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南歟
新農合的普惠通道
□本刊記者劉南歟

貴州省綏陽縣藝人用沙作畫,講述關于新農合的故事。
立夏之日,看著大女兒拿著報銷回來的醫療費用,剛出院的武正堂老人笑得比陽光還要燦爛。
他的大女兒告訴記者,要不是前列腺炎癥發作折磨得死去活來,他怎么都不肯住院看病的,“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給他參保了農村合作醫療,他才肯進醫院治療。”
武正堂老人是河北省邯鄲市一農村的村民,今年79歲,常年患有腿疼病,怕增加兒女負擔,一直不肯去醫院就診。該村在2008年就加入了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當時他覺得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不高,兒女賺錢又不容易,不愿看病,也不愿參加醫保。兒女很擔心他,但倔強的老人總不以為然:“我還能照顧自己,不要花治病的冤枉錢了。”
2010年,當地又做參保工作,在兒女的堅持下,武正堂老人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一年只需交30元就可享受門診醫療費報銷等多項基本醫療保障。2011年的春天,他前列腺炎癥發作,終于同意到醫院治療,前后花去了不少錢,而按規定,他也報銷了不少。
“怎么說都是給兒女減輕了負擔,咱老百姓都能報銷藥費了,政策好哇。”武正堂老人滿臉笑意,“緩一緩,我還要住院治治腿疼病呢。”
武正堂老人參保報銷的事情絕非孤例。目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已經達到8.35億人,參合率達到95%左右,成為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醫療保障制度。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左右,政策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也已達到60%左右。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較低的籌資水平,有效保障了農村居民的健康權益,切實減輕了參合農民的就醫負擔,改善了農民就醫狀況,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曾底氣十足地說。讓農民得實惠
衛生部評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稱,作為“十一五”期間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它實現了從試點到全面覆蓋的轉變,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城鄉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
令人欣喜的是,超過60%的地區實行了門診統籌,參合人口受益面不斷擴大。部分地區還開展了提高農村兒童大病醫療保障水平試點工作。
記者從山東省濟南市政府了解到,濟南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今年6月底前將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納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
根據國家、省盡快提高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和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的要求,濟南市政府決定將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城鄉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確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0%左右,統籌基金支付封頂線達到當地人均收入的6倍以上。
此外,記者了解到,濟南還將啟動一所縣級醫院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研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大力加強全科醫生培養。
濟南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竇進科介紹,濟南的醫保繳費與全國持平,待遇卻較高:門規病種一增再增,現已達到35種,為全國最多;最高支付限額和大額醫療費救助達27.7萬元,為全省最高;統籌基金報銷比例達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各地都在讓老百姓得實惠上加籌碼。廈門市在實現農村居民住院大病統籌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村居民的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有效解決參保農民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費用問題。
其新政策門診醫療費報銷起付線為1500元,1500元以下的部分由個人完全支付;1500元至5000元的部分,報銷比例為30%;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報銷比例為40%;10000元以上的部分,報銷比例為60%。
廈門市農村居民醫療保險每人每年籌資標準為240元,個人繳費從每年10元提高到每年50元,而政府補貼則從原來的每年70元提高到每年190元,參保農民直接持卡就醫,個人只支付應由個人自付的費用,其他費用由社保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結算,方便快捷,不需要報銷。為進一步減輕村民負擔,各區還對本應由農民個人繳費的50元全部或大部分由區、鎮(街)財政買單。
與此相呼應的是,2010年8月,福建農村兒童大病醫療保險試點啟動,對于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的報銷比例最高可以達到90%。
按照福建省衛生廳、省民政廳聯合下發的《福建省提高農村兒童白血病和保障水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優先救助農村0—14歲白血病、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方案規定“按病種付費”,白血病定額8萬元,先天性心臟病2.5萬元,個人最低只付一成。
福建現已選擇福州福清市、莆田仙游縣、南平建甌市作為試點。福建省衛生廳表示,試點后將擴大兒童大病醫保覆蓋面。
農村醫療保險已經相當普及了,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了醫療保險帶來的好處,但是農民從農村到城里打工,單位為其辦醫保,他如何從新農合轉接到職工醫保?當他不再打工回到農村,又如何從職工醫保轉接成新農合?
