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周 旭
首屆免費師范生就業之路
□ 本刊記者 周 旭

在北京參加首屆師范生畢業典禮后,六所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合影。
2011年6月17日,北京師范大學體育館內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畢業典禮。溫家寶總理走上講臺,為首屆免費教育師范畢業生致畢業祝辭。
從2007年到2010年,6所教育部部屬師范大學共招錄4.6萬名免費師范生。其中,重點線上考生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4倍以上。各校錄取免費師范生的平均成績均高出本省重點線40分以上。中西部生源占90%,農村生源占60%。
這些學生就是首屆免費教育師范生,一批被解讀為捧著“鐵飯碗”的幸運兒。然而,他們就業的壓力并未因為免費教育師范生“包分配”的政策而減少,反而由于支教條件和編制要求,他們的擇業路似乎更加坎坷。
四年苦讀,當免費教育師范生在雙選會上四處奔波、屢屢碰壁時,他們意識到,自己與普通大學生沒有太大區別,同樣需要憑借努力來爭取就業機會。如果一定要找出不同,也不應把焦點放在“免費”二字上,而在于自己的選擇和由此帶來的責任。
2007年,包紅雁從內蒙古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家境并不富裕的她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這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免費師范生教育,包紅雁填報了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英語系。
選擇師范專業時,包紅雁就決定畢業后回到家鄉教書。“那里離家近,方便我照顧媽媽;另外,內蒙古的教育資源相對很有限,我懂三種語言,在那里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即將畢業的那段日子里,清晨,包紅雁會在花園里朗讀英語,黃昏時,她也習慣在校園里散步,看著路邊樹下不知名的小花,聽著校園廣播播放的歌曲。雖然選擇離開還有許多不舍,但她希望自己的選擇能讓更多內蒙古的孩子走進這樣的學校,享受這樣的教育。
在河北省平山縣,小學英語老師小范也是從2007年開始了她的“一年級”。但因為學歷和教學水平,專科畢業的小范今年沒能和帶了四年的學生共同升入五年級。“留級”讓小范意識到,雖然和身邊大多數同事能力相當,但以自己現有的水平是無法教好班上60多個學生的。
從2007年暑假起,小范就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但學生們的成績始終讓她飽受打擊。發音、語法、句型……她自己還有許多疑問,又怎能給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傳道授業解惑呢?
“教師肩負著開啟民智、傳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載著千萬家庭的夢想和希望。”溫總理這樣講道。然而,現實卻是許多優秀學生不愿意報考師范,師范生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區最急需人才的農村中小學任教。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為給西部培養教育人才,也為了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氛圍,2007年起,國家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招收免費教育師范生。由中央財政負責免費教育師范生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補貼,學生與學校、生源所在地省級教育部門簽訂三方協議,畢業后到中小學任教。未能通過雙選簽約的由生源所在地省級教育部門負責,安排能夠解決編制的中小學教師工作。協議還規定,免費教育師范生需在中小學任教10年以上,在城鎮學校工作的免費教育師范生,應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服務2年。
“上學免費”、“畢業帶編制包分配”是許多人對免費教育師范生的印象,就連許多免費教育師范生最初也有這樣的想法,“畢業后就有鐵飯碗,學不學都一樣了”。然而,大一大二兩年高達50%的掛科率讓這些剛進校門的學生吃盡了苦頭,也讓申秀民,這位北京師范大學免費教育師范生的班主任傷透了腦筋。
通過交流,申秀民讓學生們深入了解了政策,知道就業競爭的壓力,更通過自己的經歷讓這些未來的教師明白,他們身上肩負的責任容不得現在有一絲懈怠。
“600萬,只為培養我們未來的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韓震表達了學校的愿望。
在教師教育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共投入600萬,主攻教師教育類課程建設;針對免費教育師范生開設了特別的心理課程,邀請“山區人民的好教師”馬憲華、首都巾幗十杰劉彭芝、首都十大教育人物紀連海等名師先后與免費教育師范生面對面交流;暑期支教活動,讓學生收獲經驗的同時更學會了感恩,也堅定了他們投身西部教育事業的信念;投資200萬建成的遠程互動平臺,讓北師大與實踐基地學校“點對點”視頻交互……
