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蘭武
從“小調”到華章
□本刊記者許蘭武
打山東省臨沂市許多政府部門辦公電話,每每有優美的彩鈴傳來: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這首歌曲,讓我們回到革命時代,也帶我們走近了臨沂;它在革命年代傳唱美好,在新時代又唱紅大江南北,它激勵著800萬人艱苦創業,成為革命老區發展的精神寫照。它就是《沂蒙山小調》。
如今這首沂蒙山小調依然在山里、在田間,四處回蕩。它被傳唱已60余年,60多年時間里,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近日,本刊記者走進沂蒙山區,聽小調,探訪歌曲里的沂蒙,感受英雄精神鑄就的沂蒙。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邊區抗日軍民創作了民歌《反對黃沙會》。由李林(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譜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作詞。后經不斷修改加工,成為了如今的《沂蒙山小調》。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
為了找尋當年的記憶,記者翻閱相關資料得知,《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在費縣的馬頭崖鄉白石屋村,后來鄉鎮合并,馬頭崖鄉合并到薛莊鎮。但白石屋村始終沒有變。
去往白石屋村的山路,雖然蜿蜒,但還算平坦。從薛莊鎮到白石屋村大約近20公里。一路上風景很美,山上山下全是板栗樹,又趕上開花的季節,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

圖1

圖2
轉過一個山體,眼前突然寬闊了許多,水池、山澗、小溪、山脊次第出現在眼前。
一個近兩千平米的水池,是從山澗流出的清水注入的地方。水池對面有幾塊巨大的石頭,其中一塊較大的石頭上赫然刻有袁成隆于1999年9月題寫的“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的字樣。(袁成隆曾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主任,1939年底,隨團從延安來到沂蒙山區,于1940年先后組織領導創作了《沂蒙山小調》和《跟著共產黨走》這兩支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歌曲。)
沿著不規則的小路,蜿蜒向上走,左側20多米的地方是一塊天然巨石,上面刻有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紅色蒼勁的筆跡寄托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片深情。
石頭的后面就是白石屋村十年前修建的一座紀念亭。旁邊立有一塊碑額是篆書的《沂蒙山小調》的誕生記。
繼續向上走,有了一小片稍微寬闊的地方。這里并排立有兩塊石碑。右邊石碑的正面刻有《沂蒙山小調》的簡譜。金色的音符在黑底的襯托下,儼然似跳動的心臟,讓人回憶起為創作這首歌曲和為了抗戰時期的文化宣傳而付出鮮血甚至生命的英雄們。
兩塊石碑的右邊不遠處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墻體,上面搭有茅草的房屋,至今有人居住在里面。從這家住戶繼續向左,就是《大眾日報》戰時印刷所舊址,60平米的小院子內立有一塊碑,上面刻有當時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1940年9月,日寇對沂蒙山區進行了為時四個月的秋季掃蕩,10月,大眾日報社隨中共山東分局遷至費東縣(今費縣)。12月,又遷至費東縣上白石屋村。廠房設在幾戶農民家里,房屋均以石筑墻,用茅草披頂。