困局無法破解得以印證:河南省審計廳近日公布的一項審計結果顯示,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之間的重復參保問題嚴重。
劉小華是河南漯河市雙匯集團包裝廠的一名普通職工,自2009年12月份起從老家漯河市舞陽縣辛安鎮來到城里打工。除了每月的工資,廠里還隨之為她辦理了“三險一金”。劉小華告訴記者,在來城里之前,她在老家已入過一份新農合。
像劉小華這樣,既參加新農合又擁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人不在少數。
漯河市人勞局醫保處工作人員袁紀偉說,既參加了農村新農合,又參加了城鎮醫保,這叫重復參保。如果是農村的,到城市打工了,在工廠里上班以后,性質就變成工人了。身份在發生變化,參加的保險也在發生變化,怎么解決?可以把農村醫保停了以后,再加入城鎮的職工保險。
然而,聽起來很簡便的方式實際運作起來卻困難重重。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系統是一套獨立的系統,全部是農民。與其他管理系統,比如醫保管理系統等沒有對接,不能共享。即使有重復參保的人員,我們也查不到。” 禹州市衛生局新農合辦公室主任張春明說。
重復參保問題突出不只是在河南,多位專家表示,人為的“畫地為牢”局面不轉變,居民醫保、職工醫保、新農合三種參保制度之間的“關卡”也就不好打通。
重復參保一般不可能重復得利。也就是說,不論你是農民,還是城鎮職工,即使兩頭都參保,兩邊保險報銷加在一起不可以超過實際花費的總額。
非但占不到便宜,兩頭參保個人往往還會更吃虧。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王德文解釋,比如,個人在A城市參保之后,在A城市享有醫保,但在B城市也參保,也繳費。城鎮醫療保險有個人繳費。本來待遇水平應更高,但由于不能轉移,個人會有損失。 兩頭參保,吃虧的不僅是個人,國家財政也會造成重大損失。
據人社部推算,目前,我國重復參保的比例約占城鄉參保人數的10%左右。按2010年城鄉參保居民人均財政補貼120元計算,財政將為約1億參保居民重復補貼120億元,明顯增加了各級財政的不合理負擔。
10%、120億,觸目驚心,造成這兩個數字的根本原因,專家們認為,原因是制度缺陷,而破解問題的關鍵則是要抓緊解決社保轉移接續問題。
對外來務工者來說,重復參保是一回事兒,異地就醫更是一個煩心事兒。
他們看病基本上沒有報銷過,原因是“報銷數額太小,手續也太麻煩”。
在成都市雙流縣華陽鎮搞裝修的張選東說,“我們看病,只能到指定的綿陽市和平武縣的醫院,其他醫院報不了。”一是報銷太少,二是從村里到縣上坐車要幾個小時,“不是一般的不方便”,張選東及其家人,“每年都繳費,但從沒報銷過”。

新疆庫車縣牙哈鎮50歲的那提汗·尼亞孜手持醫療證前往該鎮中心衛生院看病。
張選東期盼著:“無論在哪兒看病都可以報銷,而且能在看病的那個地方報銷,就好嘍。”
此外,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住院人數逐年增加。原先一聽到住院就避之唯恐不及的農民兄弟,現在也喜歡住院了,因為只有住院,醫療費才能報銷。
如果僅僅如此,也沒什么可說的,畢竟住院有助于觀察病情。“可是某些醫生就是把正經念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記者。
他舉例說,像輕、中度煤氣中毒,以前的農民送來醫院處理后,最多留院觀察72小時,就會主動離院。輕度的甚至不超過24小時就會走人。可是現在呢?沒有一個星期,你就別想離開。
結果呢?出院(以一周計)一算,總費用4000—6000元并不奇怪,病人自掏腰包少說也要2500元,多則4000余元,還耽誤了一個禮拜。如果與新農合之前作個比較,這個病人起碼得多付出2000—3000元。因為像什么高壓氧、進口腦活素等等,是不會給報銷的,好處最終都落在了醫院。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已迫在眉睫。
建立惠及全體農民的新型農村醫療保險體系,在我國目前情況下,是迫切的需要,同時國家也有能力支付。
從我國農村醫療制度的歷史看,合作醫療曾經是我國最普遍的形式,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雖然保障水平還比較低,但它卻覆蓋了85%的農村人口。
上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使家庭重新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合作醫療制度開始出現了滑坡的局面。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僅存的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蘇南地區。雖然政府在推進城鎮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試圖恢復和重建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但是,除了部分試點地區之外,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沒有像希望的那樣恢復和重建起來。
因此,可以說,那時我國整體農村醫療制度處在舊的制度已瓦解,新的制度尚未確立的時期。
處于這個時期的農民醫療問題理所當然就成為了一個社會的真正問題,因為它從根本上就失去了制度保障,更不用說是制度能不能保障。
農村醫保——新農合的出臺,確實讓農民看到了希望,也得到了實惠。遺憾的是,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資金安排可以做到及時到位,但從整體和趨勢上看,也存在一些問題。
有專家就監管問題指出,重建“農村合作醫療”體系肇始,各地都在縣一級成立農醫局,而農醫局又是屬于衛生局內的二級局(副科)。名義上,它具有雙重職能,既是定點醫療機構的審批部門,又是農醫資金在定點醫療機構使用情況的監管部門。在公立定點醫療機構,它只比鄉鎮衛生院級別高,卻比不上縣人民醫院的級別高,而且這幾家還同屬一個系統——都在衛生局領導之下。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農醫局的監管職能會衰減到什么程度。加強監管,是當務之急。
至于重復參保問題,在王德文看來,解決的途徑應是向一體化邁進,比如,管理手段、信息管理體系和服務等方面一體化,重復參保的現象就會大幅減少。
好在自2010年7月1日起,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一樣,參保人員流動時,能夠連續參保,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能夠順利接續。
建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盡管面臨著各種無法預料甚至是無法避免的困難,“我們能夠使它成為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醫療保障制度,就有信心使它真正造福農民!”衛生部官員表示。
□編輯劉文婷□美編閻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