數字化微格教室,免費的教學設備,海外學習計劃……免費教育師范生得到了更多關注,也練就了一身本領。
2010年底,免費教育師范生就業工作拉開帷幕。就業市場上,競爭同樣激烈。而入學之初簽訂的協議和地方保證編制的要求,讓許多用人單位對免費教育師范生敬而遠之。
關于首屆免費教育師范生畢業的政策也尚不明朗。直到今年年初,許多省市關于免費教育師范生就業的具體政策遲遲未能公布,使得部分畢業生對未來充滿疑慮。《人民日報》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參與調查的181位2007級免費教育師范生中,57.5%的人認為就業前景“難”,34.9%的受調查者曾想過違約。
事實上,北上廣或者省會城市才是更多畢業生最想去的地方。在“鼓勵畢業生到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任教”的政策宣傳下,有超過60%的受調查者希望留在大城市。而華東師范大學對本校首屆免費教育師范生就業意愿的調查也顯示,只有17.9%的學生表示“比較愿意”回家鄉農村任教。
到農村去,雖然有編制,但收入和個人發展受限;到大城市或者城鎮,用人單位要考慮兩年的農村中小學支教服務;想跨省就業,還要兩地教育部門的批準;生源較多的省份連本省生源都難以保證有崗有編制,更不要說把崗位、編制和工資讓給外省生源;食品工藝、心理學等專業畢業生缺少專業對口的崗位,在中西部中小學英雄無用武之地;不適合做老師的畢業生因為100%就業的要求也不得不硬著頭皮找工作;有些更為偏僻的地方甚至不太清楚免費教育師范生政策,不敢接收。

2011年6月17日,溫家寶總理專程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出席首屆免費師范生畢業典禮并為畢業生頒發證書。對這屆師范生而言,從總理手中接過的不只是一紙證書,更是托付與責任。
為讓畢業生順利就業,北師大黨委書記、校長親自披掛上陣,到生源省份去,到各地方教育部門去,推動建立雙向互動機制。學校還為每個學生制作推介手冊,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師范生發放就業補助,舉辦多場政策解讀與專場講座,舉辦專場招聘會。陜西師大、華中師大和西南大學等學校專門制作了就業政策專題網頁,匯總所有信息。
經過學生、學校和地方的努力,截至今年5月底,10597名首屆畢業生已有10488人簽約,簽約率99%。其中,到中西部地區中小學任教的畢業生占簽約人數的91%。
首屆免費教育師范生就業路上的曲折也引發了學者的思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免費師范生的就業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計劃培養與市場選擇的直接沖突。免費師范生無論有什么樣的意愿和能力都要從教,并不公平,應該對愿意去農村任教的學生實行公開招聘,繼而免除其求學期間的學費;同時,增加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吸引真正愿意投身農村教育的人才。
“免費教育師范生,你后悔嗎?”“十年青春在基層值得嗎?” 有人這樣問道。“有時候會有一點遺憾。不過不后悔,路看你怎么走,同一條路不同的人會走出不同的精彩。”陜西省寶雞市的櫻子這樣認為。
“在我看來,免費教育師范生就是國家想培養一大批在中西部從事教育工作的優秀教師,進而成為優秀的教育家,縮小教育不公平現象。”這個22歲的女孩對國家教育政策如此解讀。
現在,櫻子已經通過雙選會簽約了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文化教育局,具體在哪所學校任教還要等待教育部門的安排。現在櫻子每天在家看一些教育教學管理的書籍,研讀化學教學新理念,有時候也看一些優質課堂的視頻。“干一行、愛一行,我天生就喜歡當老師。”
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的川妹子袁小琴也已經簽約家鄉的一所高中,2010年在廣西全州的支教、調研,讓她感受頗深:一間教室里,6個不同年級的孩子只有一個老師,一個年級上課,其他年級就自習。孩子們“我要當司機,開車出山”、“我要讀大學”的愿望讓袁小琴深感自己責任重大。“希望我能幫助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實現大學夢”是現在袁小琴對自己的要求。
在畢業之際,袁小琴和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數學系、生科院、中文系、教科院等院系的10名07級免費教育師范畢業生自發在網上成立“首屆免費師范生教研互助社區”。除了交流經驗、相互鼓勵外,袁小琴也希望能通過這個平臺為更多教育資源短缺的地區籌集物資、聚集支教的師資力量。
一位2007級畢業生在帖子中這樣寫道:“免費教育師范生就是號召大家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使命感,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我們要擔當起責任來。”
□ 編輯劉文婷□ 美編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