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孤獨》是20世紀拉丁美洲文學史上一座突然崛起的不可企及的高峰。自誕生以來,它便在世界范圍內掀起解讀的熱潮,由加西亞·馬爾克斯擎起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大旗也在全球卷起陣陣颶風。本文以接受美學為指導,力圖闡釋《百年孤獨》這部作品的多重主題與唯一主題,了解由此產生的思想張力美。
關鍵詞:多重主題;孤獨;張力
眾所周知,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67年一經面世,立刻引起轟動。秘魯作家巴爾加斯·略薩稱它“完全可以和西班牙古典文學名著《堂·吉訶德》媲美”。這么多年來,馬爾克斯的影響還在持續(xù):民族文學的世界性,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敘事方式的解構性……對《百年孤獨》的研究已趨于泛濫,但難免重復和散漫,基于此,本文著重探討《百年孤獨》在主題上的張力。
一、《百年孤獨》的多重主題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文本和和讀者理解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和補充性,而讀者心靈背景的個體性又決定了文學作品主題的多元性。馬爾克斯說:“《百年孤獨》具有不同的層次,我卻沒有預料到。批評家們以一種方式閱讀它,律師們卻用另一種方式讀它,女傭們也用自己的方式讀它。”[1]正因為讀者群的廣泛,也就有了廣泛的主題闡釋。
(一)神話的重演
在《百年孤獨》中,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奇跡:煮沸的湯鍋放在桌上,會隨著一個三歲小孩的寓言,掉到地上打碎;烏蘇拉煮牛奶久久不開,揭開一看全是蛆蟲;俏姑娘雷梅苔絲隨著被閃光的微風吹起的床單升天;阿瑪蘭塔與死神交談,預知自己死期,還給死人帶信;阿卡迪奧死時血水流過全鎮(zhèn),一直流到母親那里;布恩地亞死時下了整整一夜黃花雨;帶豬尾巴的孩子被螞蟻吃掉……以上多是取材于印第安民間故事和傳說。另有神似東西方神話的。如飛毯取材《天方夜譚》,巨人守護冰塊取材阿拉伯神話,族長建立馬貢多與《圣經·出埃及記》相似,馬貢多的毀滅場面則與《圣經》上關于大洪水的描寫有相似之處。這其實并非借用神話,而是拉美那原始、蠻荒時代人們無知閉塞的真實寫照。
(二)歷史與社會政治的影射
《百年孤獨》以布恩地亞家族歷史來影射人類歷史變遷:建立、發(fā)展、毀滅。它“既可以是一個基督教神話:創(chuàng)世紀——人類因原罪遭受懲罰——啟示錄;也可以是拉丁美洲的歷史:氏族社會的末期及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共和國年代——新殖民主義時期;又可以是拉丁美洲的文化史:烏托邦時代——英雄史詩時代—神秘論時代;還可以是整個西方文化史:猜測(無文字)時代——科學(有文字)時代——神秘(反文字)時代”[2]。《百年孤獨》還折射出哥倫比亞甚至拉丁美洲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如那場二十年的戰(zhàn)爭正是哥倫比亞歷史上一場國內戰(zhàn)爭的寫照,奧雷良諾上校也是以那場戰(zhàn)爭中的人為原型的。那場三千多人的大屠殺也是當時哥倫比亞一場軍事鎮(zhèn)壓事件的反映。在這里,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者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不覺悟都被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
(三)文明的角逐
