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一方面通過對“糾結”一詞的詞源以及語法特征的考察,說明人們在實際運用中,它的意義和詞性發生的新變化;另一方面,通過對“糾結”一詞的對照翻譯及社會學的考察,分析人們的社會接受度及其內在原因。
關鍵詞:“糾結”;翻譯;現代漢語詞匯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詞匯涌現并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從而使得這些看似新,實為舊的詞匯得到最廣泛的應用。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詞匯是這個工具里面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會在詞匯中得以體現。但有時,并不是單純的創造詞匯,而是在原來最基本的詞匯上,加入大量的新用法,從而達到舊詞新用的目的。“糾結”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達到舊詞新用的詞匯。
一、“糾結”的源流及啟用
“糾結”亦作“糺結”,意指纏繞連結。在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糾結一詞解釋為“相互纏繞”,作動詞使用。從字形上看,糾結是一個具有畫面感的詞匯,它給人們帶來的印象是一團團物體相交糾纏、枝杈重疊的模樣。“糾”與“結”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糾”字意為纏繞,“結”字代表著一種凝聚的趨勢,當“糾”遇到“結”,既纏繞又聚集。[1]除此之外,在唐朝詩人李白的《古意》一詩“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中也有親情的意思,比如兄弟間,也叫糾結,因為血緣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分開。同時在《后漢書·皇甫張段傳贊》(“戎驂糾結,塵斥河潼。”)和明朝劉基 《述志賦》(“思糺結而不抽兮,意恍惚以震悼。”)中,均使用“糾結”一詞,并給出了一定的解釋。
而在幾年前,動畫字幕組在日本的一部名為《4月新番》的動畫片中,將一句臺詞翻譯為“糾結啊”,使得“糾結”的增加義開始逐步被人們了解,并迅速地被采納使用。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接受能力相對于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相對于“糾結”的網絡意義使用程度,其借用能力開始增強。“糾結”在動詞詞性意義的基礎上增加了其他內容,比如形容詞詞性,負面意義等,在使用的范圍上,也大大不同于以前。
二、“糾結”的語法特點
“糾結”最開始的意義已經在逐步改變。在現代漢語詞匯中,一個詞的語法功能主要是表現在詞與詞的組合能力,以及充當句法結構成分的能力。因此,我們也可以從以上這兩點對“糾結”的語法特點進行分析。 詞的組合能力以及句法功能:
1、《肖申克的救贖》的情節真的讓人很糾結。(時光網影評欄目,2005年)
2、解曉東坦言自己已經不再糾結于“晚會歌手”這個稱呼,期待能以新人的身份再戰歌壇。(《京華時報》2007年6月29日)[2]
3、到底是買車子還是買房子,我很糾結。(大眾汽車網,2009年1月)
4、這場聲勢浩大的糾結迎接著世人目光的決斗,不出意料將是老漢的一廂情愿。(《燕趙都市報》2008年12月31日)
5、阿B(鐘鎮濤)的積極面對人生是很對的,張國榮的做法我反對,他面對人生里面的糾結,選擇的方法是錯誤的。(《江南時報》2003年9月17日)
6、著名作家柯云路說,當80后、90后愛上第三者,他可能內心相對坦率,沖突也相對較少;可60年代和70年代就糾結得比較厲害。他們還是想當好丈夫、好妻子,不愿讓父母、子女知道,也不愿讓社會知道。(《廣州日報》2009年2月12日)
7、因主權爭議激起的巴以沖突,持續多年,糾結難解。(《新聞晨報》2009年1月17日)
8、至今,老城里以色列國籍的巴勒斯坦人依然狠狠地糾結在不肯接受他們的猶太人。(《國際金融報》2008年5月23日)
9、新與舊,正義與邪惡,抗爭與屈辱,悲壯與凄涼,追求與失落,如此獨特又如此奇妙地糾結在一起。(《人民日報》2000年12月28日)
10、范·莫里森(Van Morrison)的音樂底蘊厚重,竟然會超過風格標簽和評判標準,讓這些東西因為他的每一次出現而強行變道,讓所有復雜糾結的事情在音樂中變得簡單平靜起來。(《京華時報》2008年6月1日)
“糾結”在人們逐步的使用中,已經脫離了單獨的動詞功能,(如例1、8),還增加了名詞功能(如例4、5)以及形容詞功能(如例1、3)。這樣,隨著在社會環境下的使用,“糾結”由一個單純具有動詞詞性的詞語變成了一個兼類詞。同時,“糾結”在句中還可以充當多種句子成分。既可以充當限定修飾成分的定語(如例1、6、10等),也可以充當謂語及謂語中心語(如例2、7、8),還可以充當中心語(如例5)以及補語(如例9)。
