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 寧
便民車解困“最后一公里”
□ 本刊記者 張 寧
每天從家到地鐵,或者到公交車站,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十幾分鐘的路程會不會讓你苦惱不堪?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風凜冽,打車太貴,乘坐黑摩的又不安全,這“最后一公里”是不是讓你最心煩的一公里?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崇文門外街道果斷出招,用心打造出“便民服務車”,緩解居民到地鐵、公交車站“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打造無縫交通。
6月24日下午,家住東城區國瑞城的劉女士走出小區南門,看到停在小區大門口的黃色“便民服務車”,幾位小區居民陸續上車。
出于好奇,劉女士向司機詢問:“這車只有老人才可以乘坐嗎?”司機戴師傅拿著抹布,邊擦著前擋風玻璃,邊告訴劉女士:“任何人都可以,招手即停,免費乘坐。”劉女士隨即體驗了一下,她告訴記者:“坐在車上涼風習習,比走路舒服多了。”
據記者了解,崇文門外街道的便民服務車是一項由政府出資、百姓受益的便民工程,乘車完全免費,切實方便了社區居民出行,為居民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崇文門外街道的便民服務車6月1日開始正式“上路”。一共有8輛,主要線路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為“新景東門—五號線磁器口站—花市大街—新景東門”,北線為“國瑞南門—崇文門地鐵—羊市口—國瑞南門”,工作時間是上午6點半到10點半,下午3點半到晚上10點半,服務于周邊的7個社區,約1萬2千多人。
由于是下午的非上下班高峰時段,北線共有4輛車工作,由于南線服務居民相對于北線少很多,這個時段只開通2輛。經記者測算,便民車十分鐘左右繞線路一圈,兩輛車的時間間隔五分鐘左右。從國瑞城小區南門到崇文門地鐵站步行需要十分鐘,而乘坐便民服務車三分鐘即到。戴師傅告訴記者,在上下班高峰期間,8輛車會同時工作,時間間隔相對較短。
戴師傅過去是公交車司機,開了七年的729路公交,如今來到崇外街道開這種便民服務車可謂是得心應手。每次起步、停車都相當平穩,操作熟練。
便民服務車推出之前,這一帶“黑摩的”一直很猖獗,戴師傅說:“便民服務車的推出,一定程度上也沖擊了黑摩的,使黑摩的逐漸減少。”

電瓶擺渡車既環保、便民,又小巧輕便,受到居民歡迎,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崇文門外街道宣傳部副部長齊健告訴記者:“根據現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規,電瓶車不能上牌照,不能上城市道路行駛。與其他街道的便民車相比,由于崇外街道的便民服務車完全免費,因此不存在運營的問題。通過與交通管理等相關部門協調,便民服務車可以走非機動車道,但是不能在機動車道上行駛。”
同時,由于車身是半封閉的,招手即停,不像公交車到站才能停,不到站不開門,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為此,崇外街道做足功課,讓每位司機技術上接受專門培訓,思想上提高安全意識的同時,也讓每輛車都上有保險,使之有安全保障。
此外,目前8輛免費便民服務車在運力上并不能滿足7個社區居民的需求,上下班高峰時段車輛明顯不夠用。并且每輛電瓶車電力耗完之后,要充十多個小時才能把電充滿,難以保證車輛的周轉。對此,齊健坦言:“由于居民乘坐車輛是完全免費的,所有的費用包括車輛的購買維護、司機工資、停車場等都需要街道自己出錢,8輛車一年下來至少要投入60萬元,目前街道財力不足,想要增加車輛有難度。”
有專家表示,政府下決心解決公交“最后一公里”問題,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但如何實現社區居民與主管部門的共贏,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出行服務,也在不斷考驗著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