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周 婕
裝出你的綠色房子——環保家居系列(上)
□ 本刊記者 周 婕
買新房裝修的人,住進新房,都擔心甲醛等有害氣體。究竟有沒有對自然環境和家居環境都沒有污染的建材呢?近期本刊將宜居、環保、人性化等角度,為您解釋環保家居的幾個要素。
隨著低碳、節能等概念的興起,綠色建筑概念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么綠色建筑究竟“綠”在那里呢?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它是一種概念或象征,其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綠色建筑的思潮最早起源于1970年代的兩次世界能源危機,當時興起建筑界的節能設計運動,同時也產生了低能源建筑、生態建筑、風土建筑的熱潮。
1974年,美國明尼蘇達州建造了一座標榜生態建筑的住宅,以Ouroboros命名。Ouroboro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種怪獸,可以吞食自己的尾巴而長生不死,古埃及和古希臘常常以一對互相吞食尾巴的蛇紋形圖案來表現Ouroboros,象征不斷改變形式但永不消失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的統合,也隱喻著毀滅與再生的循環。明尼蘇達的生態建筑以此命名就是希望能達到完全與環境共生而自給自足的住宅設計。該建筑設有太陽能熱水系統,風力發電,廢棄物及廢水再利用系統等設計,還采用了草皮覆土屋頂、溫室、浮力通風等自然誘導式設計。
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第十八次國際建筑師協會會議,以“處于十字路口的建筑——建設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號召全世界的建筑師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職責,樹立起了綠色建筑的旗幟。
綠色建筑是不是就是高價建筑呢?記者走訪了某綠色建筑樓盤,售樓小姐說,“我們的建筑是綠色建筑,當然售價會相對高一些。我們的房子用了功能效果好的綠色建材,很多都是從外國進口而來的,比如雪松就是從加拿大空運過來的。”
但是據了解,綠色建筑并不一定就會帶來建筑造價成本的上升,甚至有專家表示,最好的綠色建筑就是以前農村老百姓住的土坯房。只是由于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建筑還處于比較傳統的設計階段,且綠色建筑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相關技術和產品都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體系,因此在提升建筑品質的過程中,會帶來一定的建筑造價成本的增加。專家表示,在市場沒有達到足夠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時,綠色建筑的價格體系是在高位運行的。
但是,也有專家表示,一旦應用了相關的技術和設備后,投資回報率也是很高的,因為住戶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電費稅費和其他能源費用的開支,據了解,一般5年到8年之內,就可以把成本收回來。
針對綠色建筑的盛行,業內專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國新建建筑節能工作做的很好,基本遵循了綠色建筑的標準,但是把大量的既有建筑改造成綠色建筑的工作推進得不是很順利,許多既有建筑仍然是耗能大戶。”
其實舊建筑是可以改造成節能的綠色建筑的。在國外,美國匹茲堡CCI中心是一個重要的綠色建筑。它就是用一座舊樓改建的,該建筑現作為節約能源和資源可回收利用相關技術的展覽之用。
CCI改建了原有三層樓的磚砌墻體結構和位于一層的石砌外圍結構,并確保改建過程中拆除的建筑物廢料盡可能少,做到物盡其用。其所拆下來的材料又重新使用與該建筑,或在本社區其他建筑中得到利用,拆下的磚石用來做圍護結構的保溫層。改造后的建筑內部與舊有建筑有些相似,鍍錫的吊燈被保留了下來,室內窗戶是由可再次使用的窗框和窗欞鑲上原來的玻璃做成。所以,綠色建筑不一定是新建筑。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其害。”所謂“巢”可算作是最早的綠色建筑了,可見綠色建筑的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
希望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讓綠色的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
(未完待續)□ 編輯 陳 萌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