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青在繼承巴蜀詩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植根于四川這片沃土,從“言象意”這個源頭出發,秉承“提倡自然、神似遠韻”的現實主義流派,通過生活與心靈的碰撞,創作出充滿人間真情大愛的動人詩篇,體現出詩歌創作表現手法上“會景而生心,含情而能達,體物而得神”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冬青;詩集;《愛的旋律》
四川、重慶一帶,先秦時簡稱“巴蜀”。巴人、蜀人的祖先很早就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巴蜀文化。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軾、楊慎、張問陶……相繼在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閃耀于中國詩歌的天空。穿過悠遠的時光隧道,今天,一個出生在“巴國”(重慶江津),定居于“蜀國”(四川成都),本名陳顯洲,筆名冬青的詩人,在繼承巴蜀詩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植根于四川這片沃土,從“言象意”這個源頭出發,秉承“提倡自然、神似遠韻”的現實主義流派,通過生活與心靈的碰撞,創作出充滿人間真情大愛的動人詩篇,體現出詩歌創作表現手法上——“會景而生心,含情而能達,體物而得神”的藝術特點。
一、愛情——永恒的主題
在人類文明史上,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而表現這一主題最為精練的文學形式便是詩歌。不管時代如何更替變遷,愛情詩都是詩人的觀念、詩人的訴求、詩人愿望的藝術投影。自有人類以來,男女相愛、相合是人類生理的使然,也是社會繁衍的必然。追尋中國愛情詩的軌跡,從中國古代《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到中國當代詩歌“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席慕容《印記》),再看冬青詩集中的20首愛情詩,無一不體現著愛情——這一永恒主題的源遠流長。
冬青先生在《初戀》一詩中,將初戀的情愫直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同窗四年/是月老牽的紅線/是月老送來了愛的火苗/在兩個年輕人的心中/燃起了愛情的烈焰//曾記否柳溪邊洗衣服/我們卻合影在清澈的水面/湟水旁一對美麗的水鳥/在水中吻頸纏綿/你卻紅了臉/是那樣的羞澀……”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初戀的韻味深深地蘊涵在神似之中,展示了每一位初戀者的普遍經歷。
在愛情長詩《天鵝殉夫》里,詩人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詮釋了自己對情緣的珍惜?!盀榱藧?,我可以吃任何苦/為了愛,我可以受任何累/為了愛,我只想和你雙宿雙飛/為了愛,我只想為你遮風擋雨/為了愛,海可枯石可爛/愛你的心永遠不變”。愛情是緣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百年,恰似流星劃過夜空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
“借物詠情”是愛情詩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和傳統表現技法。即將愛情的對象幻化為美好的事物,對之贊嘆、吟詠,即“會景而生心”。如《詩經》中的《蒹葭》、漢樂府中的《涉江采芙蓉》、王維的《相思》等。在冬青先生的愛情詩中,也大量運用了“借物詠情”的表現技法。在這類詩歌里,他把濃濃的愛意寄情于一花一樹、一草一木。如在《百合花》中,詩人深情地吟誦道:“伊人采摘數枝蕾,纖手插養在花瓶。數日未識真面目,花瓣悄然露紅唇。淡淡幽香沁人醉,嬌色粉嫩攝心魂?!?/p>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社會風貌,愛情觀念也因之千差萬別。正是這種千差萬別,給詩人提供了豐富無比的創作源泉。冬青先生年逾古稀,大半生馳騁商海,暮年時卻能夠以年輕人的心態,沉醉于詩歌創作。他的詩歌時而像是在江河湖海劈波斬浪;時而像是柔軟體操的自由表演;時而像是在廣袤的草原上任性地奔跑。他將無盡的思念幻化為詩行,任澎湃的詩情在藍天里自由翱翔。
