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胡一荻
汶川語言之“大小伙伴”
□ 本刊記者 胡一荻
6月18日,一場特別的畢業典禮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鎮古城中學舉行,除了全校教職員工和順利完成初中學業的畢業生之外,還有110位重要訪客。他們就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一直陪伴這些孩子成長,并持續輸出愛和關懷的寶馬愛心基金志愿者們。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給距離地震極重災區南壩鎮僅15公里的壩子鄉也帶來沉重災難,壩子中學的同學們親眼看著往日的校園瞬間成為廢墟,有些孩子更是失去了他們的親人。
由于受災嚴重,上級領導決定學校不再復建,將壩子中學遷至20公里之外的古城鎮復課。2009年3月,壩中師生搬進了古城中學老校區的板房內上課。
這幾十個曾經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的山里孩子,經歷過了災難,面對困境時,選擇了堅強和隱忍。“幾秒鐘的時間,他們熟悉的一切都沒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傷心和無助,都忍著不愿意表現出來。”雖然他們也照常生活學習,不抱怨不哭泣,但是暗淡的眼睛,鮮有的笑容卻讓班主任李國芳老師心疼。
當時有很多社會各界的愛心團體和個人,都積極地為災區獻愛心,但是礙于時間和條件等原因,大多只是物質上的支援,李老師希望能有人真正撫慰孩子的心靈,撫平他們的創傷。
2009年5月,李老師終于如愿。在災區探訪救助的寶馬愛心基金的工作人員了解到,災區的孩子不僅需要物質資助,更需要心靈關愛的實際情況,立即積極聯系、請教各方專家以及有經驗的NGO,正式成立啟動了“點亮希望”心靈陪伴項目。
這個項目將愛心志愿者與孩子們結成一對一的“愛心大小伙伴”,運用“非物質”的方式,通過書信、電話交流、見面等形式,對他們給予長期、持續性的關愛,不僅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們走出災難的陰影,更進一步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像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突然接受那么大的一個災難,他們本身就會恐慌。”趙菁女士是第一批與孩子們結成伙伴的志愿者,因為有一個兒子,趙菁選擇了與兒子年齡相仿的王順科結成愛心伙伴。
趙菁介紹說,其實孩子們要的很簡單,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上的關心,一些人生問題的解答,在他孤獨無助的時候感覺到還有人在關心他,在毫無保留地愛他,這就夠了。
在信件里推薦一些有意義的書目、分享一些充滿哲理的名言名句、郵寄一些學習材料和參考書、每周末打電話聊一聊這周發生了什么趣事。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的溝通,慢慢地拉近了趙菁和王順科,乃至兩家人的心。
趙菁認為,如果說自己送給順科的禮物是金錢可以買到的,那順科送給自己的卻是金錢很難買到的。順科家送給她的木耳、玉米等,一家人都很喜歡,都說是自己吃過最好吃的木耳和玉米,想到順科一家心里都暖融融的,感覺山里有了一門親戚。
“反過來講,我覺得他也點亮了我內心的一個希望。在城市生活的我們,沒想到人也可以活得這么質樸、這么純真、這么醇美,我真心地覺得我的生命因為他們而更有意義了。”
有時,趙菁會隨信附上幾張她到全國各地時拍的照片,通電話或者寫信的時候,介紹一下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她說,“通過這種方式,帶他去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們結對之后,普遍都有一個很好的轉變,他們的一些負面情緒和想法,都找到了一個宣泄的窗口,能夠在災難之后,排解掉消極的情緒,更多地認識外面的世界,懂得更多的道理,獲得愛和關心,現在他們變得比以前更積極樂觀,更懂事。”李國芳老師看著孩子們發生的轉變,非常開心。
項目負責人張穎女士表示,孩子們最缺乏的就是心理上的關懷,他們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對他們的關心和溝通都很少。沒有溝通和引導,孩子們不知道希望在哪兒,不知道明天的目標是什么,沒人會教給他們。
