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嘉琛
“達芬奇”事件的偽問題與真問題
□ 湯嘉琛
最近,高端家具品牌達芬奇兩次遭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質疑性報道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報刊重要版面,各大網站更是板磚與口水齊飛。然而,厘清達芬奇家具事件的前提,是理性分辨這一事件中的偽問題與真問題。
最具代表性的“偽問題”,是有些人不追究“假洋品牌”亂象背后的道德和法律責任,卻借此批評消費者崇洋媚外。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高端家具品牌,達芬奇家具售價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這意味著它的主要消費人群非富即貴。受當前仇富妒富的社會情緒裹挾,那些蒙受損失的受害者反倒成了被調侃和取笑的對象,揮舞著大棒的批評者們恨不得在受害人的臉上寫下“活該”二字。
過度信賴洋品牌確實不夠理性,但對這種消費信賴的批判,絕不應該成為解讀達芬奇家具事件的主流。一方面,在本土品牌屢屢曝出質量問題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將洋品牌視為質量保證的慣性思維,與公眾平時積累的生活經驗高度契合,本身無可指摘;另一方面,少數富人將奢侈品作為凸顯生活品位和消費能力的手段,情理上具備完全的正當性,法理上也應得到平等的權益庇護。
圍觀達芬奇家具事件,公眾應該避免情緒化和淺薄化的傾向,理性地跳出“偽問題”,追問事關每個消費者利益的“真問題”。須知道,如果不能合力建設重諾守信的商業環境,無論是富人還是普通消費者,最終都將是受害者。
第一個要追問的“真問題”,是相關職能部門對洋品牌的監管是否存在制度性漏洞。據媒體報道,涉事的達芬奇品牌家具在上海保稅區“一日游”之后,就能堂而皇之地貼上“意大利原裝進口”標簽。這充分暴露出洋品牌在入境、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的監管缺失,但達芬奇家具進入中國13年間,竟一直沒有“遭遇”執法部門的質量抽檢。
和消費者過度信賴洋品牌的行為相比,監管部門這種“洋品牌崇拜癥”顯然危害更大。作為把關人的相關職能部門,本該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重要防線,但他們動輒為洋品牌開辟綠色通道,讓它們享受“免檢”的超國民待遇,有負消費者的信賴和期待。
第二個要追問的“真問題”,是為何假洋品牌的曝光總要依賴媒體。在達芬奇家具事件之前,我們已經陸續知道,施恩、澳優等“洋奶粉”僅在國內有售,“英國品牌”杰士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漢公司,“源自美國”的阿詩丹頓熱水器和“意大利時裝品牌”卡爾丹頓都是土生土長的國產貨……這些散布于乳品、服裝、家裝建材等多個領域的假洋品牌,無一例外都是率先由媒體曝光的。
達芬奇家具事件已被媒體曝光多日,但直到前幾天,上海、杭州、成都、北京等地的工商部門才要求停售相關產品,并展開調查。這種“慢一拍”的懶政思維,在放大媒體監督功能的同時,也暴露了相關職能部門的缺位,恰恰是當前監管機制失靈的有力例證。
除此之外,達芬奇家具事件還暴露出第三個“真問題”,即本土品牌如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目前都在中國代工生產,表明中國本身具備生產一流品牌的實力。但本土品牌的競爭力遠不如洋品牌,甚至不得不鋌而走險冒充洋品牌,說明當前的市場激勵機制出了問題。達芬奇家具涉嫌造假和虛假宣傳當然應該嚴懲,但如果不改革當前的激勵機制,培植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信任,“掛洋頭,賣國貨”的現象仍然難以禁絕。
每曝光一起類似達芬奇家具丑聞的事件,都是相關職能部門提升服務的良好契機,也是我們重建消費市場秩序和商業倫理的機會。在達芬奇家具事件中,我們不能被那些“偽問題”混淆視聽,而應該認真反思那些“真問題”,積極促進商業環境改善,進而為消費者謀求更多的福利。
□ 編輯尹麗麗□ 美編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