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RDA作為新的編目標準,雖然其與AACR2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RDA基于為未來的數字環境設計的這一理論框架,而擁有比AACR2更為廣泛的應用范圍。2010年6月,RDA Toolkit的發布標志著醞釀多年的文獻描述與檢索標準終于出爐,論文對RDA Toolkit進行了內容結構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未來資源描述與檢索的趨勢。
〔關鍵詞〕RDA;RDA Toolkit;編目;資源描述與檢索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7.015
〔中圖分類號〕G25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7-0066-03
The Trend of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in Future
——Based on Analyzing RDA ToolkitZhou Xin Chen Yan
(Library,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RDA is the new cataloging standard.Though RDA has strong links to AACR2,it is quite different.RDA is based 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it is designed for the digital environment,and it has a broader scope than AACR2.June 2010,RDA Toolkit was published,it means stand of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has been released after prepared for year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RDA Toolkit,and indicated the trend of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Keywords〕RDA;RDA Toolkit;cataloguing;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1 RDA Toolkit的誕生背景
1997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AACR原則與未來發展國際會議上,JSC和AACR原則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Principals,CoP)邀請世界各地的專家共同研究制定AACR的未來發展計劃,與會專家建議依據新的國際編目原則制定新版的AACR。依照會議建議,一項重大的修改工作隨之開展。早期的修訂有一定成效的,但后來人們發現AACR2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僅僅修改是完全不夠的,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造出一個新標準。2004年12月,新標準第一部分的草稿完成并接受評議,當時的名稱為AACR3(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2005年4月,在芝加哥舉行的JSC和CoP會議上,決定通過AACR3修訂內容所接收到的評論和意見,設計了一種更適合于數字環境的新標準,并決定將新版的AACR命名為:《資源描述與檢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簡稱RDA)。
然而RDA的制定并非一帆風順,由于項目巨大,涉及的方面太多,在時間進度表所計劃的時間內,RDA并未能完成。直到2010年6月22日,RDA以工具包的形式發布出來,在2010年8月31日之前可免費使用。目前美國國家圖書館正在對其進行應用性和可行性測試,這一測試將于2011年完成。這一測試的時間將影響到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RDA應用時間。(見表1)
2 RDA Toolkit的內容結構
縱觀整個RDA Toolkit網站[2],本次釋放的RDA Toolkit結構上共包括3個部分:RDA、工具(Tools)和資源(Resources)。
2.1 RDA
RDA資源描述與檢索部分的目次分為八大塊,分別是導論(Inctrucion)、記錄屬性(Recording Attributes of…)、記錄主要關系(Recording Primary Relationships…)、記錄外部關系(Recording Relationships to…)、記錄內部關系(Recor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附錄(Appendices)、詞匯表(Glossary)和索引(Index),其中記錄屬性、主要關系、外部外系、內部關系這4個主要部分共含有37章。
表1 RDA的暫定測試時間表[1]
