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到夏季,腹瀉十有八九會纏上寶寶,面對醫生說的一個個名詞,做媽媽的是否理解呢?提前惡補一下吧!
小貼士:預防痢疾
●飯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洗凈后再吃,寶寶的餐具要干凈衛生。
●購買食品時,特別是直接入口的食品要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購買的成品或半成品(如面包、豆制品等)在未食用前應冷藏保存。
●在冰箱存放時間較長的食品在食用時應加熱處理。
關鍵詞1 痢疾
寶寶比較容易出現的是細菌性痢疾,中毒型痢疾是急性細菌性痢疾中表現最危重的。對付它們的最好方法就是預防。
細菌性痢疾在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主要通過不潔飲食傳播,蒼蠅也是常見的傳染媒介。通常發病很急,體溫高達39℃以上。大便次數多,糞便帶有黏液及膿血,惡心、嘔吐,陣發性腹痛。
中毒型菌痢多出現在2~7歲的寶寶中。其特征是發病急,病情重,全身中毒癥狀明顯,而腹瀉不明顯,可能出現高熱、驚厥、昏迷等。如果寶寶出現高熱不退、精神反應弱、面色灰白、甚至發生抽搐(特別是較大年齡的兒童),應注意中毒型痢疾的可能,及時到醫院就診。
關鍵詞2 電解質紊亂
腹瀉是寶寶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有利于排除毒素和不消化的食物,但同時大量的嘔吐和腹瀉也會把寶寶體內的電解質一并排出,而電解質中的鈉和鉀是幫助身體保存體液的重要組成成分,它的缺少和紊亂會直接導致寶寶出現脫水。
腹瀉寶寶體內電解質丟失可以通過胃液流失,主要表現是嘔吐;通過腸道流失,主要表現是腹瀉。腹瀉時機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開始起作用,促使腸蠕動增加,大量電解質和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缺少了鈉和鉀,身體對水的吸收能力減少,即使喝再多水也會隨排便很快排出。
關鍵詞3 脫水
脫水是腹瀉比較嚴重的后果。脫水的表現是口渴、煩躁、眼窩下陷、皮膚干燥,手腳冰涼、小便幾乎沒有、嚴重的可能出現神志不清。媽媽們要多注意觀察這幾點。更為簡單的觀察方法是,寶寶腹瀉時,要時時注意寶寶的尿量,如果4小時內沒有排尿,或者哭時沒有眼淚,就要帶他到醫院,讓醫生檢查他是否脫水。
關鍵詞4 補液
寶寶腹瀉時不能只喝白開水,一定要及時補充電解質。那么電解質從何而來,如何給寶寶補充呢?
口服補液鹽沖劑是腹瀉后的最佳“補品”,藥店有售。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配方成分是氯化鈉3.5克、枸櫞酸鈉2.9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用時加水,按照外包裝上面的比例配水沖成口服液。寶寶出現3次腹瀉后,尤其大便呈水樣時,就要給他喝口服補液鹽水,用它代替白開水,按照寶寶需要和平時喝水的習慣喝就可以。
提示:通常只有在寶寶喝不進水又吐、瀉很多,伴有脫水時,醫生才會建議輸液。
護理要點1、2、3……
要點1:注意體溫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大多是發燒38.5℃左右。常見于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于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寶寶還有不愛玩、不愿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
要點2:觀察精神狀態
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驚厥、昏迷等癥狀。一般輕癥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癥狀。一旦出現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于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
要點3: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
寶寶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
若寶寶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此時應及時補液,防止寶寶出現脫水酸中毒。
要點4:及時補液
護理腹瀉寶寶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液體,可以隨時喂水、米湯、果汁,最好喂口服補液鹽。防止因水分丟失過多而發生脫水。
要點5:繼續進食
對于腹瀉寶寶的飲食原則是:調整飲食、繼續進食。寶寶可繼續吃平常清淡的飲食,如粥、面條、雞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細、碎使之容易消化,避免在腹瀉時變化食物品種或給不易消化的肉、海鮮等食物。
要點6:肚子保暖
緩解寶寶腸痙攣,能減輕腹痛。方法是要蓋好腹部,防止受涼;用溫手順時針按摩寶寶腹部。
要點7:預防紅臀
媽媽要注意對寶寶臀部進行護理。因為如果在寶寶(尤其是1歲以內的寶寶)腹瀉期間,疏忽了臀部的護理,極容易引起紅屁股,甚至尿路感染。護理小屁股是要注意三個字“洗、油、換”。每次大便后,用清水給寶寶洗洗小屁股,注意除了把肛門處清洗干凈,還要仔細清洗會陰部位。然后用小毛巾把小屁屁沾干,再涂上一層護臀霜。要及時更換尿布,防止腹瀉物長時間對臀部皮膚的刺激。
《母子健康》溫馨提示
腹瀉過后的寶寶,腸胃功能還處于恢復階段,如果急于給寶寶補充營養,吃過多食物,寶寶的腸胃一下子負擔加重,可能又出現腹瀉。因此,此時的飲食原則應該先是奶、粥、面片湯等,繼而過度到軟米飯、碎菜,豆制品、蛋羹,大概經過一二周的時間,寶寶可一點點加入肉沫、魚肉、蝦等,量也是從少到多。2周之后,寶寶才能恢復正常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