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應用韓禮德的人際功能語法理論進行語篇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在語篇的層次上更加清晰、透徹地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本文運用該理論對《愛因斯坦的指南針》一文進行了語篇分析,從語氣系統和情態系統兩個方面來分析語篇的人際功能及其產生的效果,揭示作者的寫作意圖及人物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希望通過該文章的討論、分析,檢驗系統功能語法在語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 《愛因斯坦的指南針》 人際功能 語篇分析
1.引言
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FG)十分強調對語篇的應用研究,這種研究主要服務于兩個目的:一是理解語篇,二是在此基礎上恰當評價語篇。早在20世紀70年代,韓禮德就運用及物性系統理論分析了威廉·戈爾丁的小說《繼承人》意在說明其理論對文體學研究的重要價值,并因此成為功能文體學的開創者之一。對單個語篇的分析是FG應用研究的基本功,也是對某類語篇進行文體分析以及其他高層次應用研究的基礎。《大學體驗英語》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其主旨是進一步訓練學生的綜合英語技能。運用韓禮德的功能語法語篇分析來進行教學能比較滿意地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本文擬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出發,詳細分析《大學體驗英語》第三冊第二單元課文Section A:“Einstein’s Compass”的人際功能及其獨特的效果,從而證明人際功能語法在理解語篇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2.人際功能概述
根據Halliday(2000:F41)的觀點,建構系統功能語法的目的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目前為止這個框架已頗具規模,功能語法已被大量地作為理論根據用于語篇分析,因為其“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黃國文,2002a)。功能語法中純理功能包括人際功能、經驗功能、語篇功能(2000)。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同時用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改變世界。人際功能涉及的兩個最基本的言語角色是:“給予”和“求取”。交際角色和交流物這兩個變項組成了四種最主要的言語功能:“提供”、“命令”、“陳述”和“提問”。“提供”和“命令”涉及“貨物與服務”,這兩個言語功能稱為“提議”,而“陳述”和“提問”涉及的是信息,它們是“命題”。“陳述”、“問題”和“命令”這三個言語功能與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例如,“陳述”通常由陳述句表達,“問題”一般由疑問句表達,而“命令”則往往由祈使句表達(黃國文,2002b)。
人際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氣”(mood)和“情態”(modality)。小句的語氣包括主語和限定成分兩個部分,限定成分指時態助動詞和情態助動詞,其中情態副詞(modal adjunct)和情態助動詞(modal operator)具有人際功能,是語氣成分的一部分。情態指講話者對他講話所涉及的概率或頻率,以及義務或意愿所作出的判斷。因此本文將從語氣系統、情態系統來分析這篇文章。
3.“愛因斯坦的指南針”人際功能分析
本文是一篇愛因斯坦的傳記,介紹了其生平。在句式上突破單一模式,采取多種句式,長短句交互使用,錯落有致,避免了單調乏味。這篇文章按結構可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介紹了愛因斯坦小時候好奇心極強,他對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去探究神秘的事物。第二部分(4—9段)講述了他不僅有好奇心,還有耐心和決心。為了找出解決方法,他同問題相處的時間能比其他人更久。盡管年幼,他抓住每一次機會與成人進行智力交流,從他們那里獲得了靈感,受到了啟發。他相信簡樸存在于紛繁蕪雜中,這有助于他發現更多別人沒有發現的真理。第三部分(10—11段)揭示了他追尋的最終目標是探索隱秘的事物。
3.1語氣系統分析
從語篇結構特點來看,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問題和引起關注。第一部分共使用了17個陳述句、1個疑問句,無祈使句和感嘆句,在意義表達上層次分明。陳述句在文章中占了絕大多數,陳述了一個事實,客觀地敘述了當愛因斯坦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與一般孩子不同,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當五歲時,父母送給他的一個指南針激發了他對事物探索的興趣。這個指南針為他以后走上科學探索之路開啟了一扇大門,使我們深刻領悟到好奇心在一個人的成功之路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部分只使用了一個疑問句,兩歲時,當母親把妹妹抱到他跟前,本想愛因斯坦會驚喜,沒想到他竟然認為這個嬰兒是個玩具,問道“Where are the wheels?”,從這個疑問句我們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從小就表現出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思維方式。
文章第二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層次,介紹了愛因斯坦的成功除了歸功于好奇心外,耐心與決心、抓住每一次與成人進行交流的機會以及相信簡樸存在于紛繁雜蕪中的信仰為他的成功之路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一層次五句話都使用了陳述句,陳述了愛因斯坦很小的時候就比別的孩子對待事物有更大的耐心和決心。第二層次也全部使用陳述句陳述一個客觀事實,愛因斯坦在與成人的交流中受到了啟發,智力得到了更快的發展。第三層次的絕大多數語氣也使用了陳述句,只在一處使用了祈使句,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初,很多人不能理解這個理論的含義,并要求愛因斯坦以簡短的語言作出解釋這一理論時,他說:“Put your hand on a hot stove for a minute and it seems like an hour.Sit with a pretty girl for an hour and it seems like a minute.That’s relativity.”這一祈使句的使用既幽默又貼切地解釋了相對論。