二、善良——大愛的情懷
善良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是好的、舒適的,因此屬于一種美感。《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笨追f達疏:“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泵栏杏址譃椤皢我幻栏小保▽我皇挛锂a生的美感)和“氛圍美感”(很多事物的合力整體美感);而善良是很多事物所引發的整體情感,又是好的,所以屬于“心理氛圍美感”。如果說冬青先生對愛情詩歌的創作基于單一的美感,那么在他的詩集里,達到的效果則是一種善良的“心理氛圍美感”。
冬青的詩歌,把“言象意”這個創作源頭幻化出的“提倡自然、神似遠韻”之現實主義流派的觸角,伸向了幾百年來我們國家遭受的《不敢忘卻》的苦難,伸向了現實生活中的《建筑工人》,《清理下水道的工人》……同樣在他的詩集中也把“言象意”發展起來的現實主義理念的觸角伸向了《玉樹地震》、《她去了——悼念中央電視臺記者非亞》、《悼錢老》(錢學森)等展示大愛情懷的詩歌,以“含情而能達”的表達方式詮釋了他的大愛情懷。試看他的詩歌《不敢忘卻》:“甲午海戰/中華兒女/用血肉之軀維護民族的尊嚴/中華兒女/用寶貴的生命捍衛國家的主權/中華兒女/在洶涌的波濤中/閃現英雄的風采……看今天/我們遼闊的領海/飄揚著五星紅旗/是那么莊嚴/是那么鮮艷”。在詩人豪邁的詩行里將“心理氛圍美感”展示得淋漓盡致。
“我們對人對事要充滿善意,有了這份善意,心中就自然會更加的美好快樂。”他無意中的一句話竟然從哲學高度詮釋了“給予與被給予”的辯證關系。從《建筑工人》一詩中可以看出一位當代企業家的良好素質與道德修養?!懊恳粭潣欠卡M都是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每一塊磚每一鏟灰/都刻印了辛勞的痕跡//裂縫的雙手/建造的是人們溫馨的小家/粗糙的手指啊/裝修的是寬敞明亮的住房”。從他對建筑工人細微的觀察、艱辛勞動的贊揚中,無一不滲透出詩人一顆善良的心,這份大愛成了他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狈_冬青先生的詩集,《她去了——悼念中央電視臺記者非亞》一詩特別引人矚目?!八チ?流星劃破夜空,隕落了/她去了/一陣狂風把一片楓葉,卷走了/她去了/肆虐的暴雨把她從花枝上,刮下//她去了/風華正茂的姑娘??!生命劃上了句號/她去了/再也見不到她手中的話筒/再也見不到她充滿活力的報道//她去了/我的眼睛追蹤著她的腳步/我的淚水流淌在她微笑的照片上//她去了/用她脆弱的生命去救助另一個生命,死得安詳……”詩人在大量的排比句中,極盡鋪陳之能事,把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一個忠于職守的記者被自然災害奪走生命的悲劇,血淋淋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段男牡颀垺ぴ徺x》云:“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冬青先生的大愛情懷更體現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之中。在《玉樹地震》一詩中,詩人悲泣地吟唱道:“山崩地裂/一瞬間/一座城市變成了廢墟//我的親人們/流離失所/我的親人們/傷痕累累/我的親人們被埋進了瓦礫中/我的親人們/被死神奪取了生命……”這樣的場景曾經出現在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廢墟上,詩人將其淋漓盡致地再現在濡濕的詩行里?!笆齼|中華民族的子孫/沒有任何災難不可戰勝/今天我們有勇氣扶傷撫痛/明天我們更有勇氣/建起一座更加美麗的城市”。
三、故鄉——游子的情結
古往今來,“思鄉”是詩歌永遠的主題之一。從婦孺皆知的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到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人冬青的詩歌也不例外。
