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之道應該是溝通、合作、分享,是愉快而欣慰的事情,而絕對不是哪一方要去征服和改變對方
無論好與壞、欺騙與信任、光明與黑暗、愛與恨、生與死,我們受到身邊的環境、人、事物的影響,同時也在影響著身邊的人、環境、事物。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影響力隨之而來,當我們有一天離去的時候,影響力也不會立刻消失。
我們生活的時代價值觀逐漸模糊淡化,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大行其道,在某些領域影響力像病毒一樣迅速繁衍和蔓延。最近所發生搶鹽、藥家鑫、染色饅頭等事件可謂影響力不小,但是我們不禁要質問:這就是影響力嗎?筆者調研了很多優秀的企業,企業的管理者面對居高不下的離職率而苦惱,根據走訪后的結果卻發現60%員工的離職有著相同的原因:因企業而來,因領導而走。當時我們認為是領導力存在很多問題,而今天看來卻是影響力出了問題。人是情感的動物,雖然有著物質的訴求,但是真正能夠打動人的往往是情感,往往是通過影響力而實現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的影響力。
無論是社會、企業、個人,我們必須真正去了解和認知影響力,也應該學會掌握和運用影響力。如何獲得真正的影響力,這是管理者必須要面對的挑戰和門檻,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有高度影響力,真正成為團隊的靈魂,從而實現團隊可持續發展。
系統思維·持續修煉
我們總是與時代的影響息息相關,當下的人們總是希望以最短的時間,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收益。思維意識注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我們只能觸及到事物的表面,也總是在做一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事情,而沒有認清事情的本質和根源,從而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解決難題的時候,應該在充分了解事實的基礎上,拿出一套系統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想法而已,《影響力》恰好解讀了這樣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中介紹的影響力的武器有:1、互惠;2、承諾和一致;3、社會認同;4、喜好;5、權威;6、短缺。影響力的這六個關鍵詞貌似獨立,彼此之間卻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我們掌握了影響力的武器,無論是主動影響還是被動接受影響,當發生交互、交集的那一刻,我們注定不是要最后消滅對方,而是要在這一過程中彼此都能夠受益,這才是真正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從管理學“共贏”的角度去解讀影響力,也能夠讓讀者更深刻體會影響力的魅力與作用。
西方哲人說過:妥協是生活的藝術。所謂藝術就是在商業競爭中,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和對方的利益所在,能夠通過讓對方獲得利益的方法,使自己情利雙收。在以利益為驅動力的商場上,共贏不是道德法則,而是利益法則。這也就是影響力的“互惠”,當然,僅僅憑著“互惠”就可以達到共贏是不可能的。
建立在互惠基礎上的應該是信任,彼此承諾并能夠保持一致。如果脫離了承諾和一致,就無法保證互惠。商場上的共贏原則不是表面上的簡單分配,而應該是在某項商業合作上使雙方的利益獲得最大化的努力。因此,將重點放在雙方的不同利益上,從雙方的利益出發,不失為到達共贏結果的有效途徑。如果雙方在某一方面的利益發生沖突,不妨用擴大合作條件的方法,或用在時間上找齊的方法,達到共贏的目的。
對于交易的理性接受和良好感覺是衡量雙贏的標準。商場合作中的雙贏是理性的接受,就是通過銷售或生意上的合作達到預期的商業績效。雙贏中的良好感覺,就是雙方對有商業績效的合作都感到滿意和愉快。這與雙方的喜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要想說服客戶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從客戶利益出發,把自己的腳放進客戶的鞋子里。如果你能站在客戶的角度,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不但有些障礙會突然不再是障礙,而且我們還能夠以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贏得客戶的信任,使下一步的行動水到渠成。實現共贏需要社會的認同,并顧及彼此喜好。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確立領導者的權威地位和作用,能夠創造價值,最終才能走上共贏的道路。
當從供應角度解讀影響力,我們就會發現影響力無處不在,這些簡單的東西蘊含大智慧,而如何將其轉化而行動,并最終形成業績與績效,這都需要我們理論聯系實際。
以道馭術·知行合一
《影響力》是西方一部優秀的經典之作,但是要想真正的學習和領會,就必須從東方的視角去解讀,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雖然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說東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小,但其實東西方之間的差異總是存在。尤其是在價值觀上的差距,是難以跨越的,因此我們必須審視國人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財富與積垢。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時代一直是專制的時代,對于權力的膜拜和追崇壓制了人們天性,一直無法讓國人以人性和人文這把鑰匙去打開心靈的禁錮。中國式管理仍然擺脫不了權術的窠臼,如果解除不了帝王學的陰魂,中國式管理無異就是癡人說夢。如果將“影響力”變成職場政治的利器,那么將是對影響力的誤讀。影響力絕對不是某些人或者某個階層的所具備的,任何人都會具備影響力,有了影響力才會有人生存在的價值。因此,影響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尊重人為準則,彼此相互影響,而實現真正的影響力應該通過兩個通道: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同時并行。這正是《影響力》這本書最大的閃光點所在,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所在,因為《影響力》解除了心靈的枷鎖。當我們看到很多簡單而粗暴的書籍大行其道,這些書中只考慮到管理者的感受和喜好,只談執行、服從、命令,而忘記了從企業員工的角度思考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根本就沒有解決企業的存在問題,更不要說企業的發展問題。
從企業管理方面來講,《影響力》不僅僅是營銷必讀之書,從領導力和文化管理的角度來說,《影響力》也應該是必讀之書。我多次向朋友推介此書,在事后分享的過程中,他們總是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推薦給我的這本書我讀了不止一遍,但是我把書里面介紹的方法拿來用了,還是不能改變員工的想法和行為。當聽完這樣的反饋我不禁汗然,讀了影響力就想著去改變別人、駕馭他人,那么無疑是想學幾招治人之術,而真正去影響別人,這才是影響力之道。如果讀《影響力》只想學會了影響力之“術”,而忽略認知與了解影響力之“道”,那么則是對于這本書的最大褻瀆。
何謂“道”?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法則之“道”。這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也就是順應規律。因此影響力之道應該是溝通、合作、分享,是愉快而欣慰的事情,而絕對不是哪一方要去征服和改變對方。以欺騙換來的必將是更大的欺騙,因而僅以“術”只能解決局部和暫時的問題,會帶來更大隱患,久而久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要想解決思想深處的問題還得從問題的根源入手,從而徹底解決這一頑癥。應該是道術合一,不要癡迷于權術之中。當讀《影響力》的時候,應該時刻懂得這樣的道理:最重要不是改變他人、改變環境、改變社會的沖動,而應該是影響他人、影響環境、影響社會,并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最后能夠做到改變,那么將是善莫大焉。
信筆由僵,暫且收住,真正影響力絕對不是說說而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想這才是根本!
“ 點評人簡介 ”
黨向陽:
在人力資源、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EAP等方面具備豐富實踐經驗與取得了優秀的業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中人網、人民網、中國價值網等十幾家網站特邀專欄作家;在多家媒體雜志發表100多篇論文;在二十多所高校進行巡回培訓,進行過上百場培訓,培訓人次超過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