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鐘霖 本刊記者 王富國
金杖子村的金書記
□ 王鐘霖 本刊記者 王富國
金杖子村,地處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東南部,是個典型的山區村。
12年前,這里的農民,憑著幾畝薄田,靠天吃飯,生活僅夠溫飽。
12年后,這里環境優美,百姓生活富足,被譽為“平泉第一村”。
12年間,金旭東這個名字,已經深深地鐫刻在這片厚實的土地上。金杖子村的每一步發展,都記錄著他的足跡。
從一名普通黨員,到村黨支部書記到區域黨委書記,再到縣市人大代表、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每一次擔當都見證著他的付出與決擇,每一步跨越都詮釋著他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艱辛與無畏。

金旭東(左二)在新民居建設現場指導工作。
今年1月,在由中國農村雜志社、農民日報、CCTV-7等媒體舉辦的“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評選中,金旭東高票入選,成為“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從那以后,金旭東的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一邊要為金杖子區域做整體規劃,處理村內大小事務,同時還要接受各家媒體的采訪。
在剛剛成立的金杖子區域黨委辦公室,我們與金旭東的談話,是從怎樣看待人生的“名”與“利”開始的。
提到了對“名”和“利”的理解,金旭東向我們講述了30年前的一段往事:當年,18歲的他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夢想,走出貧困的山溝,只身一人“闖關東”。“你這么小,就出來打工,你們家鄉一定很窮吧!”一句話,深深地刺痛著金旭東年輕的心,至今仍然難以忘懷。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金旭東通過十幾年的商海打拼,逐漸成就了個人事業,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每年就有幾十萬元的收入。
“靠黨的富民政策,我個人通過努力實現了富裕,可是看到鄉親們還在貧困中掙扎,我心里總覺得缺點什么!”金旭東的心里總是涌動著一種莫名的激情。尤其在1997年,他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以后,這種激情愈加強烈。
1999年,金杖子村支部換屆,經過民主推薦選舉,年僅36歲的金旭東以高票當選為村支部書記。
“人總得有點追求,作為一名黨員,作為村支書,帶富帶強金杖子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也就是在此時,金旭東的這種激情如火山般噴發出來。
然而,上任之初,金旭東接手的無疑是個爛攤子。由于原班子幾乎處于癱瘓狀態,村里矛盾突出,干群關系緊張,第一次開村黨員會,全村48個黨員,只來了5名。尤其是混亂的村財務,成了各種矛盾的焦點。
多次召開黨員群眾代表會議、挨家挨戶的走訪、認真細致地做工作,歷經3個多月,村、組兩級賬目全部清理,及時清繳了被侵占的公款兩萬余元,群眾心順了。
2000年1月,父老鄉親們又把金旭東推到了村委會主任的位子,成了當時少有的“書記主任一肩挑”。
“當時村集體127萬元的債務是村民關注的焦點,債主已經起訴到了法院。”金旭東說,要想讓金杖子擺脫貧窮,必須卸下這個沉重的包袱。
迫于萬般無奈,金旭東決定以村里山林抵債,化解債務危機。
這個決定一出,立刻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動。韌性十足的金旭東多次與信用社、銀行協商,爭取到優惠條件,村黨支部制定詳細的還款計劃,最終說服了村民。用岔溝村50畝松山償還了58萬元債務,其余債務村里按償還計劃,3年全部還清。
如今,隨著村集體收入的不斷提高,金杖子村早已將山林收回。“我終于沒有給村子里留下哪怕是一點點的遺憾,沒從我手里讓我們祖輩生存的地方受到一點點損失。”金旭東說,如今金杖子村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也憑借村集體收入200余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800元,成為“平泉第一村”。
采訪中,金旭東坦言,他想做一個“好人”,然而真正做到卻很難。但他堅信,只要自己踏下心來,一如既往地為村民做實事,公道自在人心。
2003年,村子的經濟得以起步。在金旭東的帶領下,金杖子村確定了“礦業興村、產業富民”的經濟發展思路。村里引進外地資金1000多萬元,合資建立了金茂礦業公司,很多村民進廠當上工人。礦業公司在投產近一年時間里,全村人均增收75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增加60多萬元。