在令詩人魂牽夢繞的故鄉風景里,自然少不了《母親身邊的搖籃》?!澳赣H身邊的搖籃/搖啊搖/一個混沌的生命/離開母體后/開始在搖籃里成長……”詩人對生養他的土地的情感,對母親的深愛,透過襁褓中的嬰兒折射出來。
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痹娙俗钔涣?、抹不去的還有長江邊那些《兒時的回憶》。 “一群水鳥/覓食在江心灘畔/駕著晨風飛來/帶著晚霞飛走……”;“已經多么遙遠/木船橫渡在兩岸/頂著江風艄公敞開胸膛/紫紅色的臉上神色肅然/有力地劃動雙槳……”一群水鳥,一艘木船,一抹晚霞都會撞擊詩人的靈感,都會把兒時生活的回憶幻化成美麗的詩行。那“木船顛簸在波浪中/浪花打濕了衣衫/沖過漣漪的漩渦/在驚駭中抵達了彼岸”。也許是詩人在“借題發揮”,借喻自己在市場經濟滾滾浪潮里,作為“弄潮兒”在驚濤駭浪中歷經種種“磨難”,最終抵達夢想彼岸的艱辛路程。
讀冬青先生回望故鄉的詩,就像在欣賞一幅個人歷史的三維立體畫卷,“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那揮之不去的故鄉情結油然而生。“一輪明月照山城,二水相匯朝天門。一水帶月奔天去,一水摘星留嘉陵?!睉汛б活w眷戀家鄉的赤子之心浪跡天涯,那“水中的天”帶著他,遨游在山城的“夜景”里。冬青先生駕馭詩歌語言的能力,在他每一首描寫故鄉的詩歌中,都能以“含情而能達”的表達方式,準確地把握住主題,通過聯想再造、相似聯想、逆向思維、移植模仿等思維方式,創作出旋律悠遠膾炙人口的“思鄉曲”。
四、詩歌——心靈的火花
縱觀冬青先生詩集《愛的旋律》,盡管“自由體”的現代詩歌占絕大多數,卻始終沒有離開中國古代詩歌創作“言象意”這一優良傳統。所謂“言象意”即“言不盡意而立象以盡意”。從序詩中,可以找到答案,“我用了很多方式/寫一句句詩行/就像種試驗田/在繁雜的基因中/去發現培育/品種的優良//走一條現代新詩之路/又獨有自己的風格/這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幸好有一顆智慧之星/照耀著我/有一顆責任之心/鞭策著我”。
長袖善舞的冬青先生,將宋代詩人蘇軾倡導的“提倡自然、神似遠韻”創作理念根植于他《古韻悠悠》的詩行中,進而達到了“會景而生心,含情而能達,體物而得神”的藝術效果。“家人過節”“遙寄先輩”“遙寄知己”“杜甫草堂”“李白故居”這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成為詩人筆端中國古體詩歌的“五絕”或“七絕”?!坝H人相繼逝,朋友各西東。倍感身孤獨,回首白頭翁”;“生前拜謁武侯祠,仙逝后人祭草堂。落寂人生一詩圣,千秋萬代齊頌揚”。這悠悠古韻好似天籟之聲,這不經意間的“神似遠韻”,絲毫不露牽強附會之痕跡。冬青先生不拘泥于古法,在遵循古典詩歌創作規律的同時,努力尋求突破與創新。如 “香露濃:百花失色驚嬌容/天籟音:百鳥啞然不爭聲/字如珠:今生盛裝玉盤中/詞如玉:濃情感天愛動地”(《讀〈愛在人間四月天〉》),字字句句仿佛信手拈來,令人耳目一新。
詩歌是心靈撞擊的火花。國畫大師肖濤生一幅畫點燃了詩人胸膛里燃燒的情感?!懊鎸?小山妮的畫像/我突然像觸了電//是誰/賜給她一雙慧眼/讓我神情亢奮熱血沸騰//似乎就是這雙眼睛/能把一個人的魂靈/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中//啊小山妮/我想用盡最美的語言/來贊美你的眼睛//因為/你的眼睛/能把茫茫草原望斷”(《小山妮的眼睛》)。冬青先生就是在這樣細致的觀察中,透過他對人物深刻的理解,用最美麗的詩句詮釋了那雙令人“觸電”的眼睛,把讀者的心一一引向了那“神似”的境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弊T赴褪裨娙硕嘣谛聲r代詩歌創作之路上健步前行,詩路越走越寬廣。
林維平,1964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任瀘州市機關工委德育團副團長。長期致力于報告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作品百余篇,連續三屆獲民盟四川省委頒發的“金盤杯”報告文學獎。著有《瀘州長江河灘覓石人》《林維平報告文學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