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致命ID》的主人公麥肯·瑞夫的人格分裂為十個人物形象,他的主治醫生希望他可以保留最好的人格,本文認為影片對麥肯·瑞夫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進行了分解和保留,力圖深層次解讀主人公內心邪惡靈魂的出處——童年記憶。
關鍵詞:《致命ID》;麥肯·瑞夫;人格結構
《致命ID》這部影片也被翻譯為《殺人游戲》或者《致命身份》,故事情節大致是:一個漆黑的暴風雨夜晚,十個不同的人被迫聚集在一個破舊的汽車旅館,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個房牌號,并且他們驚異地發現他們都是同一天生日,當天晚上,十個人都奇異地按手中的房牌號相繼死亡,經過殊死搏斗,只剩下一個妓女帕瑞斯存活了下來。意外的是,影片的最后帕瑞斯還是被那晚十個人中大家都誤以為已經死去的小孩提姆西殺死。影片之中還穿插了可以解釋這些怪異殺人事件的情節,十個性格迥異,年齡長相也相差甚遠的人,其實是虛構的人物形象,都是現實生活中殺人犯麥肯· 瑞夫人格分裂的某一人格無限擴大的人物表現。麥肯·瑞夫的母親是一個妓女,從小把他關在一個破舊的汽車旅館中,并且虐待他,使他的性格扭曲不堪,且人格分裂,殺了人卻不自知。
本文將從人格結構來分析麥肯這一人物形象,“弗洛伊德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了三重人格結構學說,基本觀點是,人格也有三個部分構成:伊德(又譯本我)、自我和超我”[1]。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所述的就是主人公麥肯·瑞夫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斗爭的一種表現,最后依然留下了小孩提姆西的形象,也就是他內心深處童年陰影記憶的自己,也就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自我。
作為一部標榜人格分裂類型的電影,所要探求的是主人公為什么會人格分裂,其基本的理論是什么?本文認為用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結構學說來解釋會加深我們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一、“自我”對“本我”的分化
關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學說,通常是這樣解釋的:“伊德(即本我)完全是無意識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組成,按‘快樂原則’活動。”[2]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饑、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的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快樂原則。根據本我的快樂原則,影片中主人公麥肯的所作所為都是根據自己的本能意識所做的,悲劇的產生是因為無意識潛在的推動力,而麥肯就是跟著自己的本能意識指導自己的行為,他沒有正常的童年生活,這就導致了他性格的缺陷,甚至是人格分裂。但是人的本能并沒有消失,在影片中,十個人之中有人不明不白地死后,其他人都處在一片慌亂之中,害怕、驚恐、手足無措等,這些都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本我的外在體現,最能體現這個觀點的是十個人中只有妓女帕瑞斯活著逃離了殺人現場,在麥肯心里盡管恨自己的母親,但是他還是出于同情的本能放走了帕瑞斯。這種行為細節的表現,使得主人公麥肯的本我無意識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響,滿足本能要求,按‘現實原則’活動。”[3]具體的指個體出生后,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并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童年的記憶使他痛苦,本能希望是要求活得幸福快樂,但是他的本我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反而是他母親對他虐待的記憶變成了一種自我的折磨,他要求從其他方面得到本能的滿足,比如影片中小孩提西姆對自己母親的車禍沒有大哭大吼,只是驚恐沉默地看著周圍的一切。還有旅店老板對過氣明星卡洛琳·蘇珊錢財的企圖,情侶中路的女友為了換取路的愛而欺騙路,罪犯羅德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殺死了同伴,殺死最后的兩個人帕瑞斯和艾德(演員的司機)。“如果一個人在少兒期的心理發展階段獲得信任感、安全感、自主感和勤奮感,到了青年時期,自我角色認同的問題就可以比較順利地獲得解決,其人格心理和人格行為就容易適應所處社會的變化發展。相反,如果少兒階段心理發展過程中獲得的是恐懼感、失落感、自卑感和懷疑感,青年時期就容易出現自我認同的混亂……”[4]這證明了主人公麥肯的童年記憶對成年以后人格的巨大影響,沒有準確的定位,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對社會的發展不適應。
