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汪文娟
紅色產業如何更“紅”
□本刊記者汪文娟

江西省定南縣居民黃瑛在展示收集到的毛澤東像章。
近年來,“紅色文化”再度興起,紀念、傳承的氣氛擴散到全國各地,并且越來越濃。由此衍生的“紅色經濟”也風頭不減,各種紅色文化產品,成為了文化市場一個新的消費熱點。
在北京最具特色的南鑼鼓巷、后海等精品小店里,擺滿了各種帶有“紅色”標志的紀念品,有印著“為人民服務”字樣的草綠色軍用挎包,印有偉人頭像的畫冊,風格迥異的火柴盒,還有印有“紅色娘子軍”、“紅五星”等圖案的線裝筆記本和水杯等。置身在這個紅色文化盛行的地方,很容易讓人想起那些經典的紅色故事,回到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正在興致勃勃地挑選各種紀念品的外國游客Mike告訴記者,他特別喜歡中國的文化,也喜歡這些帶有復古意味的“紅色經典”紀念品,“因為這些東西能讓我更生動地了解中國歷史,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外國人感受到獨具中國特色的紅色魅力與氛圍。”
記者看到,在“創可貼8特色T恤店”里,不僅有老年人、中年人的身影,還有年輕的面孔,這些特色T恤尤其受外國人熱捧。一家紅色經典紀念品店的店主告訴記者,從五一前夕開始,店里借建黨九十周年推出了一系列紅色紀念品,還有一系列的連環畫,特別受外國游客歡迎,他們認為這些商品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特色。
除了紅色紀念品店以外,在北京各大圖書大廈看紅色書籍、買紅色書籍的市民也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在西單圖書大廈,《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上下冊)》、《做最好的黨員》等書都在熱賣中。其中《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上個月銷量是2552冊,排名第二,本月銷量1276冊,也很可觀。據西單圖書大廈的一名負責人介紹道:“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之際,盡管目前對銷售業績還未做出報告,但可以肯定紅色書籍的市場行情應該好過往年。”
近年來,各地充分挖掘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尤其是紅色旅游業,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有一些紅色旅游地在經營上還停留在遺址參觀、簡單的圖片和物品展示階段,展示的內容雷同,形式單調,各景區之間的風格差異較小,這些都制約著紅色旅游業的發展。
無獨有偶,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影視劇市場。近幾年,紅劇的發展勢頭猛漲,也涌現出了一批吸引人眼球的佳作。《歷史的天空》、《亮劍》、《潛伏》等電視劇的成功,在銀屏上曾掀起了一股紅色熱潮,再次向人們表明,紅色經典有著廣闊的市場基礎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但仍有不少影視劇選題雷同,情節荒誕,引起了觀眾的反感。
紅色文化產業做強做大的關鍵是什么?如何讓中國的紅色經典“復活”?成為擺在紅色產業振興面前的難題。
知名旅游專家劉思敏說道:“任何一個產業要做強做大,都不能丟了特色牌,紅色產業更是如此。”
遵義,這個昔日貧窮的小鎮,如今在貴州省經濟排名第二,就與其紅色文化產業的開發密不可分。2007年6月,遵義會議紀念館貸款2.19億元,購置了遵義會議景區內紅軍總政治部與紅軍烈士陵園之間的一條商業街,命名為“紅軍街”。 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陳松說。“這是愛國主義教育與紅色旅游相結合,以文化帶動經濟的有益嘗試。”
著名革命老區也紛紛掀起紅色熱潮,積極梳理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內涵,推出特色品牌。如湖南長沙和湘潭打“領袖牌”,重慶積極打造“紅巖聯線”,江西瑞金推出“紅都之旅”,陜西主打 “紅色之旅在延安”等。“重走長征路”、“戰地重游”、“英雄城市游”、“偉人故里游”等主題紅色文化活動讓產品的差異化更加明顯。
在全國各地,像這樣的紅色文化品牌已經越來越多:陜西省成立了紅色文化產業促進會,致力于發掘陜西紅色文化的獨特資源;山東臨沂沂蒙山革命老區以文化創意激活蒙山沂水,使文化產業逐漸成為臨沂的支柱產業;江西井岡山以文化產業為載體弘揚井岡山精神,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由于各地紅色文化產業起步普遍較晚,因此,目前紅色文化產業無論是規模、檔次、還是市場占有方面都處于初級階段。
“為什么我們的紅色文化產業不能做得像美國大片一樣,在叫好叫座的同時,又在無形之中“推銷”了我們自身的主流文化;為什么我們不能把主旋律題材的東西,無論是展覽、影視、書籍等做得深入人心,成為年輕人喜愛和追逐的時尚。”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副主任石強楨表示。
石強楨認為,如今人們在經歷各種各樣開放的新思潮沖擊后,再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及歷史現象進行深刻反思時,已經從純粹的政治認知發展到了與審美情趣相結合上來。承載紅色文化的形式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因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老是只局限在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層次上,而是需要更加關注、尊重、貼近人性,更要能夠給一代又一代人新鮮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東西。“紅色文化產業當前更多的應該是注重和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只有在做好了本土市場的基礎上才談得上更長更遠的發展。”
鏈接
紅色旅游的特點
紅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后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旅游活動。紅色旅游是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并已成為一種文化。其特點有:
學習性
紅色旅游主要是以學習中國革命史為目的,以旅游為手段,學習和旅游互為表里。但是,這種學習不宜搞成灌輸式的“現場報告會”,而應營造出自我啟發的教育氛圍,達到“游中學、學中游”,寓教于游、潤心無聲的境界。中國人的旅游與學習總是緊密相連在一起,有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現在開展的紅色旅游,是這個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
故事性
一些紅色旅游點給人的感覺是在參觀“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靜態有余,動感不足。要讓紅色旅游健康發展,關鍵是以小見大,以人說史。要深入發掘紅色旅游中的歷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領袖、英雄等“大人物”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過“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真諦,使歷史鮮活和豐滿起來。
參與性
紅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學習。紅色旅游的組織者要設計、組合出“原汁原味、有驚無險、苦中有樂、先苦后甜”的產品來。近年來,有些紅色旅游景點開展了“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飯、走紅軍路”等參與性活動,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數還只是停留在化裝拍照、觀賞節目、飯菜品嘗等淺層次上。(本刊記者尹麗麗整理)
□編輯尹麗麗□美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