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與負利率
8月6日,周六,家住廣州越秀區的方大媽起得很早,為的是去附近的超市買幾塊特價的豬扇骨。以前,方大媽家里煲湯都是用排骨,肉價飛漲之后就改用了便宜的扇骨,不得不“捂緊口袋過日子”。
同一天,北京海淀區的孫小姐將手中的閑錢湊了湊,準備利用周末上銀行購買10萬元的一款年收益率為4.9%的理財產品,目的是不讓自己的財富縮水太快。可是人還沒到銀行,孫小姐被電話告知:已經銷售完畢,只好轉為一年期存款。
3天后,國家統計局發布我國宏觀經濟數據:7月份CPI同比上漲6.5%,比6月份的6.4%又向前進了一步,創36個月以來的新高,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達到了56.7%。
盡管央行一次次開出“經濟猛藥”,年內已三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達到了3.5%,但與高達6.5%的CPI相較,遠遠未能改變負利率的格局。
豬肉,是穩住老百姓民生飯碗的基礎;利率,是老百姓守住財富最簡單的工具。肉價的不斷上漲,已經影響到了民生;而負利率的格局下,我們的財富正在一天天“被縮水”。
資料顯示,2010年2月,CPI同比上漲2.7%,而當時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即宣告了負利率時代的到來。截至2011年8月,“負利率”已經持續陪伴了我們17個月。
老百姓的資產價值正隨著物價上漲而相對貶值,體現為銀行存款的實際收益為負數。
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當前6.5%的通脹率與3.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之間的懸殊將給儲戶帶來3%的利息損失。以孫小姐的10萬元存款為例,一年后將至少損失3000元。
那3000元到底哪兒去了?說通俗點,是讓通脹給“吃”掉了。
有人說,我們現有抑制通脹的舉措,似乎不太有效,這些措施,要么方向不對,要么力度不夠。但是,我們總不能要求央行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調至6.5%吧,那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將是致命的。至于限價手段,則是一把雙刃劍:當限價時間過長導致企業自身無法消化成本時,其理性選擇就是減少市場供應,使價格上漲壓力增加。在豬肉價格高企的今天,國家發改委就宣稱:不會打壓豬肉價格。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供求關系和成本變化,商品價格出現一些波動是正常的。正確的應對之道是由市場去調節,政府的作用只是在市場的基礎上,引導生產者或消費者增加供給或需求。
具體到豬肉價格,在人口不變的前提下,人們對豬肉的需求大致穩定,不會增長太快,因此,肉價快速上漲主要是由供給不足造成的。政府應采用一些具體的措施鼓勵刺激生豬供應增加,如增加對能繁母豬的補貼、減少屠宰稅、降低養豬的物流成本、加大對生豬的收儲等。只有做好減稅、降物流成本、打破壟斷等基礎性工作,并遵循市場規律,才能從根本上確保物價平穩。
只要以豬肉價格為代表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降不下來,負利率時代就將依然持續。
負利率在短期內或許對修正經濟運行有一定效果,但長期持續實際上是在向大眾征收隱形的通脹稅,勢必會侵蝕社會財富,降低民眾購買力,最終阻礙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因此,必須多管齊下扭轉負利率格局。當前,我們過多地倚重價格管制之類的行政手段來管住物價,過多地依賴通過固定投資來拉動經濟的傳統做法,這實際上是打壓了市場,向市場注入了貨幣,我們應該轉而依靠市場力量、依靠內需來讓經濟協調發展。
只有這樣,方大媽煲湯才買得起排骨,孫小姐也不用為財富縮水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