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星
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后,高校畢業生數量日益龐大,人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民族地區高校的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如何改進和提高就業指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國內眾多學者對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很多問題和建議。但大多數沒有涉及到少數民族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性較差,不能起到改進和提高目的。從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實際出發,分析民族地區高校在就業指導中的特殊意義及存在的實質問題。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就業指導;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150-02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從2002年開始,隨著高校擴招的畢業生陸續進入求職市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2002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總數為145萬,2004年為280萬,2006年更是達到413萬,2010年更是達到650萬。在社會需求沒有顯著增長的情況下,畢業生就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而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畢業生由于學校品牌、地域環境、民族特殊性、專業等因素就業難已經成為非常突出的問題,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畢業率甚至直接影響學校的發展,因此如何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推動下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總體上就業指導工作還比較薄弱,在整個教學中所占比重很小,存在著很多實質性的問題。
一、民族地區高校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特殊意義
(一)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他地方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建國以來,他們不僅為黨和國家在研究制定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維護祖國統一、鞏固民族團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還為我國廣大民族地區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各級各類人才,他們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民族素質,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偉大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就業指導工作直接關乎學校的生存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要適應新的形勢的需要,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關系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全局性工作,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直接關乎學校的教學質量、招生情況、學校的地位和社會聲望。就業率絕對是衡量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關注和參與,要培養就業指導工作的大局觀念,將就業指導工作納入到學校的工作全局中綜合考慮,統一安排。
(三)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進民族團結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是當今高校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系統而專業的就業指導工作,有利于培養少數民族學生良好的世界觀、職業觀、人生觀、道德觀,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直接影響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校園學習氛圍的形成,使大多數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滋生出許多不良習慣,不利于大學精神文明建設,如果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知道畢業后就業難、就業率很低的話,必然不利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而且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民族特殊性決定了不利于發展民族團結。
二、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問題分析
(一)領導重視不夠是主要原因
目前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領導比較重視學生的思想狀況、民族團結等問題,以為把這些學生管理好就萬事大吉了;其次把招生當做一個系統工程來對待,但對學生就業卻缺乏足夠的重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學校招生宣傳、精神文明建設、學校規模建設、傳統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而對當前的就業指導工作過多地強調解決燃眉之急,大多是象征性的做一些服務性的工作。例如,開設幾堂就業指導課或專題講座、組織洽談會、推薦畢業生、提供需求信息等;內容和任務主要涉及思想教育、政策指導、信息指導、技巧指導四個方面。不重視市場經濟規律所起的作用,未能從求職的走向和市場規律對就業的深刻影響方面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高校領導層忽視了就業指導的深層作用,沒有把就業指導擺在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
(二)對民族地區就業市場、就業機制認識不全面,就業指導意向有偏差
