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態語是一種非語言交際形式,更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技巧,與語言教學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課堂教學活動。成功運用體態語可以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對教師體態語進行了分析,并探討其在國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功能與運用,以期引起教師對體態語的重視,進而準確有效地運用體態語來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師體態語;對外漢語教學;非語言交際
一、 引言
通常人們談交際時,總是首先想到語言,殊不知語言只是人們交際的一個手段。除了語言這一重要工具,人們還使用非語言手段進行交際。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通過語言對學生傳授信息,并且通過體態語影響學生。體態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在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輔助語言,使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并對語言教學進行補充與延伸。因此,一個成功的漢語課堂教學,不只是利用語言手段,還需要借助體態語來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 什么是體態語
Samovar和Porter是這樣定義非語言交際的:“非語言交際包括在交際的環境中人為的和環境產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播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盵1]體態語(body language)又稱“體勢語”(kinesics)或“態勢語”,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包括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體距、體觸等。[2]
教師體態語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是教師在教學、教育過程中運用眼神、表情、身勢等身體部位的動作,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非語言形式,是完善或促進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3]
三、體態語在國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使用態勢語有助于漢語語音、詞語的學習
漢語語音的學習對于外國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尤其是對聲調很難正確地把握。因此,在教授漢語語音時,我們常常采用手勢語進行教學。手勢語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手勢具有鮮明的靈活性,形象生動。例如,在教授輔音和元音時,我們可以運用手勢語模擬發音器官的形狀,將發音的抽象理論知識用手勢語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就很容易把握發音時器官如何變化。在教授聲調時,我們也常常結合手勢法,使學生掌握音高的變化。在糾正學生發音時,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手勢語來表達。與學生形成這樣的默契后,用手勢法練習和糾音在語音學習過程中效果很好,很受學生歡迎。
在學習抽象的詞語時,我們也常常結合態勢語進行教授。例如“穿”“哭”“興奮”等詞語,教師只需簡單的態勢語來闡釋就行了。
(二)體態語在部分情況下可以替代言語行為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一直以來,學生與教師之間都有一定的疏離感,極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時,微笑語就起到極重要的作用。教師用和諧的微笑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首先,微笑使學生放松情緒,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從而主動地接受知識。其次,教師的微笑可以鼓勵學生,使學生信任老師。學生在回答不上問題或答錯時,教師的微笑使學生從中得到鼓舞與信任,解除畏懼抵觸的情緒。另外,微笑還可以樹立教師的形象。
2.調控學生的行為
在教學課堂中,學生難免因為枯燥、難懂或其他原因而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而如果老師停下來對他們進行管理,不僅會影響到其他同學,也會使被批評的同學感到沒面子,起抵觸和反感的情緒,更加抗拒聽課。這時,教師恰當地使用體態語能夠對學生的行為起到調控的作用。老師用一個眼神,或者經過這個學生時輕輕拍下他的肩膀,這個學生必定會懂得老師希望他好好聽課。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也可以用目標語注視他,學生會有一種被鼓勵的感覺。
3.美好的體態語是行為規范教學的標本[4]
教育其實是一門藝術。手的姿態,人的動作是表達形體語言與思想感情的有力手段。一個鮮明有力的手勢,能給人以經久難忘的印象,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廣場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時的振奮人心的身姿。教師在課堂上也是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彎腰曲背,精神不振,學生聽起課來也會有氣無力。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老是坐著,這種姿態與學生產生距離感,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也會拉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自己的體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給學生樹立起行為規范的標本。
四、體態語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面勢語
面勢語能把各種信息更加直觀,迅速地反映出來。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運用的面勢語主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等。教師豐富的面部表情和運用得體的眼神,會使學生更主動有效地學習。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要善于運用眼睛來說話。教師在講課時,應不時用眼睛環視課堂,使學生感到你在關注他,調動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教師在運用目光語時要親切、自然,使學生感受到愛與尊重。教師可以通過眼神,調整不注意聽課的學生的行為,改變其聽課狀態;通過眼神鼓勵正在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其信任;通過眼神,與學生溝通,使學生覺得老師是在關注自己,是在對自己講課。應避免的是教師在講課時,不要總盯著講義而要始終關注學生,以提高他們的聽課效率。
微笑語是一種世界通用語,它除了表示友好、愉悅、歡迎之外,還可以表示鼓勵、理解、信任。[5]在課堂中,教師應把微笑作為最基本的面部表情。微笑語使學生放松情緒,積極學習,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營造和諧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身勢語
身體姿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與文化修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身體姿態對學生的心理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6]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把手放在口袋里,常給學生一種隨便、松懈的感覺。雙臂交叉于胸前,會拉開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不利于師生溝通。教師來回走動,不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背手顯示老師高高在上的姿態,也是極不合適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舉止得體,落落大方,氣質儒雅。
(三)手勢語
手勢語在課堂中極為重要,并且非常常見。教師應避免不禮貌、輕蔑性等不恰當的手勢語。例如,邀請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拿手指指著對方,尤其不能用中指,應大臂稍彎,手臂伸出,手掌攤開,做自然邀請狀。在課堂中,教師應與學生形成一定的默契,如邀請手勢、鼓掌、雙手抬手等彼此心領神會的手勢。鼓掌表示歡迎,單手邀請同學回答問題,雙手抬起表示全部一起合唱等。合理的手勢可以使課堂更加活躍,節奏更加緊湊,師生之間更加默契。
五、結語
體態語雖無法代替言語教學,卻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雖只陳述了部分體態語的運用,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體態語作為非語言交際手段的一種,在教學中,通過與語言手段的配合,對教學起著輔助促進的作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體態語,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體態語絕不能脫離語言或一定的情景來單獨使用,在教學中,應將其與語言手段完美結合。
注釋: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頁。
[2] 參見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頁。
[3] 參見莊錦英、李振村《教師體態語言藝術》,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頁。
[4] 參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04837.htm)。
[5] 參見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頁。
[6] 參見陳叢耕《教態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教學研究》2007年第3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