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鋒
醉駕該不該一律入刑?
【新聞背景】
5月18日,最高院針對社會熱議的醉駕案件審判做出回應,表示已通知各省高院將按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的第一、二起案件上報,最高院將在審查后發布醉駕指導性案例作為審判醉駕的參照。然而,時隔一日,公安部透露,在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公安部門對經核實屬于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一律刑事立案。面對各執一辭的兩部門,“醉駕是否一律入刑”再次成了人們爭論的熱點。
@酒駕、醉駕一律入罪,是法律無能的表現。濫法時代,法律越來越沒有作用。酒駕、醉駕、醉駕肇事,一定要嚴格區分。如果不加區分,這一交通法律,又將成為交警暴斂財富的手段!交通法整個就是一個“交通罰”!
@反對,法律不該若有似無,這樣的話界限不明顯,很容易給枉法之人鉆漏洞,就該一刀切,讓法律施展權威,遏止酒駕。
@醉酒的界定依據真是科學的嗎?
每百毫升含量超80毫克就等于醉酒嗎?酒量小的人不到30毫克也醉了,有的人150毫克也清醒的很。法律的執行依據有問題,執行后的社會問題就多。

@醉酒駕車應看作是一種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沒出事不等同于就不是一種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實。它已經從治安事件轉變成為了犯罪案件,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根本性質的改變。至于入罪是刑事拘役1個月還是6個月,在定性是犯罪案件的前提下,再考慮輕重問題。否則,在一個人情社會里、在一個法制還很不健全的時代,是無法建設和諧社會的。
@醉駕本身就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而且是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行為。它與非法持有槍械有點相似,不能看有沒有造成后果。醉不醉是人可以控制的,人在醉前完全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駕駛行為有沒有危害性。既然刑法第八修正案已將其入刑,說明廣大公眾的民意是贊成的。絕不能出現法律剛一實施,就被所謂的“解釋”一招化解的現象。否則立法的本意如何反映?公安部的數據顯示,法律實施10多天,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了近50%,說明醉駕入刑很有效果。
□編輯朱墨軒□美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