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 曉
樂水行:河邊環保課堂
□ 本刊記者 陳 曉

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與“樂水行”一起走水。(右一)李國安委員、(右四)張祥。圖/陳曉
每周一次的走水,對于62歲的張祥來說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2007年3月17日開始,“風雨不誤,節假日不休”的行走被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堅持下來,張祥和同伴們的足跡已多次踏遍北京大大小小80多條河流。
這是一支叫做“樂水行”的隊伍,隸屬于公益環保組織自然大學和達爾問自然求知社。
近4年來,這個民間環保組織默默地關注河流的污染現狀和命運,走遍了北京的所有河流,他們把這種行動稱為“走水”。
2011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直播樂水行考察北京潮白河干旱的活動,全國政協委員李國安將軍也參與了當天的走水。
李國安是一名找水英雄,在20年前曾被中央軍委授予“模范團長”榮譽稱號,經過一天的行走,他感觸頗深,這位一輩子和水打交道的軍人,再一次表示了對生態環境,特別是水資源環境的擔憂與期盼。
這并非樂水行和媒體的第一次結緣,卻令其獲得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注。
一切看起來樸素而又草根,2007年由幾名媒體從業人員、環保人士及律師共同發起的“樂水行”活動延續至今,其目的是考察北京城區及近郊的河流水道和水源地,以及北京部分遠郊、甚至河北境內的河流、水庫,以期明晰河流的起源、演變和現狀,了解河流附近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探討人類活動與自然變化之間的關系。
據統計,自活動發起以來,已有超過12000多人次參加過“樂水行”活動。這支面向社會全開放的隊伍,已經成為除水務局、環保局外,對北京河流最了解的一群人。
說起北京的河流,張祥如數家珍,屬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和屬于薊運河水系的泃河等,北京共有大小河流80多條,水庫600多個。
張祥原是東北伊春市鐵力林業局的林業工人,后來來到北京成為了一名環保志愿者。他與環保的結緣從年輕時就開始,上世紀我國著名的林業勞模馬永順是他的岳父。
張祥說:“馬永順是兩個勞模,在國家建設需要大量木材的時候,他是砍樹勞模;在國家需要環境保護的時候,他是種樹勞模。他種下的樹,比他砍的樹要多。他還健在的時候,每年都帶領我們全家去種樹,向青山還債。”
受岳父馬永順的影響,張祥把植樹的習慣從東北帶到了北京。也由于特殊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林業知識,他進入環保領域似乎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樂水行的志愿者們說,張祥十分用心地參與每次活動,每個周六,無論在哪里集合,他都比別人早到半個小時。從此,張祥慢慢地成了樂水行項目的“總協調”。
三年過去了,張祥從一名志愿者,逐漸變成了“北京城市水專家”。
王秋霞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早在大學時期她就開始參與樂水行的走水活動,畢業后她進入自然大學成為一名專職的環保工作者。
每逢走水活動,王秋霞不僅要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組織與協調,在活動前踏訪河道、梳理河流資料、利用電子地圖制作河流地圖,在活動之后,她還要記錄當天“走水”的情況,比如哪個位置發現了怎樣的污染等,都悉數在內。
像王秋霞這樣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即將畢業的華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學生邵文杰也即將加入這個團隊。
在一次面向清華大學學生的交流中,一名學生說,通過走水,他們看到了現實與書本的距離,“以后如果我們主持一方工作,在做設計的時候就會把這些東西加進去。”
在樂水行的隊伍里,60%都是學生。NGO組織、學生社團、專家,三位一體便可以組成一個“樂水行”隊伍。
NGO組織為活動提供可持續性保證,學生社團成為有干勁的先鋒隊,而專家則可以把當地環境問題進行總結,普及常識。這也是“樂水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把真相告訴公眾,讓公眾在面對環境危機時不必驚慌,并懂得應對策略,志愿者們把這項工作叫做“環境科普”,而這也是自然大學和樂水行的基本宗旨。
