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俊霞
壽光種菜啟用機器人
□ 本刊記者 于俊霞

壽光菜博會的未來館內,壽光自主研發的能自動澆水和采摘的智能化機器人。圖/于俊霞
今年6月,關于蔬菜最熱的新聞莫過于歐洲“大腸桿菌疫情”。雖然疫情限于歐洲,但在國內依然驚起了不小的波瀾,一方面,對西方無公害蔬菜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國外種業在國內市場的霸主地位或因此動搖(盡管疫情可能與種業無關)。
記者從5月20日閉幕的第十一屆山東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了解到,長期以來外國種業長期占據國內市場,僅以作為蔬菜之鄉的壽光為例,種子80%來自國外,國產種子僅占20%,此次歐洲蔬菜安全受挫,是否預示著國內蔬菜產業能夠強勢突圍呢?
對此,菜博會負責人均不置可否,菜博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只要參觀過壽光菜博會,就會對中國蔬菜產業充滿信心,當然,時間才能證明一切。”
壽光對國產蔬菜的信心,或許不是盲目自信。在為期一個月的菜博會上記者發現,以壽光為代表的中國蔬菜科技正在崛起,與共同參展的外國科技相比,中國蔬菜產業已經擁有了自主核心科技,更重要的是,具有了貫穿蔬菜科技發展的某種核心價值觀念。
4月20日,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開幕,資料顯示,作為壽光的年度盛會——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是國內唯一的國際性蔬菜專業展會。自2000年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一屆。
菜博會負責人告訴記者,菜博會是帶著某種責任應運而生的,菜博會舉辦的初衷,就是為了穩固壽光蔬菜的地位,吸收眾家之長,增加菜農收入,逐步改善壽光菜農的生活。
進入“十二五”之初,中央一再強調要增加農民收入。壽光作為中國蔬菜之鄉,菜農的經濟賬一直是受關注的焦點,根據一份資料顯示:壽光市人口102萬,有80萬農業人口,其中有30多萬人從事蔬菜種植,其蔬菜種植面積每年以超常的速度跳躍式遞增,帶動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4000多元。
在菜博會展廳內,壽光菜農李忠民告訴記者,“從前幾屆的菜博會上,我學到了反季節種植技術,現在我種植的黃瓜就是反季節的,所以銷路特別好,每年種植反季節蔬菜的收益已成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
壽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永輝告訴記者,菜博會一直在助力農民增收,“菜博會給農民搭建了一個學習技術,提升技能的平臺,可以說菜博會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農民。”
農民增收的軟肋在哪里?網上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影響農民增收的原因多樣,但其中一條重要原因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
而在農業生產資料中,種子是一個重要環節,國外種業對市場長期壟斷,形成了“一克種子一克金”的說法。來菜博會參觀的德州經銷商李一林告訴記者,“國外的種子在抗病性和產量上比國產種子好很多,國產種子沒法比。”但在本屆菜博會上記者看到,國內種業正在崛起。
菜博會辦公室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壽光自2000年建立了蔬菜種子研發與產業化示范基地以及技術體系,已經培育出壽研系列甜瓜、辣椒、絲瓜等48個具有推廣價值的新品種。”壽光市種子協會會長張新生說,“在今后5至10年的時間內,壽光選育品種將全面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進口品種,價格降低30%—50%。” 壽光蔬菜科技與國外叫板,必將為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農民增收提供保障。
與增收相對應的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正在未來館內參觀的濰坊市民張小霞告訴記者,“過去說‘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是對農民勞動強度的真實寫照,而通過此次參觀菜博會發現,蔬菜種植的產量增加了,可勞動強度卻在降低。”
根據張小霞的指引,我們看到在未來館內,由壽光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機器人,正在給蔬菜澆水和采摘成熟的果實。據管理員張欽玉介紹,三個機器人分別是采摘機器人、管理機器人和環境優化機器人。以采摘機器人為例,是靠微電子、圖像識別 等技術實現,定位后,機器人會自動采摘成熟辣椒,并放入指定的筐內。張欽玉還說,智能機器人預計三年后可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到時將極大解放人力勞動。
劉永輝告訴本刊記者,使農民增收,降低勞動強度都只是微觀作用,而菜博會的宏觀作用是帶動地方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菜博會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每年都吸引一大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壽光,輻射帶動了全市的旅游、交通等各個行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
在近幾年,壽光大力實施標準化、基地化、品牌化、種苗化、高端化“五化”戰略,始終保持壽光農業的領先優勢。全市認定的優質蔬菜基地達到80萬畝,優質農產品認證400多個,成功培育出8個蔬菜新品種,種苗年繁育能力達8億株,成為“國家第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單位”和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
對于壽光蔬菜對于城市經濟的貢獻,記者在眾多文字、數字資料中找到這樣一段描述,“蔬菜市場的發展,對壽光地方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提升效應,極大地帶動了壽光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該市連續九屆跨入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6位(2009年),去年壽光財政總收入躍入全省縣級市前三甲,該市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95元。”
劉永輝說,其實蔬菜科技的內涵已不止限于種植技術,如今延伸到整個管理、監控體系, “蔬菜管理監控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菜農的利益,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
菜博會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本屆菜博會的重大突破是“中國·壽光蔬菜指數”的發布。
據菜博會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蔬菜種植業及其市場發生了新的變化,蔬菜市場供求經常受到沖擊,蔬菜價格波動也明顯加劇,比如豬肉價格的漲跌、大蒜和綠豆的投機炒作等。”
“中國·壽光蔬菜指數”可以有效配置資源,引導生產者、經營者合理安排生產經營,保障供應、穩定價格,為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據。
在采訪中一些壽光市民表示,壽光不會出現大量銷毀蔬菜的悲劇,“這不是疫情所決定的,這是態度所決定的,壽光每一個菜農種菜時都帶有強烈的責任感。”而壽光菜博會方面也表示,壽光的蔬菜科技發展方向,始終會由“責任”來引導,這是核心科技中的核心動力。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