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閔 杰
CPI,百姓看懂了嗎?
□ 本刊記者 閔 杰
2010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蘋什么”、“糖高宗”、“油你去”、“煤超瘋”等網絡熱詞迅速躥紅。緊隨其后,土豆、雞蛋、白酒、方便面、大米、棉花、羽絨服也紛紛加入漲價大軍。“漲”字成為橫跨全年的年度熱詞。
2011年,“漲”聲繼續發酵,百姓也紛紛感嘆生活質量進一步下滑。
白領:當了“房奴”、“卡奴”后,如今又被迫變成了“菜奴”。10塊錢一斤的蘋果太貴,改吃1塊錢一斤的蘿卜;食用油太貴,炒菜改涼拌。
租客:甭說買房了,租房都快租不起了……去年租房時兩室的房子月租3000塊,今年續約的時候房租一下漲到了3600塊。
剛畢業的大學生:從今天起,做一個對自己摳門的人。出門只坐公交,去近的地方就騎車或步行。不煲電話粥,盡量短信飛信說事……
網友:買啥漲啥!用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就是:現在既跑不贏劉翔,也跑不贏CPI。
7月初,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份CPI同比上漲6.4%,創三年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影響CPI上漲約1.37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豬肉價格對CPI貢獻超過20%。有網友戲稱:中國的CPI變成了中國豬肉指數。
CPI,指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
“去年我花2元錢吃4個蘋果,現在花4元錢吃2個蘋果,生活質量下降了1倍,GDP卻增長了1倍。”這句話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用來解讀CPI、GDP與普通百姓之間的關系。
CPI是通過成百上千種不同的代表性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價格變動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出來的,反映各類商品或服務項目的總體價格的平均變動情況。我國CPI的調查內容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與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八大類。
CPI數據雖然來自客觀統計,但老百姓總覺得與實際生活有差異。2010年,在通脹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統計結果因與百姓感受不一致而遭受廣泛質疑。
CPI數據變化到底是風動、帆動,還是心動?
一般而言,統計數據和主觀感受的差異來自于以下幾方面:首先,居民的主觀感受多是環比,而統計的是同比數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變化情況,其默認口徑為同比,也就是說:拿今年7月的物價水平與去年7月相比。而老百姓談及對物價水平的感受,通常會拿今天的物價水平與昨天相比,或者是7月的物價水平與6月的相比,而這是環比口徑的物價水平變化。
其次,統計局有個“CPI籃子”,普通居民對物價感受也有自己的一個商品籃子,這兩者的存貨有很大差異。統計局的CPI籃子食品類比重較大,其他較為平均。老百姓的CPI籃子中,生活消費品的比重很大,而且潛在地包括了高漲的房價。
還有,不同收入階層對物價變化的感受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對貨幣的邊際效用,要低于低收入者。相同物價水平的上升,低收入者會更加敏感。而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惡化,則增加了對物價敏感的家庭數量。
從2011年起,我國開始采用新的CPI權重。居住類權重上升,醫療保健類、娛樂教育文化類、食品類權重下降。市場普遍預期,CPI將因為調整相關權重而改變一直以來被低估的局面,調整后的CPI將更真實地反映物價水平。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新的調整方案實施之后,也并不能完全解決CPI與居民實際物價體驗之間的差異問題。此外,很多隱形消費支出在統計領域依然是難題。
CPI是一個滯后性數據,但它也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
在發達國家,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可視為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CPI的穩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發達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定的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來調整”。
