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建設是新形勢下的一種有益探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蘇明開宗明義說了這句話。
應勢而生
蘇明認為,近幾年,隨著國家對“三農”投入的加大,涉及民生的項目越來越多,資金也越來越多。如何更便捷的為農民提供服務,對資金進行更規范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不少地方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寧夏的這種民生服務運作模式可以說為這種探索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從客觀背景看,我國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國家的政策導向開始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從農業支持工業向工業反哺農業方式轉變,從農村支援城市向城市反哺農村方式轉變。為此,國家對農村、農業和農民投入大量資金,來支持新農村建設,支援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這是大勢所趨。
因此,寧夏民生服務中心作為新型的為民服務的辦事機構,是新形勢下的一種全新產物,也是“三農”建設大背景下的衍生品。
鋪路者
“寧夏民生服務中心不是簡單的站所合并,也不是單純的惠民舉措,更深層的含義是為政府職能轉變做有益的嘗試。”蘇明意味深長的說。
他認為,在機構上,寧夏民生服務中心是在借助鄉鎮原有設施基礎上,是在整合七站八所工作人員基礎上成立的。在利民便民的同時,沒有增加人員編制,沒有增加財政開支,反而由于合并站所節約了一定的辦公經費,從財政上講這種機構改革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在服務上,民生中心推行首問制,農民問到的第一個人就得解決農民的所有問題,這就“迫使”工作人員提升業務能力和服務意識。同時,首問制中附帶的責任追究制度,也從另一方面強化了工作人員為民服務的責任心。
這對日后鄉鎮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在機構改革方面和人員素質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提供一種全新的啟示。
“是否這種方式就是日后鄉鎮機構改革的范本,現在下結論恐怕為時尚早。”蘇明說。
看好發展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寧夏民生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的最大瓶頸是可用財力不足,很多民生項目根本無法實施。
蘇明認為,這涉及到國家制度和財政體制問題,不是民生服務中心可以白行解決的。但隨著國家財政體制的逐步調整,隨著對民生扶持力度的加大,特別是隨著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實施和完善,作為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三保之一的民生問題將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首要的問題是要對民生的范圍必須要進行科學的界定。哪些屬于民生,哪些屬于公共服務,要劃分清楚,國家才能對屬于民生的部分優先提供資金保障。
慎言復制
作為學者,蘇明對新生事物的認知和評價持審慎的態度,這也和他一貫的嚴謹治學風格有關。
他認為,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在寧夏取得成功,和寧夏特殊的區情有關,寧夏人口少,600多萬。面積小,6萬平方公里。財力弱,2010一般預算收入僅為280多億。大部分鄉鎮的主要靠上面轉移支付過日子'鄉鎮財政和各站所職能很大一部分是為農民發放各類補貼補助資金。這和江浙一帶的鄉鎮情況有很大區別,那里一個鄉鎮的財政收入相當于中西部地區的一個縣,財政和各站所的工作除了安排國家對鄉鎮的補助資金,還有自己龐大的公益性、公共性和建設性的資金支出。民生對他們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
“總的說,寧夏模式值得肯定,各地可以學習,可以借鑒,但并不意味著盲目效仿,否則,水土不服是遲早要生病的。”蘇明在肯定中也留下了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