愛國歌曲大家唱節目在臨沂舉行。
印刷所舊址的門虛掩著,里面墻壁上掛著從大眾日報創立到現在的發展脈絡,其中毛澤東同志給《大眾日報》周年題詞最為醒目。房屋內放有一部老式的油印機,上面布滿的灰塵書寫著歷史的滄桑。房屋的一角是沒有用水泥磨平的地面,高低不平的原石裸露著,這里保留的當時的原貌,給人們以真實感和現場感。
當地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當時,冬天連降大雪,氣溫在零下十幾度。材料奇缺,鐵筆磨禿了,就用納鞋底的針綁在筷子上代替鐵筆刻鋼板,沒有油印機,就用高粱桿固定住蠟紙兩頭,由兩個人用手按住,另由兩個人拿報、續紙。編輯們白天躲到望海樓山上,在村民的防土匪砌的寨子里編稿,晚上下山用油印機印報紙,保證按時出報,及時把黨的聲音傳到戰斗的軍民中,在當時群眾的掩護下,大眾報人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圓滿完成了各項印刷任務,在反“掃蕩”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白石屋村是個自然村,共有23戶人家,其中開設農家樂的就有4家。屬于薛莊鎮的青山峪村與白石屋村相鄰。
青山峪村處于沂南縣、蒙陰縣和費縣的三縣交界處,全村都是山區,發展全靠滿山的板栗。
為了保護環境,費縣和薛莊鎮都嚴禁有污染的企業進駐該村發展。對于青山峪村的發展,村支書聶宗富坦言:“如果能保證沂蒙山生態的和諧,我們村寧愿發展慢些。”
“在喧囂的大城市里,呼吸著大量的汽車尾氣。在這號稱天然氧吧的沂蒙山區,還不大口地多吸上幾口清新的空氣!”從大城市來沂蒙山區觀光的游客常說。
臨沂把綠水青山看做金山銀山,把生態優勢作為臨沂的最大優勢。
近年來,臨沂市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良好的生態優勢,把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作為建設沂蒙綠色新農村的著力點,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環境綠色生態,產業特色高效,產品優質安全,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沂蒙新農村建設之路。
民生方面,隨著發展的加快和人民群眾需求的不斷提升,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的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已逐漸深入人心。為迅速見到成效,臨沂市制定出臺了城鄉環境整治實施意見和詳細方案,重點推進硬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工程,城鄉結合部環境綜合整治,目前全市已有57%的行政村實現了“五化”建設標準。
“過去雞狗滿街跑,垃圾隨處倒,現在村里有了保潔隊,垃圾日產日清,想不干凈都難。”白石屋村賣農產品的戚龍華向記者說。
為徹底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臨沂市還大力推廣“畜、沼、菜、棚”“四位一體”模式,鼓勵引導村民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目前全市農村戶用沼氣達到38.3萬戶,用戶量居全省第一位。
臨沂新城區跨過沂河、祊河,建成了北方最大的水城。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2002年的62平方公里擴展到152平方公里,人口由2002年的65.4萬人增加到162萬人,成為山東城區人口僅次于濟南、青島的第三大城市,也成為淮河流域城區人口最多的大城市。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場。”《沂蒙山小調》第二部分唱出了沂蒙山的富足,也是革命年代對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如今沂河兩岸擁有了美麗的農業長廊,豆花真的飄香了,谷子真的滿場。
如今的費縣薛莊鎮擁有十萬畝板栗,被成為山東省的板栗之鄉。每年的5月底,都是板栗花飄香的季節。當地的老百姓人人都會唱這首幸福的歌。
富足的還不止于此。沂蒙山區特產很多,菌類、山核桃、板栗、金銀花等,沂蒙光棍雞更是遠近聞名。有人說,沂蒙山區的雞生長環境最挑剔,它們平時喝的水都是山澗的清水,吃的是山上的青草,有的甚至是中草藥。沂蒙光棍雞就是由當地人付澤明發明的。他在蒙陰縣城西嶺開設炒雞店,以烹制蒙山大公雞為主,因口味鮮美、風味特殊吸引了大批食客。因炒雞店工作人員全部是男士,取材又全是大公雞,便將此菜戲稱“光棍雞”,此店即叫“光棍雞店”。
臨沂作為革命老區,曾是經濟社會發展欠發達地區,而體制機制上的“市場奇跡”,讓沂蒙老區擁有了經濟的騰飛。 以長江以北最大專業批發市場著稱的臨沂商城,是臨沂市的又一張名片。“南有義烏,北有臨沂”是商界對小商品城的評價,也是對臨沂市經濟發展的褒揚。
臨沂市區除了水域以外,整個城市幾乎就是個超級批發市場,100多萬人就住在這個批發市場里,這個城市近一半的人口與全國各地各種批發市場相關聯。高速公路邊、國道上、飛機場里盡是忙碌的身影。
臨沂城西80多個專業商城連成一片,每座專業市場自成一城,連綿成勢。每天有數10萬人、數千車輛出入市場,使人感受到來自民間的無限活力。臨沂舉起“天下物流”的大旗,著力發展三大物流基地,100多家物流公司高調進駐,一張從臨沂撒出的大物流網已覆蓋全國所有縣區。由于物流成本比一般城市低30% ,使得臨沂成為全國物流分銷的中轉站。
如今的沂蒙地區,《沂蒙山小調》經歷了戰火的洗禮,經過60多年的沉淀,如今演奏出了革命老區的最強音。
在臨沂,沂蒙精神歷經20年不衰。延續八年的構筑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大解放宣傳教育活動,從最初的解決“守、怕、難”等落后觀念開始,到今天形成的“搶抓機遇、跨越發展” 的理念,沂蒙精神已成為臨沂人擺脫封閉,走向富裕文明的強大推動力。
□編輯崔銀娜□美編閻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