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 曉
遂寧踐行綠色GDP
□本刊記者陳曉

幾年前,當“綠色GDP”這一概念祭出之時,曾被寄予厚望,并被認為是校正傳統GDP之缺陷的利器,也一度被認為將成為考核政府官員的指標。
在聯合國的定義中,“綠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即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
普遍觀點認為,“綠色GDP”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國也不例外,國家統計局、國家環保總局自2004年開始正式聯合開展了中國環境與經濟核算綠色GDP研究工作。
于2006年9月7日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志著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出人意料的是,這份報告成為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向公眾公開的報告。
“綠色GDP”的核算在推進過程中遭遇重重阻力,從2005年到2007年的“綠色GDP”此后一直再也沒有公布過,以“綠色GDP”命名的這一指標淡出公眾視野。
面對這種結果,許多學者為此扼腕,并展開了對于綠色GDP統計方法等科學論證的討論。直至今年年初,最新消息顯示,“停擺”三年多的綠色GDP,有望以“資源環境統計指標體系”的面目,重回公眾視野。
據報道,歷時一年半設計、論證的《中國資源環境統計指標體系》已進入各部門會簽階段,等待上報國務院批準。
相關人士表示,《中國資源環境統計指標體系》更為軟性,側重于強調資源與環境的耗費強度,而不是其市場值,即不是貨幣量,不與GDP掛鉤。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所所長高敏雪認為,不要將希望寄托在一個指標上,而是應該寬泛地理解綠色GDP,“強烈建議用環境經濟核算或者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這個詞語替代綠色GDP這個詞語。”
“綠色GDP是金字塔的頂點,當前我們不能攀上頂峰,但攀登的過程仍然可以給我們與山下不一樣的景觀和視野。我們應該運用統計手段,致力于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具體關系的描述”,高敏雪表示。此前高敏雪教授曾登上“2006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領獎臺,是“綠色GDP”課題組重要成員。
事實上,“綠色GDP”這一概念經歷了近十年的沉浮,2004-2006年是其進入公眾視野的頂峰。
2004年3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啟動了《中國綠色GDP核算研究》項目,并于2005年在全國十個省市開展了試點。
2006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一起發布首個綠色GDP核算報告。
2006年12月,在2006年度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綠色GDP課題組代表高敏雪表示,“一些試點省市對是否繼續參加核算表示動搖。”
2007年3月,綠色GDP課題組相關人士透露,2005年度中國綠色GDP核算報告已經在上一年年底完成并提交,但對該報告何時發布均緘口。
2007年10月18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當日舉行的十七大記者招待會上表示,要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能夠得到社會承認的、國際公認的綠色GDP統計方法,還需要一段時間。
牛文元,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在2007年向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提交《關于加快研究建立綠色GDP核算制度的提案》,提案中指出,10多年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經濟總量連年超目標增長、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問題仍然嚴重。
牛文元提出了完善現行的資源環境統計制度,根據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需求增加資源環境統計指標;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逐步納入到國家環境法和統計法中等五項建議。
首份官方版本的“綠色GDP”研究報告中指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
2010年12月25日,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完成并低調地披露了2008年全國環境經濟核算的部分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2008年的生態環境退化成本達到12745.7億元,占當年GDP的3.9%;環境治理成本達到5043.1億元,占當年GDP的1.54%。這是自2006年第一次公布2004年“綠色GDP”結果之后,第二次公布相關結果。和2004年相比,環境退化成本增長了74.8%,虛擬治理成本增長了75.4%。這意味著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其環境和生態日益惡化。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的學者牛文元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把經濟社會的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行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發展的前途所在。
業內人士表示,“綠色GDP”無論是以哪一種指標名稱出現,始終未曾背離發展綠色經濟這一命題,而這也必然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季鑄是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擔任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他長期研究世界經濟,對于綠色經濟有著獨到的看法。季鑄連續多年主持編制和發布了“國際貿易投資風險”、“中國城市管理效率”等多個研究報告,引起了北京市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視。
自2007年開始,季鑄開始編制《中國300個省市綠色GDP指數》報告,此后每年定期發布,從不間斷,這也是唯一一份被區別于官方版本的“綠色GDP” 報告。
