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嘗音樂這味“甜藥”
美妙的樂曲在咖啡店環繞,當你置身于此尋求片刻的休閑時,有沒有想到,如果這里只有一套木質桌椅,而無音樂,是否還會得到如此舒適的體驗?
今天,對于音樂的應用不僅僅是單純的情感表達和某種職業的存在,它已經悄悄地化作一味藥相伴于我們左右,而且這味良藥一點兒也不苦。
對于音樂療法,或許我們還很陌生,因為現代音樂治療學還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學科。而在我國,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關于類似音樂治療的記載。司馬遷說過音樂可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魏晉詩人阮籍指出:“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天地交泰,遠物來集,故謂之樂也?!?/p>
而所謂“樂者,亦為藥也”則是元代名醫朱霞享提出的,他一貫主張用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療法,使人獲得身心愉悅。唐代學者吳尚先亦認為:“七情之為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一服藥者也。”
公認的現代音樂治療學傳入中國是1980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音樂治療專家劉邦瑞教授到中央音樂學院講學時,第一次將音樂治療學介紹到了中國。
什么樣的聲音,才是令人舒適的?早在百年前,心理學及和聲學還未現雛形,文藝復興的音樂家們就已悟得了此中“和諧之道”:大調(major mode)調式聽來雄壯莊嚴,適于表現歡樂昂揚的旋律;小調(minor mode)調式則憂郁哀傷,適于表現柔美的樂段。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先是找到了各種頻率中的一個基礎音階標準C,這個261赫茲的音是一個讓人感覺和諧的音,所有以此為倍數的頻率也都是如此。再往后,依此原理,人們找到了現代音樂中的7個和諧音。后來的心理學家和音樂家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交融,將各種和弦與人情感的交匯分解開來。這種種的聲音奧妙都在和我們人類的情緒情感相對應著。
現代音樂治療學已經是一種基于應用心理學的治療學科了,這需要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聲音,并配合著各種音樂互動、冥想發泄等特殊的技巧來讓音樂生效。
以用音樂療法治療抑郁癥為例,當患者病情發作,精神萎靡、情緒低落的時候,一般會選擇明快的樂曲來配合心理醫生的治療,而當被激怒或充滿敵意時,則會選擇輕松的樂曲。
朗費羅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其實音樂還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因為音樂的作用,會引起我們腦波的變化,進而改變那些受自主神經支配的身體機能,比如呼吸、心率。也就是說音樂可以隨時減慢呼吸以及心率、激活一些放松反應。
除此之外,音樂對于抵御抑郁與焦慮的侵襲也有著一定作用,甚至還有研究認為音樂療法可以輔助治療高血壓,幫助人們松弛肌肉、提高免疫力。

音樂還是情緒的發泄池,通過音樂活動,無論是欣賞還是表演,不穩定的情緒會得到釋放,心理狀態會趨于平穩。在音樂活動中,老年人會在溫暖、安逸、平靜的氣氛熏陶中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據報道,不少樂隊指揮家壽命在80歲以上。“西部歌王”王洛賓一生與音樂結緣,年近90歲時還進行著音樂創作。
音樂治療最大的好處莫過于不用服藥,無論年齡、無論性別,都有其可以施展功力的可能。在未來,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去研究這些神奇的音符,讓它們不僅豐富我們的生活,更能夠保證我們的健康。最后,讓《仲夏夜之夢》的寧靜和著《月光曲》的安寧,帶給我們身體和心理雙重的舒適。
(本刊記者尹麗麗綜合整理)
□ 編輯陳 萌□ 美編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