隨著國家開發西部的熱潮,西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整體經濟水平上升了一個臺階,到西部去成了民族高校就業指導的一句典型口號,讓很多畢業生誤以為西部是一方樂土,有很多工作機會在等著他們。實際上這存在就業指導意向偏差問題,他們忽視了東部發展更快,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更是呈日益擴大之勢;另外未把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增大等因素考慮進去,民族地區經濟提升所帶來的就業機會的增大遠遠低于畢業生的擇業需求量的上升,多數畢業生回到家鄉后才發現崗位少、競爭激烈、工作環境較差、工作待遇一般,令他們失望而歸。還有對民族地區畢業生就業市場、就業機制認識不全面,就業指導意向偏差使大多數畢業生在擇業時遇到困難。首先,大多數民族地區的就業市場還不成熟,規模不大,服務效率較差,職責范圍大多是為畢業生提供一些人事代理,人才信息登記、組織關系轉接、舉辦小型人才交流會等服務,而這根本解決不了絕大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其次,有些地方仍在實行計劃經濟時代的就業體制,用人機制僵化。甚至某些地方存在用人唯親、用人唯錢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個別單位人才儲備意識差,缺乏長遠規劃,追求短期效益,不愿接收大學畢業生,這直接導致了很多畢業生回到家鄉后就業很困難、就業不理想。
三、未形成正規、系統、專業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
(一)正規的就業指導體系尚未建成
我國高等教育受長期的計劃體制影響,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更是近幾年才逐漸設置就業指導機構,但大多數屬于學生工作部門的一個附屬機構,甚至有的高校把它掛靠在團委,工作模式簡單、不正規;工作人員大部分屬于兼職或者兩個機構一個班子;在專門經費支持、辦公條件、人員配置等方面重視度不夠;更是沒有形成以學校副校長或者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真正負責,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為主體,各院系積極配合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另外在認識上大多數少數民族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普遍沒有完全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場競爭意識,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重視不夠,認識不足,工作不得力,沒有真正建立起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
(二)就業指導人員數量低、素質低、無職業化、專家化
教育部文件中明確提出:專職就業指導工作人員與應屆畢業生的比例要保證不低于1:500。而實際的情況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力量相當單薄,上萬人的高校里卻只有幾個就業指導老師,有的甚至沒有專職的就業指導老師;而這些僅有的就業指導人員有的是原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有的是從事學生工作的行政人員,有的是復員軍人轉業,甚至將某些學歷低、文化素質不高的領導、教師的家屬、親戚等安排到就業指導部門充當就業指導人員。院系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一般情況是班主任或輔導員兼任,他們絕大多數在就業指導方面知識非常欠缺,未經過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培訓,有的雖然具有一些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有的有理論水平但實際工作經驗欠缺,距離就業指導工作的職業化和專家化的要求相差甚遠,而真正具有管理學、營銷學、心理學、社會學、職業指導理論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師幾乎沒有。因此造成就業指導工作針對性差、工作效果不理想,起不到真正為畢業生服務的目的。
四、少數民族學生特有的就業投資能力差、就業觀念政策化、擇業心態復雜
(一)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投資能力差
這表現為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來自貧困山區或者西部落后地區,家境條件不夠富裕,他們用在就業方面的投資受到很大限制,例如:參加全國大型人才交流會的費用、去多家單位面試的路費、制作個人簡歷的費用、用于形象包裝的費用、有的畢業生甚至沒有移動電話等,因此他們大多希望依靠學校的就業指導體系來獲得就業的信息和機會。
(二)就業觀念政策化、擇業心態比較復雜
首先部分民族畢業生就業觀念陳舊,仍有享受國家民族政策的等、靠、要依賴思想。民族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在進校時是得益于國家對少數民族考生的優惠政策,畢業時仍有一些考生把就業寄希望在國家的統一安排上,對“雙向選擇”的認識較為模糊,未能真正樹立起就業的市場競爭意識。其次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和名牌高校畢業生一樣都喜歡工資福利待遇好的單位,如發達地區的政府機關、大公司、大企業或外資企業往往也是他們要選擇的目標,而對小的企業、公司和落后地區的單位興趣不大;殊不知這種崗位對人才的質量要求很高,應聘者往往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勝出,對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同學來講,選擇這條謀職之道的確困難重重。最后導致就業過程中自信心不足,從心理上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不自信的低調,反映在就業中,就是不敢參加大型人才交流會,不敢正面推銷自己,特別是在與名牌院校學生一起競爭時,不能看到自身長處,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家,有一種自慚形穢的感覺,主動敗下陣來,從而喪失了許多機會。
結論
重視和加強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當前重要的課題,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就業服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通過探討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使我們認清在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積極的找到應對措施是高校開展就業服務工作能否向著健康、良性、和諧方向發展的必然步驟。
參考文獻:
[1]楊邦勇.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對策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5,(3).
[2]李少奇,唐秀蓮.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研究[J].中國教育導刊,2005,(1).
[3]徐萱春.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5).
[4]田愛民.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5]項世紅,范潤寬,徐魯晉.論大學生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必要性[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5,(21).
[6]韋毅嘉,廖莎莎.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19).