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林,張天水
摘 要: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導致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終極信仰缺失、價值取向錯位、奉行物質享樂主義和追求標新立異等諸多問題。我們要正視后現代主義帶給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采取積極的對策,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途徑消除其負面影響。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大學生;負面影響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148-02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的沖擊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的社會文化思潮,“原僅指一種以背離、批判現代和古典設計風格為特征的建筑學傾向,后來被用于指稱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中具有類似傾向的思潮”[1]。
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后現代主義思潮開始傳入我國,并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其中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尤為突出。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西方思潮,最本質的特征是反對形而上學的西方傳統哲學。其對西方傳統哲學和西方現代社會的糾正與反叛,雖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批判與反叛中由于過度的“矯枉”,而走向另一極端,導致其帶有許多消極因素,如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等,這些思想對于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有害的,我們在看到后現代主義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更要正視其帶給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并采取積極的對策。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一)部分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淡化、終極信仰缺失、理想信念缺乏
曾幾何時,周恩來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激勵著無數的青年人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現如今,這樣的理想信念卻成為典型和樣板,這樣的字眼需要到書本中去尋找。當代青年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不再迷信權威,否定傳統,放逐崇高的理想,沒有了終極信仰,甚至開始懷疑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是后現代主義質疑歷史,批判傳統,消解中心,卻又無力在批判和解構后建構新的模式,并帶有的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等給當代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此影響下,部分當代大學生出現了政治意識淡化、反主流意識形態的傾向,嚴重威脅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他們不再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再把共產主義事業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而在否定和懷疑中迷失了自己,沒有了崇高的人生目標與追求,導致他們思想流離失所,喪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部分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錯位、社會責任感缺失
當代大學生雖然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敏感,但由于生活經驗缺乏、社會閱歷不足、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受到后現代主義反傳統、反權威、去中心化的影響后,部分大學生忘記了人生的終極目標與追求,喪失了社會責任感,出現了功利意識泛化、價值取向錯位等現象。他們以游戲的態度對待學習與生活,從實惠實用的角度選擇職業與婚姻。學習的目的變得功利化,希望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收益,于是出現了作弊、請客、送禮的現象;與人交往變得實際化,不再以血緣親情論親疏,而變之以是否有用論親疏,與人交往,首先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希望獲得更大的實惠。在這種“功利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引導下,部分大學生放棄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丟掉了道德原則,“一切向錢看”成了他們新的意識形態。
(三)部分當代大學生奉行物質享樂主義,消費文化盛行
后現代主義追求深度的平面化,用物象的享樂主義取代現代主義的智慧的痛苦與憂郁。“在后現代社會,消費不再是或主要不再是一種物質行為、純粹的經濟行為而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符號消費和象征性消費之類的文化行為”[2]。在這種思潮的消極影響下,我國高校里出現了高消費者和貧困群體的“兩極分化”現象。在2005年的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大學生中的‘新新人類一個月消費幾千元是常事,有些大學播音專業學生女生1/4整容,有的整容費用竟達數萬元。而高校貧困生中,在關于月平均消費一欄的調查中,有15.2%的同學在400元以下‘有點痛苦的線上堅持學業”[3]。這種“新新人類”的高消費方式是對我國的傳統理性和節儉消費觀的完全背離,消費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成了一種身份符號和象征。
(四)部分當代大學生追求標新立異,審美文化流行
一方面,“后現代主義攻擊藝術的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發展了一種感官審美,即一種強調對初級過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身體美學”[4]。在此影響下,部分大學生開始追求獨一無二、標新立異,他們追趕潮流,把握時尚,過分追求感官審美,追求美的身體就是一個重要表現。在2005年的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的調查報告中顯示,“有些大學播音專業學生女生1/4整容,有的整容費用竟達數萬元”[5]。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強調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之間界限的消失”[6]。這使得部分大學生只注重了感官刺激性的追逐,而忘記了文化背后的深層內涵。例如,出現了對經典文本進行娛樂化、八卦化的“惡搞”,《閃閃紅星》、《地雷戰》等經典的革命影片均遭“惡搞”。這些破壞民族傳統文化的行為深深讓人擔憂,大學生遭到誤導,一味追求感官審美,會失去鑒賞能力,極易造成審美觀庸俗化。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負面影響的解決對策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后現代主義思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7]。因此,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后現代主義思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把握世情、國情的能力。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時期,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他們的頭腦,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教會他們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科學分析后現代主義思潮,認清其帶有的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危害。尤其要認清西方發達國家千方百計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所謂“文化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實質是通過文化的滲透,推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通過模糊政治方向與立場,最終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地位。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自由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倡導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的主體性不斷優化。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理論灌輸為主的方法,但隨著大學生主體性的不斷張揚、思想文化多元性的發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堅持傳統灌輸方法的同時,必須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情景化,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過讀書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通過校園人際關系建設,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正確認識處理個人、集體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消除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負面影響。
(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合理消費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的這句古訓告誡我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在衣食無憂的今天,節儉依然是一種美德。勤儉節約意味著對勞動成果的認可,對別人付出的肯定。具有勤儉美德的大學生,才能體會父母掙錢的艱辛。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大學生消費呈現“兩極分化”的現狀,還有不少大學生在“有點痛苦”的線上堅持著學業,面對這樣的情形,部分“新新人類”更沒有奢侈浪費的理由。我們提倡節儉,并不是限制大學生消費,而是倡導他們合理適度消費。大學生沒有直接經濟來源,衣食住行都靠父母,過度地追求物質享受,會導致他們玩物喪志,荒廢學業。因此,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顯得尤為重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對生活積極進取的精神,更有助于大學生經受住生活中艱辛和挫折的洗禮。
(四)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樹立正確審美觀
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使校園文化與國家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與當前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保持一致。我們反對后現代主義解構宏大敘事、消解人的主體性,倡導學生與校園、學生與學生、學生自身的和諧,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首先,育人離不開環境,優雅的校園環境、錯落有致的校園建筑、寬敞明亮的教室,都能帶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進而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其次,和諧的校園文化離不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的精神。最后,我們要培養的是自身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使學生在舒適、優雅、文化內涵豐富的校園環境中,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演繹自己人生美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洪曉楠.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及其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3.
[2]何林軍.消費文化視野下的后現代主義[J].郴州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2).
[3][5]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的調查報告[EB/OL].[2006-3-14]http:
//business.sohu.com/20060314/n242290310.shtml
[4]黃勤,張益寧.論后現代主義對消費文化的影響[J].消費導刊,2008.(12).
[6]彭立勛.后現代性與當代中國審美文化[J].學術研究,2007,(9).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