時間測試計劃2010年6月RDA工具包(Toolkit)發布7月~12月U.S.National Libraries(LC、NLM和NAL)進行RDA測試2011年1月~3月U.S.RDA Test Coordinating Committee分析測試結果,并向LC、NLM和NAL提交測試報告4月~6月LC、NLM和NAL對測試報告進行評估6月國會圖書館公布RDA測試報告7月~9月(待定)其他的JSC成員決定RDA的運用注:LC(the 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國會圖書館;NLM(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L(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ry)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記錄屬性(Recording Attributes of…)分為4個部分,(1)載體表現和單件(1~4章);(2)作品與內容表達(5~7章);(3)個人、家族和團體機構(8~11章);(4)概念、對象、物件和地點(12~16章)。
記錄主要關系(Recording Primary Relationships…)包含第17章,這塊主要記錄作品、內容表達、載體表現和單件之間的關系。
記錄外部關系(Recording Relationships to…)共含有2個部分,(1)記錄個人、家族與團體機構和資源的主要關系(18~22章);(2)記錄概念、對象、事件和地點(23章)。
記錄內部關系(Recor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共分為三部分,(1)記錄作品、內容表達、載體表現與單件彼此之間的關系(24~28章);(2)記錄個人、家族與團體機構彼此之間的關系(29~32章);(3)記錄概念、對象、事件和地點之間的關系(33~37章)。
附錄主要是關于大小寫、縮寫、首冠詞、描述性數據的句法、檢索點的控制句法、個人名稱附件指引等內容。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從RDA Toolkit的發布看未來資源描述與檢索July,2011Vol.2.2 工具(Tools)
工具共包括6個部分:RDA元素設置圖(RDA:Element Set View)、RDA與MARC的映射(RDA Mappings)、工作流程(Workflows)、映射表(Mappings)、實體關系圖(ERD)和架構(Schemas)。
RDA元素設置圖提供了所涉及的FRBR、FRADD等實體的屬性、關系。RDA與MARC的映射提供了RDA與MARC的數目和規范記錄雙向對照,RDA對元數據對象描述標準的映射。工作流程(Workflows)可以創建、共享工作流程。映射表(Mappings)部分用戶可以創建并選擇是否共享映射表,并形成自己的映射表。實體關系圖(ERD)提供了所涉及的FRBR、FRADD等實體的關系圖。架構(Schemas)是實體關系圖中的機器可讀元素語言編碼。
2.3 資源(Resources)
該部分提供了一些能與RDA一起使用的工具鏈接。包括AACR2的全文鏈接、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政策聲明以及RFBR、FRAD、MARC 21、都柏林核心數據等其他的鏈接。
3 RDA Toolkit的內容分析
3.1 與FRBR關系密切
從RDA Toolkit的RDA部分不難看出,RDA與FRBR關系十分密切。實際上RDA本身并不是一個概念模型,而是一個基于FRBR的實踐內容標準,涉及了FRBR定義的實體4個層次:作品(work)、內容表達(expression)、載體表現(manifestation)和單件(item)相關的屬性和關系。1990年斯德哥爾摩編目研討會之后,國際圖聯研究組于1991年成立的研究組決定建立一個實體關系模型(ER)。最終FRBR模型于1998年建成,并經過了2008年和2009年的兩次修改。FRBR使得一直作為西方編目“圣經”的《英美編目條例》(AACR)要根據其思想進行修訂,甚至可能完全改版,并采用FRBR的概念與術語。此后,國際圖聯建立了用于權威數據的模型(FRAD)和主題規范數據的(FRSAR)。從探討編目的實體及其屬性與關系來揭示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改變了傳統書目記錄的扁平化結構,建立各書目記錄之間、書目記錄中各著錄對象之間的關系。FRBR第一組實體中的作品與內容表達有時難以區分,RDA將這種區分明確化,并將改良后的AACR2規則融入FRBR的3組實體中。
3.2 是AACR2的繼承者
自《英美編目條例(第二版)》(AACR2)1978年出版以來,AACR2一直是國際編目界的重要規則,許多國家的編目規則都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AACR2。RDA是AACR2的繼承者,它并不是線性意義上的簡單發展,其增加了更多的一套規則。隨著數字化文獻的大量出現以及計算機編目網絡的應用與普及,AACR2的修訂本顯得難以適應這些變化,這些變化需要AACR2具有可擴展性。RDA繼承了AACR2優勢,但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資源描述方法,這是一個全新的標準,例如作為書目記錄的內容標準,AACR2缺少主題標引規則,RDA對這部分進行了預留,處于待開發狀態。同時,RDA規范控制的內容更加充實,并采用了新的名詞術語。RDA可描述文本、圖像、地圖、電影、錄音等各種信息資源,可與其它資源著錄與檢索標準兼容,適用于全世界范圍的圖書館、藝術館、檔案館、博物館及其它信息機構,便于編目人員理解和使用,讓讀者能方便地檢索網絡環境下的所有資源[3]。
3.3 滿足新生資源特點的靈活性和可擴性
在制定RDA時,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創建內容分類,媒體和載體形式上。RDA不僅僅能對傳統圖書館資源,如印刷與電子版的書籍和期刊進行描述,對于歸檔文件、數字型文檔、工藝品等也能進行描述。因此RDA極易擴展,能很快的應用到新的資源類型中去,甚至是現今尚未出現的新資源類型。RDA關注用戶以及用戶需求,對于用來來說至關重要的一點則是該標準在使用和生成新紀錄方面更加便捷,并且不會與之前的系統造成沖突。基于網絡的工具,能滿足數字和其他類型資源編目的工具,并能產生用于數字環境的記錄工具[4]。
