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詞“給力”自產生以來,由于其意義的包容性,使用簡便,因此廣泛流行。本文就“給力”的語義特征以及相關情況進行分析,淺談其發展的原因及內在規律。
關鍵詞:給力;語義特征;發展原因
新詞的不斷產生是一種語言是否具有生命力最直接最明顯的表現形式,如果以此來判斷的話,漢語無疑是相當具有生命力的語言。特別是在當今網絡社會里,超過4億的網民表現出了無窮的創造力,新詞、熱詞、仿詞層出不窮。那么,在2010年的年度熱詞里,有一個詞不得不提,那就是“給力”。這個詞自產生以來,傳播速度之快,運用范圍之廣,令人嘆服。本文將就“給力”的產生來源、使用情況、語義特征等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給力”釋義
“給力”普遍來說,主要有兩種用法:做形容詞和做動詞。做形容詞,如:
做一個很“給力”的局長。(《中國教師報》2011年1月12日)
2011期待是個“給力”年。(新華網2011年1月1日)
做形容詞表示“帶勁”“夠勁”“很棒”的意思。做動詞,如:
根除“霸王條款”,監管需“給力”。(《濟南時報》2010年11月12日)
央行給力,貨幣政策名義寬松實轉緊縮。(《重慶晨報》11月12日)
還可以用做離合詞,如:
麻煩你,給一下力吧!
做動詞表示“加油”“努力”“發揮作用”的意思,這就同“給”和“力”的結合有關。因此根據不同的使用情況,“給力”也可以被看做是一個短語。
二、產生來源
“給力”一詞最早產生于日本漫畫《搞笑漫畫日和》的中文配音。 在《西游記——旅程的終點》一集中,師徒們歷經磨難到達天竺后,卻發現所謂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書“天竺”二字。弄得師徒們都愣了神,悟空不無抱怨地說:“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老濕。”(“老濕”即“師傅”,也是網絡用語之一,這里不討論)悟空的這番話成為后來“給力”一詞的來源。所謂“不給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預想的目標相差甚遠。隨后“給力”在2010年世界杯期間被廣泛使用,從球賽推及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事件,流行開來。
“給力”一詞被廣泛使用和網友求簡與從眾心理有關。一個“給力”可以表示多種意思,“帶勁”“好”“加油”等,一個“不給力”可以把心中的不滿都融入其中,“和想象相差甚遠”“失望”“不好”等。“給力”使用起來很方便順口,在很多語境都能適合,因此一個如此簡潔又“給力”的詞,對于現代社會快節奏下生活的人們來說,是很樂意使用的。同時,人們都有從眾心理,“給力”開始流行,大家都在用,我也要用,并且用起來很順手,所以擴散之。
三、方言中類似的情況
當然“給力”這個詞并不是一個完全的生造詞或者外來詞,在我國的一些方言中存在著類似的說法,是產生在一定的語言土壤上的,不然不會如此迅速地被大眾接受。主要有閩南話和河南話。
在閩南話里,有和“給力”意思相近的“夠力”“得力”,也表示某事物或者某件事很好很得勁的意思。
“夠力”,在《閩南話漳腔詞典》里有如下解釋:①力氣足夠:我家己一箇講猶無~,恁大家攏去佫講。(我自己一個人講還不夠,你們都去再說一下)②夠節,達到很嚴重的程度或地步:寒甲~(冷得厲害)︱去互伊罵甲真~(讓他罵得很厲害)︱伊在山頂跋一下有~(他在山頂上摔了一跤很嚴重)。“得力”,可用做形容詞也可用作動詞,動詞表示很用力的意思。形容詞的用法比如:“你做這件事情很得力。”在潮汕話里也有表達相仿意思的“出力”。河南話里的“得勁”和作為形容詞的“給力”的意思相當,比如:“寒冷的冬天吃熱火鍋最得勁兒”,就可以改寫成“寒冷的冬天吃熱火鍋最給力”。
四、“給力”語義特征分析
配價理論認為,動詞所關聯的行動元的多少就決定動詞的配價數目,行動元是指在句子里位于動詞前做主語、動詞后做賓語的名詞性成分。一個動詞如果只能支配一個行動元,也就是說這個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那它就是一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兩個行動元,并且也只能支配兩個行動元,也就是說它能帶一個賓語,并且也只能帶一個賓語,那它就是二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三個行動元,也就是說它后面能帶兩個賓語,那它就是三價動詞。根據配價理論,“給”是一個三價動詞。如:“我給他一本書。”和“給”搭配的行動元就有“我”“他”“一本書”,因此是個三價動詞。
從配價的層次來看, 詞語的配價有語義配價和句法配價之分。語義配價指的是詞語在語義上對語義成分的數目及特點的要求,句法配價指的是詞語在句法上對句法成分的數目及特點的要求。語義配價和句法配價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則是不一致的。當語義配價成分完全顯現為句法配價成分時,二者是一致的,當語義配價成分部分地顯現為句法配價成分時,二者是不一致的。因此如果我們將“給力”拆開,當做是一個“給”和“力”組成的短語來看,就是一個述賓結構的短語,“力”是“給”的支配對象。在這個結構里,只有“給”和與事,“給”是個句法上的一價動詞。
