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本刊記者特意約訪了貴州省遵義縣財政局局長陳萬康,以反映縣級“一補”實況。“一補”的落實情況
《新理財》:陳局長您好,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國家“一補”政策在遵義縣是如何實行的呢?
陳萬康:從去年開始,中央補貼我們遵義縣的學生補助款是3200多萬。這主要分幾個層次的補助,我們縣的學生是20萬左右,一個是小學中的特困學生,去年大概有1770名,這個占得總數少。還有就是初中的寄宿貧困生,這部分多,占了21800多人。還有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高中部分住校的貧困生,也給予補助。
“兩免一補”的政策在我縣貫徹落實的情況是比較好的,我們黨委政府、財政部門,還有教育部門,對貧困生的“兩免一補”政策的落實都非常重視,所以真正把這“兩免一補”的資金用到了貧困生身上。
《新理財》:接受“一補”的這些學生需要滿足怎樣的條件?
陳萬康:我們先把貧困生名額分配給每個學校,要申請貧困生補助的學生要先經過班級里面的評議,評議后,再讓村里出證明,要證明這些學生符合國家的五個標準的要求。一是持有農村特困戶救助證的家庭子女;二是農村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的家庭子女;三是父母重大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學生;四是父母離異或喪父、喪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五是因突發事件導致家庭貧困的學生。村里開完證明后,學生再交到學校,由學校把申請交到教育局。這樣才能給他補助。小學生和初中的寄讀生的申報都是這個程序。申報是一年一次,而且不是固定的學生。因為每年都在發生變化,貧困的程度也在發生變化。
《新理財》:標準是怎樣的?是通過什么方式發放的?
陳萬康:我們是按照每年小學生補助750元,初中生1000元,高中1500元標準補貼。發放的方式是,中學住校生發放相應金額的飯票,因為要確保花到實處,如果發錢的話,怕用不到吃飯上,必須要讓學生有保障。貴州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地區,有些特困生家里面年收入只有200元左右。遵義縣就算比較好的了,但是我們縣比較大,貧困生還是比較多,有20000多人,如果再加上職校貧困生,大約有35000人。
小學的主要分兩個部分,有寄宿制的是發飯票,沒有寄宿制的是給他補助,以現金的形式發給他們的家長了。但是要進行監控,由學校監控,村里監控,責任要具體落實到人,保證資金要用在孩子的讀書上,生活上。
《新理財》:“一補”是否全部用在了學生身上?
陳萬康:是的,都用在學生身上,所以去年我們高中部分的2900多萬的資金,都已經全部發下去了了。
資金存在的缺口
《新理財》:“一補”資金是否存在缺口,缺口大概有多大?
陳萬康:因為貴州地區比較貧困,我們的貧困學生比較多,主要體現在山區,我們的中小學生有20萬名,貧困面相對較大,很多學校存在的貧困生很多,但得不到相應的資金補助,所以仍存在資金缺口。
《新理財》:遵義縣的地方配套的資金大概在什么規模?是否能夠滿足當地的補助需求?
陳萬康:我們縣的配套資金占5%左右,這在貴州省屬于比較高的一個水平,因為遵義縣是個大縣,相對比較富裕,也是教育強縣,別的貧困縣自己是拿不出來這5%的配套資金的,全靠中央的這個補助資金,所以就更加困難了。我們算過,按照遵義縣的貧困面算,中央的補助資金再增加個10%左右為宜。
《新理財》:遵義縣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多少,其中的教育支出占多少?
陳萬康:我們每年的一般性財政支出是14億多,教育支出能占到一半以上,在7億左右。從今年起,每年還將增加2000萬的投入,增長的幅度是比較大的。這7個億元左右的支出,主要是用于人員工資,運轉經費,學校的建設,還有學生的補助,這些都需要每年增長的。除了“一補”資金外還有助學金,主要還是用于幫助貧困生。
《新理財》:按當地物價水平,能使學生的生活水平達到當地平均水平嗎?
陳萬康:達到了。通過這個補助,學生們達到了平均水平,而且還要比當地的水平高。如果是寄宿生的話,伙食還比較好。食堂里面職工的工資,也是縣里撥款給的。初中、小學的食堂是不能外包的,高中的食堂有外包的情況。外包的話可能就有謀利的情況了。
補助不能撒胡椒面
《新理財》:“一補”政策若真正落實到位,還需要怎樣改革?
陳萬康:這個最終還是要在體制上進行改革,你看,我們縣有534所學校,其實不需要這么多學校。學校的布局要調整,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學,這是個全國普遍的問題。這樣布局太分散,500多所學校,每所學校給2萬元,都要1000多萬,咱們看看每個學校拿到這2萬元錢,能干什么呢?而且大多數學校分散到廣大農村,有的學校只有10個人。所以真正把財政資金用好,就要我們對體制做出調整,要整合學校,要收縮,要搞寄讀制。
我們縣現正在進行試點,在三渡鎮、楓香鎮、喇叭鎮實行小學寄宿制。把這些小學集中一下,讓這些學生有衣穿,有飯吃,能專心學習。老師也愿意這樣,因為這樣可以從邊緣地區向鎮中心轉移了。這樣財力就可以集中到這幾個學校了。如果不這樣改革,花再多的錢,像撒胡椒面一樣是見不到效果的。國家財政花這么錢,光遵義縣每年就是3000多萬,那全國就要多少啊。
此外,這樣做還可以解決農村的“三關”問題,就是關心老年人,關心婦女,關心學生。在農村,大多數男人出去務工了,家里就剩下了老少婦。如果搞寄宿制的話,這些問題就解決了。
學校集中后,可以集中財力辦學了,可以建設多媒體教室,建操場,各種設施都能搞好。這樣老師高興,學生能夠安心讀書了。還能把教師的人力資源整合,以前農村教師都是“萬金油”,又教語文,又教數學,什么都教,什么都不精。通過這樣的改革,老師的專業素質也能夠相應的提高。這樣教出的學生,素質也自然就高了。
有的學生原來在家的時候,由于衛生條件不好,頭上長虱子,吃飯也吃不飽。寄宿以后,學生可以洗澡,理發。衛生習慣都改進了。所以不僅要看學生吃不吃飯,吃好吃不好的問題,而還要綜合考慮,全面提高,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教育水平。
整合學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2007年,我專門找到我們縣教育局局長,我和他談了一個多小時,就談這個如何集中力量辦學問題。如果全國都這樣搞就好了,對所有農村的學生都有好處,這是學生所需要的最實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