自我是從本我之中分化出來的,生活的環境不能滿足本能的需求,只能被現實所同化,尋找建立新的適應自我生存的條件,其實這是對現實的一種妥協,把本能的東西轉化為現實唾手可得的實物。麥肯沒有快樂的童年,陰鷙的性格轉化為暴力的殺人,自我的轉變需要更新的一種社會約束才可以使得社會安定。這就產生了超我這個定義。
二、“本我”與“超我”的沖突
關于超我意義的界定是這樣的:“超我代表社會道德準則,壓抑本能沖動,按‘至善原則’活動。”[5]超我,壓抑本能的沖動,也可以說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因此,在影片中最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是司機艾德,這也是影片中麥肯的心理醫生試圖想為其保留的最好最善良的人格,艾德以前是個警察,他是正義的化身,在這個詭異的殺人事件中,他鎮定、穩重、臨危不亂,為了保全活著的人,甘愿犧牲自己,尤其為了挽救妓女帕瑞斯而跟罪犯羅德同歸于盡,他沒有因為帕瑞斯是妓女就不屑一顧,在他眼里生命是平等的。還有帕瑞斯一直在影片中時刻關心和保護著孩子幼小的心靈,不讓其受外在的混亂血腥場面的影響,并且在她心里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回家鄉買下一個柳丁臍橙莊園,過幸福簡單的生活,這些都是社會現實中人們所期待的夢想。影片快要結尾的時候現實中的囚徒麥肯坐在押解車中,哼著愉快的歌曲,場面切換到帕瑞斯碩果累累的柳丁臍橙莊園。這就是麥肯人格中超我的自我理想,這說明麥肯心中也向往這樣單純美好的生活,但是事實上,“伊德和超我經常處于不可調和的矛盾中,自我總是試圖調和這對相互沖突的力量……當三者失去平衡發生沖突時,即導致神經病癥和人格異常,由于伊德總是受到壓抑所以人格的三個部分很難保持平衡……”[6]本我受到壓抑,分化出了自我,但是并不是現實的原則都是善良的原則,超我對每個人的要求過多,麥肯本身就沒有正常的道德法律約束觀念,盡管他內心有對美好的向往也有正義善良的本性,但畢竟只是暫時的,當本我和自我的要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分化出來的自我,兒童時候的記憶又一次控制了他的思想,歡快的場面被突如其來的小孩提西姆破壞,不僅殺了幸福的帕瑞斯。麥肯并還在現實中瘋狂地殺死了押解車員和他的心理醫生。影片的結尾顯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同時也印證了三者糾結的矛盾沖突。
為什么影片之中,小孩提西姆會是最終的殺人者呢?這一系列的殺人事件很多地方不合邏輯,可是當我們得知這是關于人格分裂的影片的時候,會不會多了一些思考,而不是僅僅關注劇情的發展和故事的始末,一個人人格的總體結構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當不能滿足本我最基本的需求時,自我就開始分化出來,開始適應現實社會,可是社會為了安定和諧只能要求每個人壓抑本性,這就產生了人自身的矛盾。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時期如果被教育得當,人自身的矛盾就會被緩解很多,就可以減少激烈沖突的爆發。自我這個角色就會慢慢地消解本我的要求。因此兒童的生活經歷和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Adler認為,“生活風格在個體5歲時就已經基本定型,成為其人格發展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說,人格的發展是人在兒童時期就已經開始初步定型,還有關于父母的,“Adler尤其重視母親在人格中的作用……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往往令孩子失去社會興趣,對他人充滿疑慮和敵意,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容易出現適應問題”[7]。這些理論完全適用于《致命ID》的人格結構分析,兒童沒有正常的童年,父母子女沒有進行良好的教育,孩子以后人生的定位就會出現嚴重的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是影片留給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結語
影片主人公麥肯的人格分裂問題,是一個人的人格沒有得到健全發展的結果,原因就在于他沒有一個正常而美好的童年記憶,沒有得到母親的關心愛護。本文認為一個人的健全人格需要各方面的關注,家庭、社會,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注釋:
[1][2][3][5][6]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頁、第62頁、第62頁、第62頁、第62頁。
[4] 羅曉明:《人格本位》,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頁。
[7] 郭永玉:《人格心理學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