樂水行這種激發普通公眾無障礙地參與環保、并自我求知的項目,每次都有大量志愿者參與。北京、廈門、廣州、成都、石家莊、鄭州,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樂水行”這樣的“向水求知型”的環保活動。
目前,除北京的20多個隊伍外,全國共有100多個“樂水行”隊伍,他們之間并無隸屬關系,然而北京的項目為它們提供了可堪復制的最好樣本。
馮永鋒、張俊峰、王建和羅志勇是“樂水行”的發起人,在項目設計之初,馮永峰便產生了成立“自然大學”的想法,由樂水行發端而來的自然大學和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如今已成為一個具有持續生命力的環保組織。
張祥介紹,自然大學有兩層含義,即“向自然學習,從自然中學習”,旨在成為一個聯合開發、共同推廣的公眾環保項目。
2009年11月,達爾問自然求知社正式成立后,開始全面運營“自然大學”項目,并推廣至全國。
自然大學推動者認為,只有培養中國公眾熱愛自然的精神和能力,才有可能保護中國的自然環境。
目前自然大學正在制作一個名為“河流體檢網”的網站,普通公眾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將河流排污及受污染情況拍照上傳,網站會在地圖上提供自動定位服務,從而形成一張能與公眾互動的“水污染地圖”。
“目前的問題在于如何把關和審核”,除此之外,張祥等人對于這個項目信心十足。
一份來自自然大學的文件顯示,中國當前環保組織的發展趨勢是“區域公益型”,也就是每個當地的環保組織帶領、激發當地的公眾關注和保護當地的環境。自然大學項目有希望成為所有民間環保組織萌芽、生長的基礎項目。
作為自然大學的品牌項目,樂水行凝聚了無數人的熱情和期盼。
張祥說,目前樂水行的目標是,“把活動推向一切有水的地方,讓大家都在感受河流之美、記錄河流之痛的同時,為水之源和水環保做出努力。”
2009年5月份開始,在環保組織“綠家園志愿者”的支持下,樂水行每半個月組織一次“公眾環保課堂”,時間定在周日下午。他們約請來自全國甚至是世界知名的“水專家”為公眾普及環保知識。
專家都是志愿者,他們有的來自科研機構,有的來自民間。
姜文來是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水資源、節水和生態環境的研究。
王建的父親是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前任所長,在父親的影響下,王建從小便對環境有了獨特的認識,后來王建成為北京市環保局的一名官員,其后從事媒體工作,熱愛、研究環保事業近40年。

樂水行的志愿者們在行走途中聽專家講解北京河流的情況。
楊春霖是一位來自民間的園林專家,生活在北京的他對于北京的古典園林有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劉振翔則是北京市的一名普通農民的哥,也是2008年北京十大節水護水志愿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農民火炬手。20年來,劉振祥幾乎考察了北京周邊所有的池塘和水庫,并向環保部門提交自己完成的論文《解密華北地區及中國干旱之根本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綠家園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在解釋自然大學的構成時說,“擔當自然大學的教授,標準只有兩條,一是你有獨到的知識或者觀點,二是你愿意把觀點以公益之心向社會傳播。
在一次次的學習中,志愿者們對水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產生了“如何才能做一些事”的想法。
2011年,樂水行隊伍在考察肖太后河時發現,一條小溪排出的水呈藍色,且伴有惡臭,隊員們隨即給12369熱線打電話反映這一情況,此后一直跟蹤解決。在隨后的幾次走水過程中,他們發現藍色排污已經消失。
由環保部門提供的12369環保熱線成為聯系公眾與官方的一個平臺,樂水行的一項重要工作也包括普及這一平臺。
今年以來,北京水資源再度告急,人均水資源量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已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成為我國最為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在張祥看來,水的問題從來都不孤立,也不是哪一代人造成的,卻是每一代人的責任,如同一個關于植樹的比喻,“要伐一棵樹,先栽十棵樹”。
“我們要讓公眾行動起來,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撬動”,張祥說。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