由此可見,“糾結”在被網絡重新借用之后,其詞性和語法特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詞匯的詞性及意義的變化,帶動了整個詞的新的發展,從而達到整個詞的語義的發展。
三、“糾結”的新義解釋以及對照翻譯
2010年8月,《咬文嚼字》雜志公布了由國內語言文字專家評選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詞匯,“糾結”榜上有名,可見其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糾結”在實際生活運用中,各個解釋也不盡相同。由于漢語作為兼類詞的使用,在英語中更加難以界定一個確切的對照翻譯。在口頭語中,大多表示心情煩悶,不知如何是好。有時在事情干得很糟,或動作很奇怪的時候,用作貶義。最初在動漫中指很令人郁悶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形容兩個人的關系;或者處事過程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處于一個相當矛盾的矛盾中。后來引申在網絡,意思為陷入某種境地而心理混亂,形象點說就是五臟都攪到一塊了那種感覺。正是由于如此多的解釋以及引申義,我們在英語中找到了“gloomy”“frustrate”“in dilemma”等單詞來對照翻譯,但是由于“糾結”其特殊的抽象意義,在英語中的翻譯也只是冰山一角。
四、“糾結”的社會考察
“糾結”一詞在社會中逐步發展流行起來,綜合起來,則最主要的是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語用心理的需要
雖然“糾結”一詞在社會中流行迅速,但是在新生代人心中,其作為新的詞性及用法大多是用于人們的心理方面,從而更進一步地提高了“糾結”作為一個網絡新詞的使用范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流行語正是某種社會心理的體現。從“別理我,煩著呢”到“郁悶”再到“心里糾結”,“糾結”對心理描寫有了質的飛躍,雖然在使用上有很大的抽象模糊性,人們無法界定其使用的范圍,但是在表意上卻準確地滿足了使用者的需要,將人們難以言說的心情找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表達。
(二)舊殼賦予新義
正是由于人們對語言運用的需要,才讓“糾結”這個舊詞以新義延伸發展,進一步存在于人們的視線范圍內。這也恰巧是對客觀狀態的一種主觀抽象。也正是因為如此,“糾結”才能快速地得到人們的認同,人們認同它對語言的領悟以及運用能力,而不單單局限于舊義,接受程度也大大增加。
語言是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音義結合的詞匯建筑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律的體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語言具有穩固性和民族性。[3]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語言的各種要素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大體說來,詞匯的發展最快,包括舊詞的隱匿,新詞的增加,詞義的改變。[4]由于現在網絡的發展,一些詞語的用法,相對于以前的,越來越不規范。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只要人們接受了它,也就賦予了其新的意義。當它以一種司空見慣的詞匯出現在人們的眼皮底下之后,人們也就不在乎其是否為標準規范的詞匯了。那么在現代漢語中,舊詞新義的用法也會越來越普及,對于傳統的現代漢語如何規范也是一種挑戰。
五、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糾結”作為一個舊詞,但是在社會發展中,其本身的語法特點在逐步改變,產生的新義也就層出不窮。在現代生活中,尤其是在網絡語言的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相互交流的平臺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使得“糾結”的發展在語言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而其廣泛地流行也有它獨特的社會學考察背景。對此,我們也期待“糾結”一詞能夠在未來的詞匯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
注釋:
[1] 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316頁。
[2] 金柬生:《多功能的“糾結”》,《咬文嚼字》 2010年第8期。
[3] 參見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
[4] 參見張斌《新編現代漢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