文章第三部分只有兩句話,一句使用疑問句“What was his ultimate quest?”這句話提出了愛因斯坦不斷探索的根源是什么,引發讀者的思考,與文章開頭遙相呼應,下一句以陳述句作出回答,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探索隱秘的事物。
人際功能中語氣的使用體現在本文中就是大多數句子是陳述句,陳述客觀事實,這也是在記敘文中最多使用的語氣,適當地使用其他三種語氣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可為文章增光添色。
3.2情態系統分析
在“Einstein’s Compass”一文中出現了大量的情態詞,根據韓禮德的功能語法,情態的形式分為四大類:限定性情態動詞、情態附加成分、情態實義動詞和謂語擴展與情態名物化結構。在本文中情態詞出現頻率較高的是限定情態動詞,這類情態詞的頻繁使用,可以有助于讀者更深地把握文章內容及作者寫作意圖。下面我們逐段來分析文中出現的情態詞及其作用。
在第一段中出現的情態詞有“perhaps”,它是一個表示概率的低量的情態詞,用在這里表示愛因斯坦夫婦對于孩子三歲前不能說話的一個推斷,這個推斷的可能性比較小。“hardly”是一個情態附加成分,表示一種通常性。第三、四句使用了might和could這兩個限定情態詞,表示一種明確主觀取向。
在第二段中出現情態詞有:Certain he could fool it into pointing off in a new direction.But try as he might,the compass needle would always find its way back to poin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north.“A wonder,”he thought.“certain”,它是一個表示概率的高量值的情態詞,在這里表示愛因斯坦當時很有信心讓指南針指向另外一個方向。“could”“might”“would”這三個限定情態動詞用在這里表示一種非明確主觀可能性。
第三段中出現的情態詞有:So began Albert Einstein’s journey down a road of exploration that he would follow the rest of his life.“I have no special gift,”he would say,“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 在這里只使用了低量值的意愿“would”一詞,表示一種非明確主觀取向。
第四段中出現情態詞的句子有:Other children would build houses of card up to 4 stories tall before the cards would lose balance and the whole structure would come falling down;Later he would say,“It’s not that I’m so smart,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would”兩次使用,都表示一種意愿,第一個“would”表示孩子們具有的一種能力行為,第二個表示說話人的一種態度。
第六段中出現情態詞的句子有:The concept that one could prove theorems of angles and lines that were in no way obvious made an “indescribable impression”on the young student.He adopted mathematics as the tool he would use to pursue his curiosity and prove what he would discover about the behavior of the universe.在這兩句中,作者同樣使用了表意愿的低量值情態詞“could”與“would”,表示一種非明確主觀取向。
第七段中出現情態詞的句子有:He was convinced that beauty lies in the simplistic. Perhaps this insight was the real power of his genius;While the expression of his mathematics might be accessible to only a few sharp minds in the science,Albert could condense the essence of his thoughts so anyone could understand.在這兩句中出現的情態詞有“perhaps”,這個表示概率的低量值的情態詞說明說話者對此事的態度只是一種可能性很小的推測,在這句中是說對于愛因斯坦的天賦來自于洞察力這件事只是一種推測。“might”“could”均表示意愿的低量值詞,是一種非明確主觀取向。
最后兩段中出現情態詞的句子有:For the next 20 years,the curiosity that was sparked by wanting to know what controlled the compass needle and his persistence to keep pushing for the simple answers led him to connect space and time and find a new state of matter;“I want to know how God created this world.... I want to know His thoughts; the rest are details.”在這兩句中出現了情態實義動詞“want to know”,表示一種要求和期望,在這里表明愛因斯坦的強烈的想認識了解這個世界的愿望。
4.結語
本文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人及功能理論,分別從語氣和情態這兩方面分析了這篇文章,結果表明,作為一篇記敘文,文章體現了記敘文的語言特點,而這些語言特點由文章的寫作意圖所決定。表現在語氣方面主要使用陳述句,多采用第三人稱為主語,并且用過去時來陳述事實;在情態方面,以低量值和中量值情態動詞為主,使用情態的隱喻表達方式和情態副詞突出傳遞信息的客觀真實性。以上分析印證了人際功能的言語功能特點,即“人際功能是人們用語言與其他人交往,用語言來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同時也用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黃國文,2001:79)。當然這篇文章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分析,比如從語篇功能角度分析其大量的重復手段和銜接手段;從情景語境角度分析其語場(field)、基調(tenor)和方式(mode)。
參考文獻:
[1]Thompson,G.功能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李圣平.安東尼“葬禮演說”的人際功能[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52-55.
[3]馮倩.韓禮德的功能語法在高級英語課中的語篇分析[J].孝感學院學報,2006(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