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朱墨軒
健康“手”護第一關
□ 本刊記者 朱墨軒

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姚女士近日在一家餐館洗手時,發現擠出來的洗手液“像水一樣”,洗完手后皮膚發干, 回家后,感覺手部總是癢,后來手背上竟起了很多小紅點,一按就疼。她立即到市第一醫院皮膚科檢查,確診為細菌性皮膚過敏。
如今,作為香皂的補充和競爭者,洗手液因為具有不會產生“交叉污染”的優勢,被家庭和賓館廣泛采用。然而,一些公共場所的劣質或過期洗手液,非但不能起到深入清潔的作用,反而會污染人們的雙手,甚至會引發多種疾病。老話講“病從口入”,洗手的重要不言自明,而洗手液正越來越被消費者視作健康“手”護的第一道防線。
記者走訪北京豐臺區金家村橋附近的十余家賓館、飯店,發現這些地方全部配備了公共洗手液,但大多為散裝或非原出廠包裝,使用者根本無法獲知其生產日期,且公共場所洗手間的洗手液容器為自制,能否保證洗手液一天一換成了未知數。
由于無法明確了解公共洗手液的衛生質量標準,在一些中低檔餐館所提供的洗手液非常稀,顏色、氣味也和普通洗手液不同。一名飯店清潔工告訴記者,就是洗潔精兌了點水,“能起沫、能洗手就行了”。
在多家飯店當過服務員的小王向記者透露,除了個別高檔飯店外,絕大多數飯店為了節省成本,都不會提供正規的洗手液,飯店洗手間放置的瓶子中,灌裝的大多是摻水的洗手液、洗潔精甚至劣質洗發水。“飯店客流量那么大,如果都提供正規洗手液,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小王說,這已經成了餐飲行業的“潛規則”。一些市民也向記者反映遇到過洗滌靈冒充洗手液的事,當時洗著覺得很不舒服,但過后就忘了。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免費洗手液不滿意的消費者占到了90%以上,有人甚至在網上列舉了免費洗手液的 “七宗罪”:香型不好、容器不衛生、質量差、用后手部干燥、手感越發油膩、使用后皮膚不清爽、液體過于粘稠、液體渾濁、不利于保護皮膚等。
北京市豐臺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公共場所洗手液質量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三無”產品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賓館、飯店、寫字樓等公共場所。這些劣質洗手液容易出現菌落總數或甲醛、甲醇等物質超標,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二是一些產品過了保質期。洗手液如果放置時間過長和更換不及時,容易導致微生物繁殖,出現起泡、分層、油水分離、變臭等現象,洗手容易引來病菌;三是新舊洗手液交叉污染。許多公共場所的洗手液盒都是固定在墻上的,時間長了,盒子內壁殘留的洗手液會滋生細菌,長期累加導致菌數超標。
公共場所的服務單位應到正規商場購買洗手液,嚴禁用洗滌靈冒充洗手液,并盡量使用小包裝洗手液,用完一瓶立即更換,防止出現交叉污染問題。公共洗手液質量正逐漸作為服務質量的考核項目。
洗手液目前共分兩大類,一類是普通洗手液,另一類屬消毒產品。前者起到清潔去污的作用,后者才含有抗菌、抑菌或殺菌的有效成分。兩類洗手液在外包裝上也有分別,普通洗手液一般為“準字號”,而消毒洗手液則多為“消字號”。
由于目前市場上的洗手液質量良莠不齊,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洗手液時,一定要到正規商場購買,看標志是否齊全,如無廠名、廠址、售后電話等,需謹慎購買。
在使用公共場所洗手液時,若洗手液有分層或油水分離現象,最好不要用。在購買洗手液時,應該觀察產品生產日期以及包裝是否完好,觀察包裝瓶上字跡印刷是否清晰,泵頭是否結實。使用前,可滴一小滴在指尖,聞一聞有無發臭、刺鼻等異味。如有,則可能是過了保質期限或者是使用了禁用原料,最好不要購買和使用。
在使用洗手液時,人們大多存在一些誤區。很多人生怕洗手液洗不干凈,所以按出大量洗手液在手上,洗的時候使勁揉搓,而且反復、頻繁使用。事實上,這樣的深度清潔會損傷皮膚,使皮膚不但留不住水分,還更容易讓病菌侵入。專家建議揉搓雙手的時間最好在30秒以上,用流水沖至少15秒。
據了解發現,不同品牌的洗手液的有效成分不僅不同,而且即便成分相同,但含量卻有出入。目前,國產的洗手液主要通過氯鹽類物質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所產生的刺激酸,對雙手進行殺菌、消毒,所以不需要標明酒精含量。
但是,無論是以何種成分代替酒精,其含量都要達到一定量才能殺菌。因此,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洗手液時,要先看其有效成分是什么,是否達到了一定數量值。
那些節儉或喜歡動手享受家庭樂趣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動手制做家庭洗手液。其主要成分是藥用酒精,做法是將酒精與冷開水以3:1的比例調成75%的最終濃度,為避免長久使用酒精而造成皮膚的刺激與傷害,不妨在酒精溶液中加入一些保護皮膚的成分。
一般手用消毒劑的制造廠商加入的成分是甘油,甘油不要超過2%,以免殺菌成分的最終濃度失衡,使殺菌力下降。沒有甘油,只要到市面上買瓶潤膚乳液就行,它的主要成份就含有甘油。
為適合個人愛好,可適當加入一些美容成分,比如蘆薈原汁,橄欖油等,但是自制洗手液由于包裝和密封條件不足,最好不要使用容易變質的牛奶或蜂蜜。自制的簡易洗手液,省錢、省心,正成為引領家庭衛生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