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崔銀娜
小企業的頭痛事
□ 本刊記者 崔銀娜
河北省安平縣,一個并不被大眾熟知的小城,卻因絲網產業發達而在絲網生產領域享譽全國。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余波影響過后,經濟逐漸復蘇的“絲網之鄉”卻再次遭遇區域性“用工荒”等難題,安平絲網廠步履維艱。

河北安平“絲網大世界”的街道兩邊全部被絲網門面覆蓋,十幾萬的從業人口是這個“絲網之鄉”的最大民生,生意的好壞常常決定著這里人們的喜怒哀樂。圖/崔銀娜
“中國制造”不僅僅集中在我國東部沿海。在中國內陸省份,一些以特色產業為支柱的地域也是“中國制造”的組成部分。在這些地域,那些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常常關系著當地人民的民生大計。產業轉型升級中,它們將會遭遇怎樣的困難?
在此次調查中,本刊鏡頭定格在了“絲網之鄉”河北省安平縣的一個絲網小廠。
廠門口招工牌上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從春節到現在,牌子就沒有摘過。河北省安平縣城南一家絲網廠的廠長王軍友慨嘆:今年招工怎么就這么難!
他告訴記者,現在安平絲網廠里的每一個絲網熟練工人都是“寶貝”,今年無論是外地來打工的還是本地的熟練工都非常難尋。
河北省安平縣是聞名全國的“絲網之鄉”,其絲網產量、銷量和出口量均占中國的80%以上,該產業每年的GDP貢獻量均超過全縣GDP的70%,從業人口達到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
然而,由于很多產品是一次性來料生產,技術和損耗直接關系著成本及產值,因此熟練的技術工人顯得尤為“緊俏”。王軍友說,城里沒有專門的絲網技術培訓,一個好的技術工人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這樣才能保證絲網產品的質量。大多數人是跟著師傅學習一段時間后就上崗,有的甚至是上來就干,“自學成才”。
王軍友的絲網廠主營電焊網,它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養殖、建筑等方面,每天出產量在一噸以上,需要至少3到5班人(每班兩名)。而現在穩定的工人只有兩班。王軍友不是沒有招到過工人,但常常不是因為不熟練就是因為其它原因,時間不長就流失掉了。
現在的兩班工人都是湖南人,為留住這兩班工人,王軍友按照當地勞動部門的要求,給他們上了各種保險。除工資外,每年年底還為他們頒發年終獎。
“人手還是不夠”,王軍友焦慮地說,2009年經濟開始好轉以來,受到影響的金屬絲網行業也慢慢恢復,全國各地以及出口的訂單越來越多,“給客戶做不出來,著急呀!”
一直以來,“用工荒”在安平悄然蔓延。雖然王軍友廠里一班工人一年凈工資高達10萬元,然而這樣的熟練工人仍然稀缺。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2000年以來,安平絲網產業發展迅速,很多外地人涌進安平打工。此外,這一產業也解決了當地很大一部分人就業。然而,由于絲網產業大部分準入門檻低,工人打兩年工、攢幾萬元錢就可以買一臺絲網織機。幾年前的工人大都已放棄織網,轉而成為老板。
越來越多的織機,與越來越少的工人成為招工難的一個直接原因。沒有熟練的技術工人的支撐,是安平絲網產業升級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訂單多,不是賺得也多嗎?