3.4 兼容性強
設計出來的RDA能在多種編碼模式中使用,其創建的描述能被MARC記錄、DC元數據或其他類型的元數據所兼容。JSC針對MARC21討論一些修改內容,以實現更多的RDA數據可以存在于利用MARC21格式編制的系統里。就無需強迫那些應用MACR21格式的用戶改變他們的MARC數據顯示.RDA提供一個關于ISBD的附錄以便使用,編目機構可以繼續遵循ISBD標準,這也是從標準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上進行的考慮。
4 RDA Toolkit的使用感想
4.1 可供參考的示例多
為了增加RDA的易用性,RDA Toolkit中設置了不少示例,以供用戶可使用。用戶可以借鑒這些示例創建屬于自己的記錄,還能將記錄對外公開。
4.2 兩種檢索模式
RDA擁有兩種檢索模式:快速檢索和高級檢索??焖贆z索可以通過輸入完整的說明序號,讓用戶快速的連接到某條RDA說明;也可以輸入短語查找RDA的章節、附錄和詞匯。高級檢索能能通過使用布爾運算符在輸入AACR2的序號的情況下到對應的RDA說明序號,而無論是否使用布爾運算符,都能讓用戶搜索多個文件或文件的章節。
4.3 使用和操作上存在限制
1953年,柳別斯基在他的重要報告《編目規則和原則》中指出, 過去編目工作“只注重著錄規則,卻忽視了規則以上的原則”[5]。RDA在設計時有考慮到用戶使用的便捷性,但是其考慮的關鍵因素是使RDA生產的數據集成到現有使用AACR及相關標準開發的數據庫,因此為了與AACR2兼容,RDA的屬性和關系部分出現了很多形式上的規范要求(諸如大寫、縮寫、數字等),而不是照錄信息源本身,這會讓非編目人員在使用RDA時產生障礙。RDA新規則將用最簡單的數據記錄描述不同載體的同一資源,這對于編目人員來說,在操作上也具有一定的困難性。
4.4 國際化仍嫌不足
走國際化路線是RDA設計理念,這點從2005年將名稱由AACR3更改為RDA便能提現出來。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RDA并沒有跳脫出AACR的影響,許多國家對于文化角度仍以英美為中心的RDA積極性欠缺,不少還在等待RDA的本國語言譯本以及美國的測試結果[6]。
4.5 技術因素
RDA Toolkit受網絡速度影響較大,在進行頁面搜索和連接時需要重新載入,這對用戶的網絡帶寬要求較高。
5 未來的資源描述與檢索
RDA Toolkit的發布標志著新的編目時代的來臨,在數字環境的大趨勢下,參考FRBR模型,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之下,我們可以推測未來的資源描述與檢索應當有以下趨勢。
5.1 效率的提高
未來的資源描述將不需要進行大量的編輯,可采用機器的方式通過網絡對已存在的現有資源進行抓取,并可同廠商的產品進行整合,大大節省編目員的時間。
5.2 基于網絡編目環境
上世紀60年代至今,編目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是因為激增的出版物種類、新的內容形式和載體形式,更因為進入了網絡環境這個質的變化所引發的圖書館與讀者的相應變化。未來的資源描述和檢索從圖書館里的各類材料到書目體系中的實體元素和實體關系:更多的受控詞表;更多的超出圖書館范圍的再利用元數據應當是更適用于基于網絡環境的編目。能夠支持關系數據庫結構,擁有豐富的元素設置用于描述書目資源,定義元素和詞匯表,并可通過資源標識符獲取,將記錄數據的標準與編碼和顯示數據的標準相分離,能使用常見的Internet標準(如XML),能用通用的網絡工具進行數據操作,而非僅僅能用客戶定制的圖書館軟件進行操作。
5.3 覆蓋面積廣、有發展空間
能描述和檢索所有的實體、數字(包括模擬)資源,讓記錄在數字環境(因特網、OPAC等)中可用,并能作為基于網絡的產品而進行深層次的發展改進。便于發現、標識、選擇和獲得他們所需資料的需要,支持在不同的元數據領域內的元數據共享,并支持圖書館記錄在聯機服務中的新用途。
參考文獻
[1]http:∥www.nla.gov.au/lis/stndrds/grps/acoc/rda.html[EB].2011-01-20.
[2]http:∥access.rdatoolkit.org[EB].2010-08-30.
[3]吳曉靜.RDA與其中文譯名[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25-28.
[4]Chris Oliver.Introducing RDA:a guide to the basics[M].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10.
[5]Michael Carpenter,Elaine Svenonius.Foundations of cataloging:a sourcebook[M].Colo.:Libraries Unlimited,1985.
[6]編目精靈.RDA在歐洲[EB/OL].http:∥catwizard.net/posts/20100924091318.html,2010-12-27.
[7]張秀蘭.從AACR1到RDA——《英美編目條例》的修訂發展歷程[J].圖書館建設,2006,(2):44-47.
[8]單曉紅.RDA:未來的資源描述規則及其發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7,(8):144-146,148.
[9]Chris Oliver.Changing to RDA[J].Feliciter,2007,(5):250-253.
[10]Karen Coyle.FRBR,the Domain Model[J].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2010,46(2):20-2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