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人們很重要的精神文化消費,一部深刻優秀的影片往往在敘事和人物心理的鏡像重組、解釋、剖析、刻畫和藝術審美上有獨到之處。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在這些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主敘事;藝術審美;敘事倫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人們比較重要的精神文化消費,一部深刻優秀的影片往往在敘事和人物心理的鏡像重組、解釋、剖析、刻畫和藝術審美上有獨到之處。用敘述者的視角來詮釋一個或幾個人物,一種觀點或一種態度。《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導演用其獨特的視角和電影符號給我們呈現出片中人物松子的一生,用第三人稱敘述,從客觀視角對松子其人進行講述,把思考留給觀眾。
電影自出現以來,就在視覺和聽覺上給觀眾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和思考,畫面的沖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演員的表演,對人物形象塑造的魅力。《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扮演者中谷美紀對松子性格的表現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角色。該片中,演員的表演不乏夸張的手法,比如,松子在做老師的時候,說話的表情和動作總是有小小的夸張,極具戲劇性;勸導或者請求學生時,能啪的一聲跪下;和店老板說話時,表情誠懇到極致;穿著裙子卻像男人一樣,如同騎賽車似地騎著自行車在路上穿梭;松子喜歡的那個男老師,對他牙齒的特寫更是富有戲劇性,在松子的眼里,這位老師是完美的,連牙齒都那么性感。在松子的命運還未發生轉折性的變化之前,影片中對于美好的表達都是比較藝術的,戲劇性更強,與松子以后的人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在對松子的悲劇命運深表同情的同時,也不禁思考社會與人物命運的密切聯系以及我們自身在社會中的處境。
一部電影成功與否不僅在于畫面精致、寓意深刻,更具突破性的是使觀眾在心理上受到深刻的影響。會講故事,善于講故事,利用故事達到教育引導的目的,則提升到了另一種境界。
電影的意義在于通過對人物事件和心理的展現,以及心理矛盾的演變、解決來讓觀眾產生思考,從人物心理上折射出一個人物典型、一種社會的心理狀態,把主題提升到一個高度,在心理空間上達到一致,觀眾對電影產生或多或少的嘆息、領悟,這也是電影導演的目的。綜觀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不是以自敘、自我心理獨白等敘述方式來刻畫人物心理,而是通過阿笙對她姑姑松子的故事進行探索來和觀眾一起回顧松子的一生。從松子出生到死去,她一直和自己做心理斗爭,一直在選擇。影片故事性的敘述中,松子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其實都是松子的心理鏡像。最典型的有這幾處:一個松子瞪著眼睛、翹著嘴的表情;在被自己男人打的時候,松子說的話:“就算是被打也比孤獨一個人好”;每次松子被拋棄或者被背叛的時候總問很多個“為什么”。
這些心理鏡像反應不是松子與生俱來的,也不僅僅只是松子的心理鏡像,為什么形成這些鏡像,松子作出的選擇更值得觀眾思考,我想這也是影片敘事手法的成功之處。影片以一首童聲歌謠引出松子,一個長鏡頭和大片濃烈的色彩,接著就是松子在全片中的一個經典又意味深長的表情。起初看到這個表情,知道是引出一個人物,而后通過松子自己的口述,我們知道了這個表情的來源和意義。因為父親偏愛妹妹,松子被冷落,得不到父愛的關懷,偶然的機會,這個表情使父親在松子面前笑了。自此,松子就以這個表情博得父親的笑容,引起父親的注視。可是長大以后的松子,在做這個表情的時候,別人會很嚴厲地說別鬧了,連父親也會很厭倦地說別鬧了,于是松子的表情只剩下失落和迷茫。松子一生都怕孤獨,做事情討好別人,希望事情圓滿結束,可最后得到的還是背叛,事情還是南轅北轍。松子的心理從卑微到被學生出賣,離家出走,迷失自我,與作家同居,做浴室舞娘,殺人入獄,和龍洋一同居等的自我發泄放逐,每次的抉擇都在和自我斗爭,都在矛盾掙扎。松子渴望得到愛卻屢遭背叛,心理接近崩潰的邊緣,而松子調整的方法就是找另一個人來愛,她不甘孤獨、害怕孤獨,在孤獨與被打之間他選擇了被打,這樣的做法讓人感到心痛。松子的心理是多么的脆弱和堅強?害怕孤獨卻在最后選擇孤獨地活著,害怕背叛卻每次都很用心地愛一個人,她心理的兩種極端都在同時展現,似乎沒辦法判斷她的決定是對是錯,正是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完成了松子的心靈重拾。
“敘事倫理”是影視藝術中常討論的一個問題,指在敘事立場、敘事原則、敘事策略方面的一種綜合性的倫理取向和價值判斷,它從根本意義上打破了“主題學”和“詩學”截然分立的對立研究方法,將其統一于編導的主體性與倫理敘事層面,進行互動性的理解。(這個合成詞匯最早出現在劉小楓著作《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一書,他認為:“敘事倫理”就是創作主體借助其敘事文本樣態彰顯道德倫理的訴求,或者建構自我道德倫理意識的一種闡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則是對敘事倫理的一個很好的運用,影片最開始是從松子弟弟的視角讓大家知道并了解松子其人的,他弟弟眼中的松子是無可救藥的,她的人生毫無意義,對松子極端厭惡和鄙視。這種觀點引起觀眾的好奇,松子到底是個糟糕、差勁到什么程度的人?隨著影片逐步深入,通過阿笙的客觀視角敘事,我們走進了松子的生活,知道了松子是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遇到了什么樣的事情,她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的孤獨與被打的抉擇。這樣的講述反而使觀眾對松子產生了一種同情和憐憫,對她經歷了那么多遭遇后,還能堅強地活下來而深感佩服。觀眾的立場就從松子弟弟的一邊倒向松子一邊。這樣矛盾便出現了,松子的舉動若在常人看來是很放縱、很混亂、很不可原諒的,可是當觀眾的立場和情感都偏向于她時,松子的一生被認為是很可憐的,她的悲劇和小時候家庭給她的影響脫不了干系,弟弟的決絕是不可理喻的。這樣的藝術效果是一般敘述手法達不到的,導演借助松子敘事倫理的表現,達到一種彰顯道德倫理的訴求,建構自我的道德倫理意識,使之得到一種闡釋。