據媒體統計,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出現了幾輪較為明顯的漲價周期。
第一輪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1980年年底,通脹率達到6%。這是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通脹,不過對社會經濟生活影響比較有限。
1987年 —1989年上半年1987年為第二輪快速上漲期,國內貨幣流量年增長速度達116%,商品價格出現同步上漲。1988年零售物價上漲幅度達到18.5% ,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價格漲幅達到兩位數。
第三輪漲價潮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零售物價上漲幅度較大,如大城市生活物價上漲22% 。1994年10月達到通脹最高峰,物價上漲25.2%。
本世紀以來我國又經歷了三次價格上漲,第一次是2003年到2004年,第二次是2007年到2008年,第三次則從去年開始。
沖高的6月CPI數字,到底意味著經濟運行中的危險信號,還是另有隱情?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在微博中表示:6月CPI數據標題意義大于實際參考價值。據他分析,CPI6.4%中,2/3是食品貢獻,1/5是豬肉。不出重大意外,下半年這兩項會下來。再有,剔出翹尾因素,環比CPI為0.277%,折年率3.5%左右,并沒那么嚇人。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近日也對媒體表示,下半年物價形勢比上半年樂觀,本輪物價上漲已接近拐點。
得出這一結論的原因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與4月相比有明顯回落,這種影響通過傳導之后,9月后將使輸入性通脹放緩;二是國內貨幣調控發揮積極作用,達到年初確定的目標;三是國內重要商品供給是有保障的,包括夏糧獲得豐收,肉、禽、蛋、菜和工業消費品供應充足;第四,根據本世紀以來的價格波動周期,第一輪持續27個月,第二輪持續24個月,這一輪物價上漲到現在為止持續24個月。由此判斷,此輪物價上漲已接近拐點。
今年6月份CPI漲幅達到6.4%,即使今年央行已多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也僅為3.5%,實際負利率已達到2.9%,CPI又將上調的利率“甩開了好幾條馬路”。
參考這樣的CPI和利率,如果在去年6月存入一筆1萬元1年期定存,今年6月到期后,連本帶息可取出10350元。但是,由于6月CPI同比上漲6.4%,這10350元若用于日常消費,僅相當于一年前的9727元,比當初存入的1萬元“縮水”了273元。
面對這樣的貶值幅度,許多老百姓都在尋找投資渠道保住錢袋子。然而殘酷的事實是,無論是股市、基金、理財產品、債券還是存款,幾乎所有適合普通百姓的投資渠道在6.4%面前均“全軍覆沒”。
對于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來說,收益率明顯高于定期存款的銀行理財產品仍是相對的“最優選擇”。但從今年上半年情況來看,理財產品很難跑贏CPI。
上半年GDP增長9.6%,CPI同比上漲5.4%。圖為北京一家超市內,一名顧客正在挑選零食。 圖/CFP
根據普益財富的監測數據,2011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不包括對公產品)發行數量為8497款,發行規模達8.51萬億元。在6月30日前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計7731款,其中到期收益率不低于6月份CPI的只有52款,僅占到期產品總數的0.67%。即上半年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有99.33%跑輸CPI。
面對不斷走高的CPI,許多投資者寄希望于炒股實現高收益。然而,股市本身受到高通脹的拖累,難以擺脫“通脹無牛市”的魔咒。今年上半年股市低迷,考慮到散戶偏愛中小盤股及題材股,估計大多數投資者今年以來的虧損超過一成。
在負利率時代,工薪族如何才能跑贏CPI,顯然有相當大的難度。不過,不少財經專業人士表示,負利率時代更應注重投資策略。
首先,銀行存款要踏準加息節奏。理財專家建議,對于偏好銀行存款的市民來說,存款期限不宜超過半年,可以三個月為周期辦理自動轉存,這樣,一旦央行在最近三個月內加息,可及時分享加息帶來的收益。
其次,要少持有現金多參與投資。隨著通貨膨脹預期進一步加強,老百姓應對通脹的有效措施,就是盡早把手頭的現金換成具備升值潛力的資產,讓自己的財富也跟著物價一起漲。也就是說,當前應少握現金,多參與投資活動,讓增加的投資收益來抵御存款利息收益損失。
有效應對通貨膨脹還有一個策略,那就是在投資活動中多用銀行的錢。因為,投資者向銀行貸款購買資產后遇到貨幣貶值,其資產就要值更多的錢,而當投資者還貸的時候,卻只需還當初貸款時的本金加利息,這樣相當于實際負債水平下降。
□ 編輯劉文婷□ 美編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