大伙伴們對孩子們的關懷和影響,慢慢從災后心靈創傷的修復和撫慰,變成陪伴他們成長的良師和益友。
“留守兒童”黃艷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只留下她和奶奶相依為命,學習和生活上都要自己照顧自己。大伙伴段艷萍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后,多次勸說黃艷的父母,雖然謀生很重要,但是孩子面臨中考,非常需要家長的關心。在段艷萍的努力下,黃艷的媽媽辭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里陪伴孩子參加中考。
“我是個農民,不會說話,但是要感謝你這么照顧我的孩子。我跟她媽沒念過書,不懂怎么教孩子,也不會關心她,謝謝你教我們怎么做父母,謝謝!”活動中,段艷萍把黃艷爸爸發給她的感謝短信念給大家聽,一個農民的樸實與真誠,打動了所有的人。
“剛剛加入的時候,總想著自己能給孩子們點什么,壓力還真不小。但通過跟孩子的接觸之后,特別是見到了這些可愛的孩子之后,突然發現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也許我只能在這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上陪伴他一程,幫助他樹立自信心,讓他知道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就夠了。” 大伙伴胡迎瑩說。
在早前的“夢想之悅”的活動中,大伙伴們帶著孩子們走出山區,來到大學的校園,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大學生活的氛圍,讓他們真切看到“夢想”。孩子們親自丈量了現實與夢想的距離之后,發現那個看起來遠在天邊的夢,其實并不那么遙遠。
羅麗是個略顯羞澀的小姑娘,在說起自己的大伙伴劉悅的時候,眼睛里閃著晶亮的光芒,“以前也不知道學習是為什么,從來不敢想走出去,甚至上大學。但劉悅叔叔告訴我,他讀書時的條件也是很差的,但他非常用功,沒有想考上考不上,只是拼盡全力學習,居然就考上了北大。他跟我說‘夢想不管能不能實現,只要你努力就夠了’。所以我暗暗下定決心:我要考川大,我要在那棵銀杏樹下看書。”
記者從校方了解到,平武中學本屆初三畢業生中,只有不到半數的學生有繼續求學的意愿,而有大伙伴陪伴的孩子們報考高中的比例達到八成以上。
“在我們的貧困山區,有孩子就有未來。”校領導十分欣慰。

在畢業典禮上,看到羅麗拿到畢業證書的一刻,劉悅猶如一位父親般地激動,“能夠陪伴她一起經歷人生中這個重要的時刻,我十分欣慰和感動。我們那些一起為夢想加油的瞬間,至今歷歷在目。這段時間里,我一直努力與孩子分享我的人生經歷和成長態度,而他們的純真、質樸也始終深深感染著我。應該有更多人參與進來,分享這份陪伴成長的快樂。”
“看到孩子們現在的樣子,我真的很開心!以前,山里的孩子很多都不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存在不會與人相處和溝通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現在的他們不僅愿意表達,還敢上臺演節目。”李國芳老師泛著淚光的眼睛笑成了兩條縫,“他們不但性格開朗活潑了,積極向上了,眼界開闊了,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擁有了愛心,懂得了關心和關愛別人,這是最大的收獲。”
畢業典禮在掌聲和甜美的歌聲中結束,一對能歌善舞的雙胞胎小姐妹,代表所有畢業生為大伙伴們獻唱一首歌——《隱形的翅膀》。
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
每一次 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 飛過絕望
……
孩子們歌聲中的對大伙伴的感恩、對未來生活的樂觀、對夢想的堅持讓所有志愿者感動不已。少年與成人、深山與都市、貧困與富裕,正是這些差異矛盾的碰撞,激起每個人心湖的漣漪,慢慢蕩漾出一個個同樣是愛的印記。
小伙伴李林君說:“人這一生可能經歷很多不平等的事,但我們要堅強,因為有一點,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就是我們都心懷一個不平凡的夢想。”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