現代漢語里對“給”字句的語義特征和語義類型研究也頗多,其中根據句式語法理論和隱喻理論來分析“給”字句就是一種方法。句法語法理論起源于Charles J.F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認為句式是形式與意義/用法的配對,其整體意義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受人類的認知原則如“順序原則”“相臨原則”“數量原則”等作用形成。句式亦是一種具有高度抽象性與概括性的認知框架,對進入句式的詞匯具有限制和選擇,同時,具體詞匯的嵌入通過隱喻或轉喻機制可能形成多種相關的意義。隱喻源于人類對兩個認知域的相似聯想,通常是從具體的認知域投射到抽象的認知域,而轉喻是用一個概念來指稱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是兩個相關認知范疇之間的“過渡”。那么,在“給力”里,我們要分析的就是給予物“力”。在人類最初的認知模式里,給予物一定是實物,看得著摸得到的東西,比如水、獵物、皮毛等,這是人類最基本的經驗。然而通過隱喻認知,給予物由具體實體隱喻擴展為抽象實體。將基本經驗投射到一些抽象的、無形的經驗上,將它們處理為離散的、有形的實體,以便對它們進行理解和推理。
根據以上的三個理論,再來分析“給力”的語義特征。首先,“力”作為“給”的與事,是“給”所支配的對象。實際上,這里隱藏著施事和受事,誰給“力”?把“力”給誰或者哪件事?如果將施事和受事補出來,那么“給”依然是個三價動詞。同時,由于人類認知的隱喻模式,“力”這個抽象的事物也有了“給”的可能。經過如此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給力”的語義了。某人“將力量給出來”,或者某件事“將內在具有的力量傳達出來”,因而就能得出“給力”具有“加油”“努力”“達到預期所想”“很好”“很有用”的釋義。
以上的解釋可以從《紐約時報》對“給力”的英文描述中得到印證。2010年11月18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介紹“給力”:
Geili給力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 which means \"cool\"
\"Awesome\" or \"exciting\".Literally, \"giving power\".(中國的網絡詞匯,含義是“酷”“很棒”或者“有勁”,字面意思是“給予力量”。)
\"Geili\"is created from two Chinese characters \"gei\" and \"li\".
Literally,it means\"giving power\",but is now widely accepted as an adjective describing something\" that's cool\".(“給力”是兩個漢字“給”和“力” 組成的,字面含義是“給予力量”,但是它現在廣泛用作形容詞,形容什么東西很“酷”。)
giving power的翻譯很簡單直白,就是將“具有的力量傳遞出去”。
五、“給力”使用狀況
如果說在2010年產生的新詞里,哪個最給力的話,那么一定是“給力”。因為同“神馬”“浮云”“囧”等詞語還只是在網絡中使用,網民自娛自樂不同,“給力”已經從線上走向了線下,在眾多紙質媒體中被使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民日報》2010年11月10日刊的頭版中,用到了“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標題。搜索與“給力”有關的學術論文,中國知網有1176篇,維普網有166篇,萬方網有76篇,而各式各樣以“給力”為標題的新聞更是無法統計。在今年電視媒體的元旦跨年晚會上,湖南衛視就以“給力”為晚會命名,在電視這個受眾最廣的媒體上使用“給力”一詞,可見“給力”的使用廣泛程度,同時反過來也會對“給力”的傳播起到巨大的推廣作用。同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網上聊天以外,“給力”也是使用得最多的網絡用語。
當然,對于“給力”被如此廣泛地使用,在全民狂歡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是“語言暴力”,網絡看似豐富了詞匯,一旦被大量推廣使用,就抹殺了詞語間的微妙區別,該精彩就精彩,該給面子就給面子,拿一個語義含混不明的“給力”招搖過市,似乎是懶惰,也是對讀者的不敬。
現代社會節奏很快,網絡世界更是“千變萬化”,在時間的洗禮中,“給力”到底能不能給力地存活下來,還要由它自己的表達能力決定。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本欄責編:夕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