無爭斗,就無時代更替;一部史書,記載著數(shù)百年的硝煙彌漫。《百年孤獨》作為馬貢多的百年史書,再現(xiàn)了原始拉美文化與現(xiàn)代歐洲文明的激烈沖突。先是墨爾基阿德斯點醒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再是烏蘇拉帶回異地商販,接著是堂阿波利納爾·莫科特鎮(zhèn)長下令將房子漆成藍色,隨自動鋼琴到來的各式外國家具和皮埃特羅·克雷斯庇、尼卡諾爾神父,戰(zhàn)爭卷走奧雷良諾,再是電燈、電影、留聲機、電話、火車、法國妓女進駐馬貢多,最后香蕉公司與美國佬如潮水涌來,給馬貢多帶來毒瘡般嬌艷繁榮的同時也消耗著馬貢多人的靈肉。在這場角逐中,馬貢多的防線在異域文明面前土崩瓦解。所以,這根本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角逐,是赤裸裸的入侵。結局是,馬貢多人終于奮起反抗香蕉公司的不人道,雙方激烈交戰(zhàn),馬貢多神話轟然坍塌。
(四)人性的體現(xiàn)
以人為中心,這是馬爾克斯的創(chuàng)作原則。在各色人等身上,我們看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情感。烏蘇拉務實、執(zhí)著、堅韌,有著洞察世事的冷靜,有著強大的精神力,對家族傾盡心血,是百年歷史的脊梁。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偉大的母性,可以看到馬爾克斯的女性意識——在前面毀滅,男人喜歡冒險,而女人默默地在后面建造整個世界。霍·阿·布恩地亞和奧雷良諾上校,作為一家之主的男人,前者是科學的追尋者,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驚人的智慧;后者既追求科學也向往自由。兩人都沉浸在自我世界之中迷失了方向。墨爾基阿德斯,一個神奇的吉普賽人,他是這個家族背后的啟蒙者和引領者,是家族一切魔幻的開始,也是馬貢多終結的先知。壽命最長且有超驗靈力的,和這個家族關系隱晦的庇拉·特內拉,她的放蕩充滿了拯救色彩和母性關懷,拯救男人,拯救這個家族。阿瑪蘭塔,對待愛情極度矛盾,始終散發(fā)著原始的渴求愛情的傲慢與堅定,她冷漠無情面具下是最溫柔如水的觸覺,她愛得越深就越膽怯痛苦,最后選擇放棄也是忠于內心永恒的愛。雷蓓卡與她相反,她敢于表達,她的愛情蓬勃如盛夏的豆莢在驕陽下噼噼啪啪爆綻。俏姑娘雷梅苔絲,至真至純至美的化身,卻有著最超脫的洞察力,看透一切又超然于外。奧雷良諾第二是感官享樂貪婪淫欲的典型,他為了美貌的菲南達跋涉千里,他與情婦的愛欲催生著牲畜瘋狂繁殖。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自閉癥患者,愛上姑母并與姑母誕下家族的最后一代,聰明堅毅,最終破解了“羊皮卷”。在他身上,俄狄浦斯情結生動顯現(xiàn),開篇關于亂倫的可怕預言終于在結尾靈驗。
(五)對規(guī)則的戲弄
規(guī)則,是人類在生活中用來束縛自身與他人的律令,是使原始人蛻變到社會人的責任與道德條例。其精神統(tǒng)治手段之一是宗教,其肉身統(tǒng)治手段之一是政府行為。在《百年孤獨》中,馬貢多人漠視規(guī)則。他們自成一派,不關心政府,導致鎮(zhèn)長辦公室形同虛設。奧雷良諾上校發(fā)動戰(zhàn)爭,先是出于對自由派的同情,對保守派玩陰謀的厭惡,后是出于他的自尊心,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政治棋子時,他灰心喪氣地宣布退出。他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菲南達驕傲虛偽恪守王室準則,卻只是個寄生蟲,末了還得靠丈夫的情婦撫養(yǎng),她稀奇古怪的規(guī)矩遭到所有人包括兒女的嘲笑。馬貢多人也不關心宗教。霍塞想通過拍照證明上帝,結果否定上帝存在。尼卡諾爾·雷依納神父通過表演升空雜技來證明上帝的神力,來籌集建教堂的資金,最后還是烏蘇拉為了成全雷蓓卡的婚禮而慷慨解囊。馬貢多人也不遵循倫理道德。布恩地亞家族歷代都有亂倫現(xiàn)象。阿卡迪奧與雷蓓卡結合時大喊:倫理這玩意兒,我要往它上面拉上兩堆屎。可以看出,馬爾克斯對規(guī)則極盡嘲弄之能事,尤其是在奧雷良諾上校身上體現(xiàn)更明顯。這個傳奇人物,一身戎馬,兒女成群,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英雄,卻原來是個連目的都搞不清楚的糊涂蟲,是個連愛都不會愛的可憐蟲。他的事例告訴我們英雄神話是如何造出來的,飽含對正常價值取向的辛辣嘲諷。
