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與思對立的西方哲學傳統直至海德格爾才被徹底顛覆,他通過對荷爾德林詩歌的闡釋,將詩與思融合起來。海德格爾認為,詩的本質就是一種通過語言的創建,同時它與思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親緣關系。
關鍵詞:詩;思;語言;存在
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有這樣一個趨勢——哲學與詩歌的對立。這種情況在海德格爾那里被顛覆。他的許多重要思想都是從傾聽荷爾德林、闡釋荷爾德林、與荷爾德林對話中產生出來的,有時甚至直接借荷爾德林的詩句說出來。
在《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中,海德格爾選取了荷爾德林詩歌的五個詩句作為論述中心試圖揭示詩的本質。為什么要選擇荷爾德林的詩呢?海德格爾認為,“作詩與思想一樣以同一方式面對同一問題?!盵1]而且“詩乃是存在者之無蔽狀態的道說”[2],憂郁的荷爾德林看到了當前世界的扭曲。海德格爾說:“對于荷爾德林的歷史經驗來說,隨著基督的出現和殉道,神的日子就日薄西山了。”[3]
對這五個詩句的闡釋將語言、思、詩及存在維系在一起,而語言則是構筑其他三個方面首先要涉及的。荷爾德林將語言的重要地位帶進了哲學,海德格爾緊緊抓住這一點,并且認為語言既是最清白的,又是最危險的。在1799年1月致母親的一封信中,荷爾德林提到作詩是“最清白無邪的事業”,可以自由地創造想象的世界,不受現實世界規則范疇的規馴,它游離于現實之外,另建個人的理想國。所以,作詩是無作用,無害的。
“但人居于蓬屋茅舍,自慚形穢,以粗布裹體,從此更真摯也更細心地,人保存精神,一如女巫保持天神的火焰;這就是人的理智。因此人便肆意專斷,類似于諸神,被賦予頤指氣使和完成大業的更高權能;因此人被賦予語言,那最危險的財富,人借語言創造、毀滅、沉淪,并且向永生之物返回,向主宰和母親返回,人借語言見證其本質——人已受惠于領教于你,最神性的東西,那守護一切的愛。”[4] 語言是一種“最危險的財富”?!皩Υ嬖谡哒w的歸屬關系的見證存在作為歷史發生出來?!钡@樣的財富同時又是危險的,因為語言為危險創造了可能,它不僅可以構建,還能夠毀滅、沉淪,語言為這個世界提供著無數可能性。
“人已體驗許多。自我們是一種對話,而且能彼此傾聽,眾多天神得以命名。”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根本上只發生于對話中,只有作為對話,語言才是本質性的。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即詞匯和詞語只是語言的表層,而對話是能說和能聽的,如荷爾德林詩句中說的“能彼此傾聽”。能聽與能說是同一源始的,他們的統一性就在于:“在本質性詞語中,單一和同一的東西總是可敞開的,我們對此獲得了一致,我們據此而成為統一的,因而真正是我們本身。對話及其統一性承荷著我們的此在。”自從湍急的時間之流被撕裂為當前、過去和未來的時候,才有統一于某個持存者的可能。
誰來在湍急的時間之流中抓住持存者,并且達乎詞語呢?荷爾德林的第四句詩中說道,“但詩人,創建那持存的東西”將我們引入了詩之本質的探索。海德格爾從這句詩中歸結出詩的本質,詩是一種創建,這種創建通過詞語并在詞語中實現。詩人創建持存者,給諸神命名,因為持存者并不是始終存在的,它需要被帶向恒定,而使一切天神持存,“乃是詩人的憂心和天職”。在荷爾德林看來,詩人是負擔起這一職責的人,他給諸神命名,并不僅僅是命名,而是由詩人說出了本質性的話語,存在者才得以被指說它是其所是的東西。這樣,存在者才能作為存在者而被知曉。
“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边@是奠定了海德格爾后期轉向的一個關鍵詩句。文中他是這樣闡釋這兩句詩的:人的所作所為是人自己勞神費力的成果和報償?!叭欢薄蔂柕铝忠詧远ǖ膶α⒄Z調說道——所有這些都沒有觸著人在這片大地上的棲居的本質,所有這些都沒有深入人類此在的根基。人類此在在其根基上就是“詩意的”。在荷爾德林那里,以古希臘的神性精神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是一種新的歷史的普遍分裂的出現,即人與自己的創造物的分裂,人的價值生存與技術文明的分裂。所以在詩人看來,當前所處的時代是不詩意的,人的真實存在已經被物質遮蔽,真正的詩意在哪里?在精神之鄉。
在海德格爾看來,在詩中,人被聚集到他的此在的根基上。人在其中達乎安寧,在這安寧中,一切力量和關聯都是活躍的。詩與思在返鄉的途中不再是分離的,荷爾德林的詩歌在海德格爾的手上充分展示了一個詩與思融合的過程。無論海德格爾是否真正揭示了荷爾德林詩的本質,正像他說的,也許任何一種解釋都脫不了是一場鐘上的落雪,而至今他也“仍不能全然知道荷爾德林詩歌的真正意義”,但是他為后人的理解提供了一種可能——在跨過柏拉圖所設置的圍欄后,海德格爾為我們建立了新的闡釋家園。
注釋:
[1] [德]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43頁。
[2] [德]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頁。
[3] [德]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頁。
[4] [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84頁。
(作者單位:雙遼市教師進修學校)本欄責編:詩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