2006年,金旭東勸退了當年來村里投資合建礦業公司的唐山老板。那時鐵礦的效益穩賺不賠,他完全可以自己投資,買斷所有的股份,這個鐵礦就成了他個人的了。很多村民也覺得金旭東這次可賺了大錢,不可能再當村干部了。
然而,之后的情況讓全村的百姓都大吃一驚,金旭東非但沒有 “獨享”企業,反而積極號召村民自愿入股,把企業變成股份制。這一舉措,成為金旭東把金杖子村推向致富高潮的一個創舉。
“生意賺了歸大家,賠了算我自己的,絕不讓百姓吃虧。”為了讓祖祖輩輩靠種地、打工維持生活的村民接受股份制這一“新鮮事物”,金旭東挨門挨戶說明情況,給沒錢的農民提供墊資或貸款擔保。
最終,全村700多戶人427戶入了股,入股率達60%以上。原來他自有40%股份,村民入完了,他只剩下20%。“人不能自私,看到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還在為生活奔波,心里過不去,想幫他們一把,一起脫貧致富。”
村民入股,每年還能有上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分紅。如今,金杖子村絕大多數村民的富裕生活毋庸多言。面對那些心存疑慮,當時持觀望態度而沒有入股的村民,金旭東沒有忘記他們。
結合近幾年礦業轉型升級,金旭東帶領村班子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的理念,加快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創意農業。
為了鼓勵村民發展農業產業,村集體出資近70萬元,為創業者提供三年征地費用和啟動資金。
如今,村里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先后建起了占地1000畝的食用菌園區,投資5000余萬元的工廠化杏鮑菇生產基地,占地50畝的生豬和奶牛養殖基地,實施了“千畝棗園”工程……全村40%的農戶從事種養殖和食用菌生產。
在金杖子區域黨委辦公室,茶幾上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書冊。《金杖子村新農村建設總體發展規劃》、《金杖子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金杖子村工作年譜》……細細品讀,一個貧困村脫胎換骨、走向富強的發展歷程了然在目。
聽說村里為了改善辦學條件,正在規劃建設平泉縣最大的寄宿制中心小學,我們來到了現在的金杖子小學。“沒有金書記,就沒有今天的金杖子,更沒有這個學校!”1997年就在這里任職的毛剛校長,是金杖子村發展最有力的見證者。
正如毛校長所說的一樣,在金杖子村,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我們村能夠有今天,多虧了有金旭東這樣的一個好致富帶頭人!”
如今,金杖子村投資3000萬元,建筑面積22619平方米,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筑的第一期新民居已經入住。標準化小學、衛生所、村民活動中心、文化娛樂中心、農家超市等一應俱全。
“綠樹成蔭河水清、有車有樓有文化,美麗村落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如今,這已經成了金杖子村真實的寫照。
然而,在金旭東的心目中,這些只是剛剛開始。
按照村里的規劃,在未來5年內,村里家家戶戶都將住上樓房,五保老人集中供養、農村合作醫療村統一出資,村民少有所學、老有所養,培養農村實用科技人才,豐富鄉村文化活動,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全面提高。
目前,作為2010年12月30日成立的金杖子區域黨委(由馬張子村、郝杖子村、王杖子村、金杖子村聯合組建)第一任書記,金旭東正著手聘請設計公司為金杖子區域做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力爭把該區域打造為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的中心村。
在采訪中了解到,金杖子村黨總支今年被推薦為2011年河北承德市惟一一個“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面對榮譽,金旭東很淡然。他說:“我還是我,最要緊的是做好眼前的事情。”
金旭東的每一步都立足于“做好眼前的事情”。這一看似平凡的信念,一路走來 ,并不急功近利地去回望;面對每一次的成功與收獲,更多的只是一份略帶靦腆的淡定和欣然。
金旭東,一位一直在路上的行者。對于迎面而來的種種,他安然領受,腳下的步子卻始終不變,留在身后的,是長長一串清晰足跡,記載著一點一滴的堅持和努力。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