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曉威的短篇小說《一曲兩闋》在有限的文字里,充分拓展了敘事空間,完美表達了他的審美訴求;在有限的空間里,敘事從容不迫、舒緩有致。小說內部的張力、情感、韻味,耐人品味。
關鍵詞:敘事時空;人性;敘事基調
記住于曉威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中篇小說《L形轉彎》。時隔多年之后,讀到他的短篇小說《一曲兩闋》,記憶里存留的那份莫名的期待,再次涌上心頭。文壇上對70年代的作家似乎存在著一些誤解。由于時代背景及生活閱歷的局限,認為他們的作品缺乏歷史的深度和時代的寬度是必然的。這種說法也許不無道理,但是還是過于偏狹與武斷了。我不知道于曉威是否意識到此種局限,正以此作出一種超拔的努力與審美的自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于曉威近年來的小說,似乎一篇比一篇堅實、有力。《一曲兩闋》同樣可以讓它的讀者掂出其中的分量。
《一曲兩闋》篇幅很短,六千余字。在這有限的文字中,作者如何調兵譴將,縱橫捭闔?換句話說,他如何拓展敘事空間,表達他的審美訴求?這的確是個問題。問題還在于,在有限、逼仄的空間里,作者如何做到在敘事上從容不迫、舒緩有致?這或許可以歸納為寫作的技巧問題。但是小說內部的張力、情感、韻味等,你又將如何去生成或構建?化簡為繁是一種能力,化繁為簡或許更是一種能力。好的小說是有溫度的。那種溫度來自你對日常生活經驗的撫摸與體察,更來自于你對現實和人的精神上的更宏闊的了然與省思。我覺得于曉威似乎在每個文字的背后,都深藏著他的謀略或意圖——那是一種更坦誠、更明了的審美指向。《一曲兩闋》仿佛落日余暉下的刀刃,它橫亙于天地之間,被一種光亮映照,若隱若現,卻是一種尖銳的存在。它執著、敏感,其觸角鋒利而不失月光般的柔情。
“我”,一個在S城求學的年輕學子,經常躲進一座烈士陵園去背誦或復習他的課文。主人公由此認識了一位看守陵園大門的老頭。這是主人公和一段歷史遭遇的開始。偶然與必然,在于曉威看來,這都是一種現實的存在。它內在的邏輯性是,它引領著我們去打開或面對一道歷史之門,是渾然不覺的,也是有跡可尋的?;蛘哒f,這個老頭身上暗藏著一種時空錯置的元素。他要尋找一個敘說的對象,他覺得這個安靜的、手捧《中國革命史》的年輕人,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傾聽者了。三十六年啦,這個守陵的老頭,突然對時間有了一種確切的指認。他即將離開這里,可能是永遠的告別。三十六年的守護、職責,和那個早已不存在的人——那種陰陽兩隔的相伴,都可能在他離開之際有一個交代,還有,淤積他心頭的愧疚、愛恨、不安,這都需要他去清理、去還原。就像一樁紛亂難結的案子,是不是需要重新指認或審定呢?那種來自內心或精神上的糾結、困惑、疑難,是否只有別人的參與、審視,才能夠使自己得以徹底解脫呢?
一向以書寫人性著稱文壇的于曉威,這次卻在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時空里來揭示人性的痛點。人性是一切優秀文學作品中最為堅硬的部分,誰也無法繞開它。在《一曲兩闋》中,作者顯然把筆觸探到了人心的最底部。于曉威在兩種時空中構建他的審美坐標,也許并不僅僅是出于敘事上的策略所需,而是要向讀者呈現人性的隱秘所在。他借助守陵人之口所講述的那段歷史,當然更具有洞察現實的指涉意義。老人就要離開墓園告老還鄉了。但是他心中被歷史淤積的塊壘該向誰一吐為快呢?“我”當然是他傾訴的最為理想的對象了。這時候,一個叫做吉林兵的人在老人的講述中出現了。于曉威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布滿了懸疑,又很快讓我們明白了“事理”。老人在一種特定的情形下,向他的戰友那個吉林兵“扣動了扳機”,然而,他又在一種特定的情形下,向一個身受重傷的國民黨兵只是“狠狠地踢了他一腳”,然后棄他而去。那個大難不死的國民黨兵,在解放后歷盡曲折竟然找到了他,并且視他為救命恩人。老人無法承受命運的嘲弄,他的內心從此備受煎熬。筆者以為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贖罪故事,于曉威把拯救的視點聚焦于現實更是顯而易見的。
這篇小說有一種蒼涼的基調。以往歲月的凸現,是對現實的反襯與折射。就像我們從鏡中看到的景象,有一種遙遠的真實,又是一種逼真的幻境。作者通過一個秋天的黃昏,將歷史強大的背景植入其中。對歷史親歷者而言,他的講述有一種自語的味道。他也許并不需要傾聽者。傾聽者所能觸及到的事物,其實已經遠離了歷史的真實與觀照。書寫者的“沉溺”,也許僅限于對往日的徘徊與回望。于曉威也許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正是對被遺忘的存在進行探究”,或者仍然是昆德拉所說,“世界誕生了,作為它的映象和表現模式的小說,也隨之誕生”。小說文本中蒼涼的基調,更有一種彌漫性的擴張效應。之于讀者,我們呼應著它,并接受它的審美暗示,這是作家高超的技能之所在嗎?小說最后的描述極有意味。“又三年,秋,我出差路過S市,復去憑吊,發現這里已積塵日深,荒草散亂。它們糾纏和堆積著,宛若數不清的時間,使得這個世界上又悄悄墜落了一枚枯黃的葉子?!边@段意味深長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寫作者心中那份難以描述的悲涼,將會給讀者帶來怎樣的內心震撼,已經無需贅述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