,那么鎘的“安全上限”就會相應調低。
安全標準的制定還與人群中對該種食物的普遍食用量有關。比如說無機砷,世衛組織制定的安全上限是每天每公斤體重2微克,相當于60公斤的人每天120微克。在歐美,人們吃的米飯不多,很難超過這個量,也就沒有對大米中的無機砷作出規定。而在中國,大米是主糧,就規定了每公斤150微克的“安全上限”。或許基于類似的原因,日本大米中鎘的“安全上限”就比中國的要高,是每公斤400微克。
不難看出,這些“安全上限”只是一個“控制標準”,并不是“安全”與“有害”的分界線。比如說,如果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每公斤含0.15毫克鎘的大米,是“超標”的;而如果只吃200克每公斤含0.25毫克鎘的大米,則處在“安全范圍”。
這就像考試,總需要一個“及格線”——考了60分的人通過,考了59分的人重修,但這并不意味著得60分的人和得59分的人就有根本的差別。
(摘自《科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