(六)對虛無的呈現(xiàn)
馬貢多寓意烏托邦。“烏托邦”類似桃花源:美好卻虛幻。它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努力追尋的福地,從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到繁華喧囂的大城市,盛極一時,成為經濟發(fā)達地和政治熱衷地。但這樣的馬貢多不是馬爾克斯的理想,所以作家用一場暴風雨將之夷為平地。繁華落盡,只剩得一片廢墟,這表現(xiàn)出作家的虛無主義精神。同樣的,對戰(zhàn)爭、科學、愛情、人生的描寫也揭示一種虛無性。戰(zhàn)爭到最后,不知為何而戰(zhàn)。科學到最后,使人瘋魔引火自焚。愛情到最后,帶來家族的徹底毀滅。人生到最后,終是死亡。一切“有”的背后都是“無”,一切“有”最終將走向“無”。甚至我們手中捧著的《百年孤獨》文本也是正在暴風雨中消失的“羊皮卷”,也是最終將從地球上消失的記錄著人類生存形態(tài)的“羊皮卷”。到那時,也許會有異種來解釋《百年孤獨》,正如布恩地亞家族解釋“羊皮卷”。
總之,由于《百年孤獨》具有多種闡釋的可能性,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其進行主題開發(fā)。但因其內容實在駁雜,闡釋下去將如黃河決堤一發(fā)不可收拾,因而只擷取部分觀點呈上。
二、《百年孤獨》的真正內涵
馬爾克斯在談起《百年孤獨》的創(chuàng)作時,曾經說過“孤獨”是這部作品的唯一主題。“百年孤獨”標題本身便具有強烈的悲劇意味,反映出“孤獨”這種生存狀態(tài)的歷史持續(xù)性。在馬爾克斯筆下,人人生而孤獨,人人孤獨到死。小說處處充斥著冷漠、蒼涼、無望。
(一)人人孤獨
孤獨的是不容于世,孑然而立。小鎮(zhèn)馬貢多是個與世隔絕的孤村。布恩地亞家族帶上了先天烙印——孤獨。老霍塞后半生沉迷科學不問世務,由先前小鎮(zhèn)人的領導者變?yōu)槔г诶鯓湎碌某了颊撸貜椭鵁o人能懂的夢境與囈語。奧雷良諾上校發(fā)動無數(shù)次戰(zhàn)爭,站在權力的制高點,失去了愛與信任,最后回到實驗室埋頭做起小金魚。阿瑪蘭塔放棄炙熱的愛情,幽居獨處一輩子,終日織著裹尸布。雷蓓卡死了丈夫阿卡迪奧后,再也沒邁出過家門,和老朽頹敗的房子一起默默塵化。烏蘇拉站在家族的后面,清醒地支撐著家庭的脊梁,維持著家計營生,然而沒有人真正愛她,沒有人傾聽過她,連她眼睛瞎了都沒人發(fā)現(xiàn)。菲南達一生做著王后的美夢,在虛擬的王族尊嚴中恪守著生活的法則,因而她從未走近過任何人,丈夫背叛她,家人嘲諷她。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是個私生子,從小被外祖母菲南達禁閉在屋子中,過著無人知曉的生活。
我們看到,孤獨者都是自愿走向孤獨的。被人為放棄的孤獨者似只有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一人,只因他見不得人的身世。老霍塞見識到了科學的奧秘,陷進了對認知無限的恐懼中不愿自拔。奧雷良諾上校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虛無與骯臟本質,失去生活信念而閉門不出。阿瑪蘭塔為愛情理想與自身怯懦作戰(zhàn)而選擇孤獨,雷蓓卡為愛人陪葬,菲南達為理想獻身……即便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在禁閉生活中,同樣獲得了非比尋常的智慧和洞察力。在這里,孤獨成了個體自我拯救的方式之一。在個體的孤獨生涯中,他們擺脫了精神的痛苦與磨難,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和與寧靜。孤獨,不是人們尋常想象的那副苦瓜臉,它讓人找回自己,成為自己的上帝,在自我世界中尋得快樂與滿足。