季鑄介紹,《中國300個省市綠色GDP指數》報告的計算方式與現行聯合國統計標準不同。聯合國基于落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理念,采用“成本法”核算綠色GDP的做法,注重考核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和環境治理成本。而在季鑄主持的這份報告中則強調沒有污染的綠色經濟發展,關注資源、環境、經濟增長這三個綠色經濟關鍵要素和影響因子,采用獨自設計的新的“效率法”考核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
繼2007年、2008年、2009年《中國300個省市區綠色GDP指數》后,2010年這一報告更名為《中國300個省市綠色經濟與綠色GDP指數》,在季鑄看來,在計算方法基本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報告更加強調不同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而不是強調綠色GDP規模,從而引導不同地區向綠色經濟轉變。
《中國300個省市綠色經濟與綠色GDP指數》報告數據顯示,中國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南方污水多、北方煙塵重”的特征沒有改變。
在報告統計的273個城市中,只有海口、惠州、深圳、揭陽、三亞5個城市的綠色指數高于北京標準值,其余城市的綠色指數均低于北京標準值。報告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273個城市綠色經濟指數平均值為0.1968,比上年提高了23.1%。
“然而,我們也應當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國資源環境效率水平仍很低,273個城市綠色經濟指數平均值只有0.1968,距離基準城市北京的差距顯著,距離三亞等先進城市的差距更為巨大,”季鑄憂慮地表示。
“從南方滇池、太湖到北方的青島、長春,水污染已經全面威脅中國的未來發展,遍布全國的大氣污染同樣威脅人民的健康”,季鑄如是說。
在季鑄看來,編制報告不是最終目的,他身體力行地選擇了四川省遂寧市作為綠色經濟的踐行地,在這里,他用了幾年時間,和當地官員共同設計并推行了一整套綠色經濟的實行方案。
“遂寧的綠色經濟非常成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樣本,我在這里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季鑄坦言。
遂寧的意義
在2007年12月初的遂寧市委中心組學習會上,季鑄被邀請為遂寧市黨政干部們開設講座,這一次他為當地官員上了一堂生動的生物產業課。
季鑄認為,遂寧要著手解決的問題就是對整個經濟體系的轉換和結構性調整,逐步建立起一個科學的生產模式和一套完善的市場體系。
至今他仍然記得上課時的情景,季鑄說,他提出了“原生態農業、可循環工業、可持續服務產業為特征的綠色經濟”理論,提出了把遂寧5325平方公里丘陵林地的比較劣勢變為發展原生態農業的比較優勢,提出利用純凈的原生態林地飼養原生態鵝提高農業效率,實施精品戰略,全面解決三農問題、西部問題的戰略構想。
在具體操作上,季鑄選擇了遂寧市蓬溪縣作為試點,大力發展原生態養鵝這一產業。
季鑄說,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最受歡迎的農產品就是鵝。南京一個城市一年就能消化1億只鵝,上海一年的需求量是8000萬只,香港是10萬只,還不說國際市場。我們可以算這樣一筆賬,一個農民養1000只鵝,一只鵝賣240元,農民通過龍頭企業賣出去,就算對半分也可以得到120元,1000只鵝一年的收入就是12萬元,試問哪個農民工一年能掙回12萬元呢?全市一年出欄2億只鵝,一年的產值就是480億元,而鵝這種食草動物,又不需要消耗自然資源,試問哪個產業可以達到這樣的的高度呢?
“遂寧的意義在于,它為中國其他城市指明了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此后,從原生態鵝業開始,季鑄扎根遂寧,手把手地帶領當地農民開始這一產業,從普查資源、測土到投入養殖,2008年7月,原生態產業的第一批鵝在七月份正式簽定合同,掛上腳環。
此后,季鑄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給遂寧的鵝展開策劃,由他牽頭舉辦了“首屆全國原生態鵝烹飪創新大賽”,180道原生態菜品、10道包括八大菜系在內的全鵝宴隆重推出,之后,原生態鵝以每只300元的價格賣出去。
“這樣一來,一年前提出原生態鵝和精品戰略要以“賣出去、三百元”為標志的綠色經濟成立”,季鑄說。
茍鵬程,蓬溪當地一位年輕農民,由季鑄手把手帶領養鵝后,結合生態養殖和農家院經濟,年收入達到200萬元。
彭永紅,遂寧當地一位果樹種植戶,在季鑄的指導下,他種植的柚子打出了生態綠色牌,銷售額猛增,并成為四川唯一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果品。
事實上,鵝與柚子只是遂寧綠色經濟產業實踐的一個開端,在結合自身實際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幾年來,遂寧初步建立綠色食品、新能源、新光源、電子信息、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為主導的綠色產業體系,按照“效率、和諧、可持續”三位一體的發展目標,“農業原生態、工業可循環、服務業可持續”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綠色經濟發展規劃、指標體系、行動計劃”三位一體的基本內容,制定了一系列綠色經濟發展規劃和綠色經濟指標體系,建立完善了綠色經濟體系,構建了綠色發展模式,走了一條綠色發展的“遂寧路徑”。
“走綠色新路,這是遂寧堅持的方向,也正是遂寧的特色”,遂寧當地官員表示。
作為西部地區欠發達的遂寧,短短數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季鑄表示,遂寧綠色經濟指數居中國300個城市第16位、四川省第1位。2009年全市綠色GDP的比重達到85.3%。
遂寧的綠色經濟不僅在國內引起各界反響,也引起聯合國的關注,獲得聯合國綠色經濟示范城市的稱號。2010年底,聯合國國際環境資源監督管理機構與遂寧簽訂合作備忘錄,計劃在節能減排、資源利用、低碳技術、生態恢復以及區域綠色示范基地創建等諸多方面對遂寧進行資金、項目和技術支持,其中包括籌辦大學等重要內容。
“以原生態農業、可循環工業、可持續服務產業為特征的綠色經濟,這就是遂寧道路”,季鑄表示。
“遂寧的意義在于,它為中國其他城市指明了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在評價遂寧的綠色經濟發展成果時,季鑄不吝溢美之詞。
在“綠色GDP”有望重回公眾視野之際,遂寧綠色經濟的成功似乎更具真實且客觀的意義,猶如季鑄所主持的草根報告,無關核算,無關政績,只關乎綠色經濟之落地。如季鑄所言,“中國只有從工業經濟轉向具有“效率、和諧、持續”三重特性的服務經濟和綠色經濟,才能徹底解決發展問題”。
□ 編輯劉文婷□ 美編閻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