王軍友對此不置可否。五天前他接到了一個訂單,五十萬平米的電焊網,生產時間大概需要十天。這個訂單雖然價格及利潤都比較低,但因為量大、工作時間緊湊,還是可以小掙一筆。他當即給拔絲廠去了電話,定下了相應原材料型號、數量等。
然而,王軍友萬萬沒有想到,由于盤條價格的上浮,按照五天前訂的價格,即使盤條價格不再上浮的話,利潤空間也是沒有了。他苦笑:“白忙活了,還沒工人掙得多。”
安平縣像王軍友這樣資產幾百萬的小企業成百上千家,常常是好幾家人的心血和生活來源。王軍友心里很清楚,因為準入門檻低,導致惡性競爭加劇,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而原材料價格浮動,直接讓企業生存受到威脅。
用金屬絲焊接織成的絲網,像一件件藝術品。然而,在偏細一點的絲徑上偷些工、減些料,一般人肉眼測不出來,錢還是有辦法賺的。
薄利之下,難避“歧途”,王軍友對此痛恨不已。他知道這樣下去毀的不僅僅是一家廠,而是整個安平絲網業。如何提高企業規避風險的能力?如何阻止不正當競爭,保證安平絲網產業長久健康發展,提升安平絲網的市場競爭力?這是安平絲網產業升級面臨的第二個難題。
王軍友還有一件頭痛不已的事。
按照安平縣城市規劃局的規劃,城東和城西南要建立產業園區,他城南的廠房可能面臨著拆遷。七年前,在熟人的介紹下,他通過合法程序在安平縣城城南租了5畝地,每年給“地主”每畝1000千元的租金。
他在那塊地上蓋了廠房,工廠就坐落在城南中心路邊,交通便利。四年前,因為土地使用費用高漲,他又給“地主”補交了近40萬元的租金,使用年限為50年,如今,附近原本荒涼的土地上都已建成了規模大小差不多的絲網工廠。
那天王軍友得知這個消息,有些吃驚。雖然他知道安平絲網產業太過分散,產業鏈過短,制約了絲網產業的發展,但是對于拆遷還是沒什么心理準備。
之后的一件事,讓王軍友對拆遷的事不得不提前做準備。
多年來,王軍友的生意一直做得不錯,因此他的工廠性質依然是加工生產型個體工商戶,雖然有生產車間、銷售處,但是王軍友并沒有想著改變它。
近年來,隨著客戶的成熟和穩定,很多建筑單位也開始直接來安平下訂單,他們不僅需要考察生產管理,還需要考察企業的生產資質。
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也為了企業的發展壯大,王軍友決定在安平當地盡快注冊一家生產型的公司,這樣對方不僅會對企業資質放心,也是企業升級的一個必然途徑。
然而事情發展并不盡如人意。
王軍友通過咨詢了解到,注冊生產型企業有兩件事最難,是自己現階段無法辦到的。
一件事與土地證有關。注冊生產型企業需要生產地址、土地證或者土地租賃合同。王軍友的土地是租來的,所以土地證是不可能有的。
按說有土地租賃合同應該管用,然而王軍友還是失望了。工商部門給予的答復是,由于他現在工廠所在地處于拆遷范圍,即使有土地證或土質租賃證明也不予注冊生產型公司。
另一件事是關于環境評估。環評的費用成為這些中小企業的負擔。“做一個環評就需要近十萬元”,王軍友感到很無奈。他聽朋友說,找找關系,也許五萬元能辦下來。
環評是國家對新建設的項目的環境監測手段,是環境保護的一個“攝像頭”,然而,環評的費用卻如此之高,讓這些小企業不堪重負。
讓王軍友頭痛的似乎還不止于此。
縣城新規劃的產業園區的土地價碼讓這個三十多歲的壯漢有點發怯。開始每畝15萬元的報價還多少能讓他接受。畢竟是土地,他打算這兩年攢錢要上10畝地,好好“折騰一下”。然而,每畝60萬的價格讓他有點無法接受,雖然縣里有消息說廠房會統一蓋好,但是王軍友還是感覺短時間內無法承受。
流動資金只能多,不能再少,固定資產沒有土地證等的抵押也無法從銀行貸款出來,融資的事不得不從長計議。王軍友苦笑著說“生意真不好做”。
記者手記
中小企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90年代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到如今我國東部沿海以及內陸的特色經濟產業,中小企業發展與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狀況息息相關。
不可否認,技術落后、產業耗能大、產業鏈條薄弱、缺少核心競爭力,似乎都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之殤。然而,經濟的每一個角落都關系著民生,因為在這個企業鏈條上,用以維系生活的人們都會為此哀傷。一個小企業的倒閉關系著一個甚至多個家庭的幸福。
“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與升級是共識,然而這條路該怎么走?如何減少這一過程中的陣痛?“不拋棄,不放棄”這句話值得我們思考。
采訪結束時,王軍友表示,他正在注冊一個銷售型的股份有限公司,這也是許久以來的計劃,過去因為忙于工廠經營,無暇顧及,而這次他表示一定不能再拖延,這樣企業的管理也會跟上去,而且也便于引進新技術,畢竟有發展才有生存。
□ 編輯于俊霞□ 美編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