(二)不再孤獨
《百年孤獨》結尾寫道: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復,因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于孤獨的世家絕不會有出現(xiàn)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孤獨,雖然使個體生活得以茍延殘喘,但對整個人類命運來說,孤獨注定帶來覆滅。只有打破孤獨的怪圈,擺脫孤獨的束縛,古老的拉丁美洲才能獲得新生,走向幸福。
要打破孤獨,首先要學會愛。馬爾克斯說:“布恩地亞一家的孤寂對于我來說,源于愛的缺乏。”“布恩地亞一家沒有熱愛他人的習慣,這就是他們一家孤寂無伴,屢遭挫折的原因。”[3]俏姑娘雷梅苔絲只需用最原始最簡單的愛就能征服她,“這恰恰是唯一沒有人想干的事”。她只能坐著飛毯升天。阿瑪蘭塔·烏蘇拉與侄子奧雷良諾在縱欲后生下的帶著豬尾巴的孩子被稱做“一個世紀來唯一由愛情孕育出來的后代”,仿佛他倆嘗到了真正愛情的甜蜜;但是,孩子的畸形與被螞蟻吃掉的悲慘結局,象征著亂倫情感中的罪與罰。只因不懂為愛付出,不懂正常相愛,因此人們更加孤獨。唯有勇敢去愛,才能給人神奇力量,才能給世界燦爛希望。
其次,努力抗爭。《百年孤獨》中,上校制作金魚,做好了銷毀,銷毀了再做;阿瑪蘭塔織裹尸布,織好了拆,拆了再織。他們用永無止息的循環(huán)勞作來抗擊孤獨。如希臘神話中推巨石的西緒弗斯,如中國神話中砍月桂樹的吳剛,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反抗著既定的孤獨命運,但是,這種抗爭使主體更加陷入孤獨,而且安于孤獨。所以這種抗爭是悲劇,于人無益。我們應該做的是有益于人類社會的積極抗爭,掙破蠶繭羽化成蝶,為世界添一抹亮麗。
最后,團結融合。馬爾克斯曾說:孤獨的反義詞就是團結。早期馬貢多自由無爭,無拘無束。隨著時光流轉,馬貢多人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愚昧落后,渴望著外界文明的滋養(yǎng),人類意識中本身的向上動力驅使著他們走出去,引進來。但當異質文明進入時,馬貢多卻失去了重心,生活腐化墮落,燈紅酒綠的內核里卻是精神的空虛與自我意識的丟失。從這里我們看到馬爾克斯的矛盾:他熱愛家鄉(xiāng),卻嘆息故園的孤獨;熱愛文明,卻痛恨西方文明的強化腐蝕功能。所以,他希望拉丁美洲人能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既能保有自身品質,又能融匯外來文明,真正從孤獨的夢魘中走向黎明。
三、結語
《百年孤獨》的主題多重性與內涵唯一性構造出了巨大的思想張力。如奧雷良諾上校手中的金魚,人們可以從多方面去解讀它,但永遠不會丟失掉制造者的真正用意。這種讀者接受之主題繁多與作者表達之主題永恒所形成的矛盾沖突,并不能消解作品的藝術魅力。正相反,如果內容單一則不能給讀者更多的思維空間,如果沒有一條主線則小說又太過散漫。《百年孤獨》主題構思顯示出作者高超的平衡技巧,既給讀者足夠的拉弓的力量,也繃住了讀者思想的弦,這種微妙的主題張力產生出巨大勢能,使作品具有了無限豐富性,在解讀中越加顯出其無窮魅力。
注釋:
[1] [哥倫比亞]馬爾克斯:《諾貝爾獎的幽靈:馬爾克斯散文選》,朱景東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374頁。
[2] 林一安:《百年孤獨》附錄,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341頁。
[3] [哥倫比亞]馬爾克斯、門多薩:《番石榴飄香》,林一安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13頁。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