敘事倫理對倫理意識的闡釋很典型的影片就是《沉默的羔羊》和《十誡》。《十誡》中:雅澤克的妹妹被他朋友的車軋死,于是雅澤克決定殺死一個人來報仇,于是他用繩子和石頭殺死了一個出租車司機,然后他被判了死刑。但是在影片的描述中,基斯洛夫斯基有意把同情聚焦在雅澤克身上,而不是雅澤克殺人本身的殘忍。通過畫面、光、色、構圖等視覺語言,展示了雅澤克殺人過程的困難,并且放大雅澤克被執行死刑的過程,放大這個空間敘事,造成觀眾對殺人犯雅澤克的同情,以至于對司法制度“以法殺人”的合理性產生懷疑。刑場畫面有十幾個警察,包括雅澤克的辯護律師,一個剛畢業的法學院學生,注視著行刑的經過。雅澤克那瘦小的身軀如樹葉般掛在絞刑架上,甚至連像被殺的司機一樣的呻吟聲都來不及發出。導演在這部并不長的影片里,對兩個殺人的過程都賦予了“一視同仁”的描述,似乎都是同樣的慘烈,甚至后者比前者顯得更加可憐。
藝術的審美原則是懲惡揚善,是謳歌真善美,是倡導人性與人文的道德關懷。電影藝術審美往往伴隨著文化體系用電影符號、元素一起展現。《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多處用大色彩、大景別來展現松子的心情。如在家鄉的河邊唱歌,河邊的回憶等場景,色彩都是濃烈的大片的紅色,可是光的運用卻是比較暗,這種暗示心理鏡像的安排也是很巧妙的。類似的如《黃土地》中大片的黃色,《白銀帝國》中沙漠的場景。影片中講述松子的故事,大部分場景都是在室內較封閉的空間完成的,就像松子的生活和心理成長一樣,用它物來涵懾人物心理空間,不得不說該片的導演和美術設計在安排場景時的匠心獨運。影片還利用剪輯技巧來交代或替人物表達心聲,如松子在向弟弟借錢的時候,臺上唱的歌詞就直接反映松子的內心世界,歌詞內容和臺上的喧囂熱鬧形成對比反差。影片中文化體系的展現也是有兼顧的,日本這樣一個重文化習俗的國家,給影片的某些情節以合理的解釋,如影片中澤村惠的出現,澤村惠的穿著、言行舉止,以及把她的作品送給阿笙等情節就不顯得突兀和尷尬。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另外一個電影元素作是音樂。整部影片音樂元素并不多,不繁雜,卻每每在松子的人生發生關鍵轉變或者作出選擇的時候響起,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松子唱的一首歌謠,這首歌謠洋溢著日本文化色彩,并伴隨著松子的長大變化,由童聲變成成人的聲音,空婉回蕩,闡釋著夢想與現實相撞的故事和情懷,就像澤村惠說的:“無論走哪條路,前途都是迷茫的,小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將來閃閃發光,但是長大以后,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變成現實,既痛苦,又對不起自己,只要是女人,不論是誰,都憧憬童話中那可愛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卻不知道哪個地方的齒輪不對,本來憧憬著成為白天鵝的,醒來卻發現變成了黑壓壓的烏鴉。但是人生卻只有一次,如果這是童話的話,那這童話就太殘酷了。”音樂的融入讓影片的闡釋更飽滿圓潤,深層次的情感含義更易被人理解感受。影片的結尾也是用這首歌結束的,松子唱著歌,回到年輕時,她和妹妹以及家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融洽了。導演在結尾給了松子一個美好生活的想象,松子走向了生活的天堂。
影片的敘事,心理鏡像的反映,以及貫穿在影片中的敘事倫理都很精妙,只是導演太過強調這些,以至于忽略了對情節的解釋和合理性闡釋。比如,松子最后選擇自己孤獨的生活,每天只是吃吃喝喝,并且這種生活狀態持續了那么多年,她有什么經濟基礎來維持那么多年的消費?這些細節要是再注意些,影片將會更好。
總的來講,松子的一生是個悲劇。和她一起的男人要么死了,要么自我放逐。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命運生活作選擇,“生而在世,我很抱歉”影片中反復出現的話卻是為片中人物的心靈重拾作了回答。一方面,影片人物(無論是松子和她的男人們,還是阿笙或者澤村惠)選擇自我放逐的方式來釋放內心的禁錮和壓抑。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作為感到愧疚,說出“生而在世,我很抱歉”的話,其實這樣矛盾的心理不只是影片中人物的典型,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也常常會有這樣的孤獨和選擇的矛盾,物質發達可是精神層面卻得不到滿足。怎樣自我排解?如何找到心中的“鏡花緣”就成了值得大家探討和關注的問題,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來對待這樣的現象。如同敘事倫理給我們帶來的心理情感一樣,使道德倫理得到另一種闡釋。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
本欄責編: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